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月球樣品重大發現!
“嫦娥五號”采集的首批月球樣品,能為我們揭示月球的哪些奧秘?這一問題近期有了部分答案。12月13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消息稱,該臺徐偉彪研究員及其行星化學科研團隊聯合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合作完成的一項關于嫦娥五號首批月球樣品的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于我國綜合類學術期刊《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英文版。 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從月球取回樣品的國家。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是國內首批獲得月球科研樣品的13家科研機構之一,徐偉彪研究員作為使用責任人獲批兩份月球玄武巖樣品。 研究團隊利用高分辨率顯微CT、掃描電子顯微鏡、電子探針等對其中一個編號為CE5C0000YJYX065的樣品開展了詳細的礦物學和三維斷層成像研究。 結果表明,該樣品......閱讀全文
首批月球樣品重大發現!
“嫦娥五號”采集的首批月球樣品,能為我們揭示月球的哪些奧秘?這一問題近期有了部分答案。12月13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消息稱,該臺徐偉彪研究員及其行星化學科研團隊聯合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合作完成的一項關于嫦娥五號首批月球樣品的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于我國綜合類學術期刊《科學通報》(《Sc
首批月球樣品重大發現!
“嫦娥五號”采集的首批月球樣品,能為我們揭示月球的哪些奧秘?這一問題近期有了部分答案。12月13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消息稱,該臺徐偉彪研究員及其行星化學科研團隊聯合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合作完成的一項關于嫦娥五號首批月球樣品的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于我國綜合類學術期刊《科學通報》(《Sc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發現月球“水庫”
據最新一期英國《自然·地球科學》發表的研究論文介紹,中英科研人員從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中發現,撞擊玻璃珠是月表水的重要儲存庫。這些玻璃珠具備維持月表水循環的能力和潛質。 過去20年的月球探索已經發現月球表面存在大量水的證據。在最新研究中,中英科研人員發現了月表水的天然存儲庫——撞擊玻璃珠。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近期,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離子探針中心劉敦一研究員,和地質所海外高級訪問學者澳大利亞科廷大學Alexander Nemchin教授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對嫦娥五號月球玄武巖開展了年代學、元素、同位素分析,證明月球在19.6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為完善月球演化歷史提供了關鍵科
首批月球樣品揭秘:嫦娥五號著陸區或曾多次火山噴發
“嫦娥五號”采集的首批月球樣品,能為我們揭示月球的哪些奧秘? 12月13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該臺徐偉彪研究員及其行星化學科研團隊聯合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對月球樣品進行研究后發現,樣品中有含有極高的鈦鐵礦含量,確定為高鈦玄武巖。 此前,國內其他研究團隊在嫦娥五號月球樣品中發現了低鈦、
美實驗室發現被遺忘珍貴月球灰塵樣品
近日在加州一座儲存室內發現了阿波羅時代遺留的珍貴月塵樣品,這些樣品顯然已經被遺忘了 在一共20個小瓶的月塵中,每一個小瓶子上都有人工手寫的標簽,日期注明為1970年7月24日 美國宇航局的阿波羅11號任務是首次成功的載人登月,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共帶回大約21.5公斤月球樣品 北京時
月球巖石樣品顯示月球水分或來自地球
據美國布朗大學網站報道,借助多接收離子探針,研究人員近期對月球巖石樣品和地球巖石樣品中的氫/氘比進行了比對。他們得到的結論是:月球上的水并非來自彗星撞擊,而是來自45億年前地球,當時地球與另一個大型天體撞擊,產生的大量濺射物逐漸冷凝形成了月球。 這項最新研究顯示月幔中的水來自原始
中國向俄羅斯、法國贈送月球樣品
4月24日上午,在2023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上,中國國家航天局公布了中國向俄羅斯、法國贈送月球樣品的消息。今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期間,中國向法國贈送了1.5克科學用月球樣品。2022年2月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時,中國贈送俄羅斯1.5克科學用月球樣品。2023年3月,中國國家主
海南省首批重大科技項目啟動
8月26日,海南省重大科技項目啟動儀式舉辦,首批23個重大科技項目正式啟動實施,實施期為3年。 海南省23個重大科技項目財政投入資金與企業投入資金之比為1:15。省財政首批安排預算經費1.5億元投資23個重大科技項目,每個項目平均資助經費為650萬元,這在海南省歷史上尚屬首次。 海南
月球表面發現“天外來客”
月球表面有“天外來客”嗎?“天外來客”能為月球提供水?基于“嫦娥四號”獲取的具有超高空間分辨率的影像與光譜數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首次在月球表面識別出年齡在一百萬年以內的碳質球粒隕石撞擊體殘留物。研究表明,富含揮發成分的碳質小行星的撞擊或仍然為現在的月球提供水源,同時,比
月球表面發現“天外來客”
月球表面有“天外來客”嗎?“天外來客”能為月球提供水?基于“嫦娥四號”獲取的具有超高空間分辨率的影像與光譜數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首次在月球表面識別出年齡在一百萬年以內的碳質球粒隕石撞擊體殘留物。研究表明,富含揮發成分的碳質小行星的撞擊或仍然為現在的月球提供水源,同時,
月球樣品研究報告:月球19.6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
記者8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近期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離子探針中心劉敦一研究員和地質所海外高級訪問學者澳大利亞科廷大學亞歷山大·涅姆欽(Alexander Nemchin)教授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團隊對嫦娥五號月球玄武巖開展了年代學、元素、同
美國公司欲在月球上種出首批鮮花
美公司欲在月球種出首批鮮花 據《新科學家》雜志報道,美國工程技術公司——普拉根太空開發公司(Paragon Space Development)的創始人27日宣布,公司目前已經為植物和動物設計了在失重狀態下生活的棲息場所,希望借此在月球上種出第一批鮮花。 該公司打算建造
來分“土”了!13所科研機構獲得首批月球樣本
7月12日,第一批月球科研樣品發放儀式在北京舉行。經審核,來自13所科研機構的31份申請獲得通過,對應21個樣品,共17.4764克,其中光片樣6個157.6毫克,巖屑樣13個868.8毫克。這標志著月球樣品的科學研究正式啟動。 《中國科學報》從儀式上獲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秦禮萍,中
《科學》:新研究發現月球正在“變小”
新研究發現月球正在收縮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在過去10億年間,隨著月球的內部降溫收縮,月球的外殼上已經形成了裂縫。也就是說月表也在收縮,不過我們不用太擔心,因為它收縮的速度非常緩慢,你一直盯著它看也無法注意到這一變化,而且它并不會在短期內
我國發現月球新礦物“嫦娥石”
9月9日,中國傳統節日中秋佳節前夕,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在北京發布嫦娥五號最新科學成果。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董保同在發布活動上宣布,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的新礦物,被命名為“嫦娥石”。 該礦物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礦物,我國成為繼美國、蘇聯后,世界上第三個在月球發現新礦物的國家。
第三批月球科研樣品信息上線發布
探月工程三期地面應用系統目前已完成第三批 15 個月球科研樣品的處理。現公告嫦娥五號任務第三批月球科研樣品信息上線發布。公眾可通過訪問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www.clep.org.cn),進入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數據與樣品發布系統,獲取有關信息,進行科研樣品申請。
12328.8mg!第六批月球科研樣品發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575.shtm關于發放第六批月球科研樣品的公告2023年5月,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樣品管理辦公室)在北京組織召開了第六次月球科研樣品借用申請評審會。經專家委員會評審,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審核,最終
第三批月球科研樣品信息上線發布
探月工程三期地面應用系統目前已完成第三批 15 個月球科研樣品的處理。現公告嫦娥五號任務第三批月球科研樣品信息上線發布。公眾可通過訪問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www.clep.org.cn),進入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數據與樣品發布系統,獲取有關信息,進行科研樣品申請。
建設航天強國-我國空間科學取得跨越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航天強國。航天活動由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三大領域構成。其中,空間科學主要是依托航天器為主要工作平臺,研究關于地球、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的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是實現從“0”到“1”原始突破的主陣地之一。十年來,從月球探測到火星研究,從科學衛星到空間站科學實驗,我國空
印度挑戰月球軟著陸,“月船3號”發回首批照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177.shtm
寧夏“十三五”首批重大科技項目正式啟動
寧夏自治區科技廳在廣泛征求產業部門、區內外有關大院大所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組織凝練了“十三五”首批9個重大科技項目,于2016年12月29日舉行了啟動儀式。 首批9個重大科技項目研發總投入為2.6億元,其中自治區財政支持資金1.2億元,項目實施期限大部分為2016年到2019年,主要通過原始創
日研究月球內部構造獲新發現
日本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地學》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在月球表面發現一種礦物質——橄欖石存在的跡象,這將有助于了解月球構造中類似地幔部分的構成。 月球中類似地幔物質的起源和構成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通過分析“月亮女神”繞月探測衛星收集的觀測
新研究發現月球背面曾經面向地球
月球 據英國《衛報》報道,一項對月球隕石坑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小行星撞擊致月球發生旋轉,而月球現在面朝地球的一而曾經面向外太空。 科學家發現,在距今數十億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上月球表面,致使月球旋轉。科學家對遍布隕石坑的月球表面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了月球歷史早期遭受大規模撞擊
20億年前玄武巖揭示月球演化奧秘
10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地質地球所與國家天文臺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為一類新的月海玄武巖,月球最“年輕”玄武巖年齡為20億年,其晚期巖漿活動的源區并不富集放射性元素,并且月幔源區幾乎沒有水。相關研究成果通過三篇《自然》論文和一篇《國家科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取得系列原創性突破
會場照片。(任暉攝) ? ?嫦娥五號月壤中的玄武巖顆粒。(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供圖) 1月16日,“第一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成果研討會”在京舉辦,來自高校、核工業等單位近百位專家及科研人員參加本次研討會,相關科研工作者、學生近150位線上參會。 研討會圍繞嫦娥五號月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取得系列原創性突破
1月16日,“第一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成果研討會”在京舉辦,來自高校、核工業等單位近百位專家及科研人員參加本次研討會,相關科研工作者、學生近150位線上參會。 研討會圍繞嫦娥五號月壤樣品基本特性、月球火山活動歷史及年輕火山活動成因、月球水和揮發分的含量與來源、月球表面隕石撞擊和太空風化作用、
嫦娥五號樣品研究揭示月球年輕火山活動奧秘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天體化學團隊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團隊,對我國返回的嫦娥五號月球樣品開展了詳細的巖相學、礦物學、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和Fe-Mg-Sr同位素分析,揭示了嫦娥五號樣品月幔源區特性和月球年輕火山活動
嫦娥五號樣品研究揭示月球年輕火山活動奧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6777.shtm
嫦娥五號備份存儲月球樣品在湖南韶山交接
12月25日,嫦娥五號備份存儲月球樣品交接儀式在湖南韶山市舉行。國家航天局現場向湖南大學、韶山市頒發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備份證書和嫦娥五號任務展品證書。探月五號任務是我國復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以2020年12月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再入返回為標志,實現了探月工程“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