當一束強度為0的單色光垂直照射某物質的溶液后,由于一部分光被體系吸收,因此透射光的強度降至,則溶液的透光率為: 根據朗伯(Lambert)-比爾(Beer)定律: A=abc 式中為吸光度,為溶液層厚度(cm),為溶液的濃度(g/dm^3), a為吸光系數。其中吸光系數 與溶液的本性、溫度以及波長等因素有關。溶液中其他組分(如溶劑等)對光的吸收可用空白液扣除。 由上式可知,當固定溶液層厚度l和吸光系數a時,吸光度A與溶液的濃度成線性關系。在定量分析時,首先需要測定溶液對不同波長光的吸收情況(吸收光譜),從中確定最大吸收波長 ,然后以此波長 的光為光源,測定一系列已知濃度c溶液的吸光度A,作出A~c工作曲線。在分析未知溶液時,根據測量的吸光度A,查工作曲線即可確定出相應的濃度。這便是分光光度法測量濃度的基本原理。......閱讀全文
測定葉綠素含量可應用于: (1)測定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也即健康狀況; (2)作為數據研究以提高植物生存能力; (3)了解植物組織中葉綠素的分布及性質。實驗方法原理葉綠素廣泛存在于果蔬等綠色植物組織中,并在植物細胞中與蛋白質結合成葉綠體。當植物細胞死亡后,葉綠素即游離出來,游離葉綠素很不穩定,對光
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問接測定維生素C的含量,是利用維生素C可以與一些金屬離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通過測定反應掉的金屬離子的量,進而間接計算出維生素c的含量。1.1以銀離子作為氧化劑的間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以銀離子作為氧化劑的間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維生素C分子中的有二烯醇基具強還原性,可被硝酸
不一樣的,紅外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兩種分析方法,紅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波長一般都在900nm以上,是測定被測物質中的分子(團)能級的;原子吸收一般都在紫外可見光區,波長在800nm以下,是被測物質在火焰或石墨爐的高溫下原子化,測定原子能級的,大多數情況下分析微量或痕量金屬含量
分光光度法是通過測定被測物質在特定波長處或一定波長范圍內的光吸收度,對該物質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1. 基本原理 單色光輻射穿過被測物質溶液時,被該物質吸收的量與該物質的濃度和液層的厚度(光路長度)成正比,即朗伯 - 比爾定律,這是吸收光譜法定量的理論依據,其關系式如式 3-1 : A = E
火焰分光光度法的簡史 1859年R.W.本生利用本生燈進行焰色反應,就是火焰分光光度法的起源,用此法發現了許多新元素。1928年瑞典植物生理學家H.G.龍德加德用火焰光譜法研究植物新陳代謝作用中微量元素的定量變化,并使用了參考元素技術。由于當時使用照相方法記錄譜線,致使準確定量分析工作較為繁
分光光度法 測定原理:這種方法的原理與國標法相同。其測定原理也是在酸性溶液中,試液中還原性物質與重鉻酸鉀反應,生成三價鉻離子,三價鉻離子對波長為600nm的光有很大的吸收能力,其吸光度與三價鉻離子濃度的關系服從郎伯一比爾定律。三價鉻離子與試液中還原性物質的量有關,因而通過測定三價鉻的吸光度可
1、測量的范圍不同:?(1)紫外分光光度計量程為200nm~600nm間,其中包括部分可見光。(2)可見分光光度計量程為320nm-1100nm,能滿足不同物質的測試。2、所用的燈不同:?(1)紫外分光光度計通常用氫燈或氘燈。(2)可見分光光度計通常采用鎢燈或鹵鎢燈。3、原理不同:?(1)紫外分光光
分光光度法是通過測定被測物質在特定波長處或一定波長范圍內光的吸收度,對該物質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它具有靈敏度高、操作簡便、快速等優點,是生物化學實驗中最常用的實驗方法。許多物質的測定都采用分光光度法。在分光光度計中,將不同波長的光連續地照射到一定濃度的樣品溶液時,便可得到與不同波長相對應的吸
分光光度法以經典標準方法為基礎,重鉻酸鉀氧化有機物物質,六價鉻生成三價鉻,通過六價鉻或三價鉻的吸光度值與水樣COD 值建立的關系,來測定水樣COD 值。采用上述原理,國外最主要代表方法是美國環保局EPA.Method 0410.4 《自動手動比色法》、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D1252—2000
檢測原理 微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檢測的是核酸的純度和含量,DNA和RNA在260nm處有最大的吸收峰,蛋白質在280nm處有最大的吸收峰,鹽和小分子則集中在230nm處。因此,可以用260nm波長的吸光度測定DNA或RNA濃度,其吸收強度與DNA和RNA的濃度成正比。 對于一個核酸樣品,建議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