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環境衛星監測
將遙感遙測的儀器裝在星上進行監測,它的優點是站得更高,石得更寬。我開始沙暴、揚塵、浮塵人氣預測預報,就是利用風云星資料作預報的、我國還計劃發射組小星對地面空氣、水質、生態及自然災害進行監測,要使遙感遙測的數據準確可靠,必須要星地監測結合,在地面選一些參照點進行實測,以便對遙感遙測的數據j進行校正。......閱讀全文
資源環境衛星監測
將遙感遙測的儀器裝在星上進行監測,它的優點是站得更高,石得更寬。我開始沙暴、揚塵、浮塵人氣預測預報,就是利用風云星資料作預報的、我國還計劃發射組小星對地面空氣、水質、生態及自然災害進行監測,要使遙感遙測的數據準確可靠,必須要星地監測結合,在地面選一些參照點進行實測,以便對遙感遙測的數據j進行校正
建立資源環境監測預警機制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意見》提出,我國要建立手段完備、數據共享、實時高效、管控有力、多方協同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為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地球資源環境動態監測技術”項目組
?? 北京時間2017年9月8日12時49分墨西哥沿岸近海發生8.2級地震,9月20日2時14分墨西哥中部附近發生7.2級左右地震,兩次地震給墨西哥人民帶來了重大人員和經濟損失。應墨西哥政府減災機構請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重點專項“地球資源環境動態監測技術”項目組于9月10日通過“國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的“寶藏司機”
2022年4月16日,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搭載五個被動探測載荷,并在國際上首次搭載大氣探測激光雷達這一主動探測載荷,可實現對二氧化碳的全天時、高精度探測,將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發展提供重要數據支撐。衛星搭載的遙感儀器,各自發揮了何種獨特作用?控制系統又如何實時“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成功發射
9月6日11時許,我國首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環境一號A、B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通過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 環境與災害檢測預報小衛星(2+1)星座包括兩顆光學小衛星和一顆合成孔徑雷達小衛星(稱為環境一號A、B、C衛星)。星座的主要任務是對災害、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進行大范圍、全天候、全天時
河北利用環境衛星開展立體化監測
今后,河北省將利用“天眼”——國家環境一號A、B、C3 顆衛星,全方位開展環境遙感技術應用,實行立體化環境監測。 河北省環保廳與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近日簽署環境遙感監測與綜合應用合作協議。河北省由此成為全國首個實現“ 天地一體化”立體全覆蓋監測省域的省份。 河北省環保廳黨組
環境監測發力-全球首顆灰霾監測衛星發射
近日,我國首顆高分辨率大氣環境觀測衛星“高分五號”成功發射。作為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通過對大氣污染氣體、溫室氣體、氣溶膠等物理要素的監測,動態反映我國大氣污染狀況,標志著我國高光譜分辨遙感衛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另外,生態環境部積極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
“地球資源環境動態監測技術”項目正式啟動
10月20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重點專項“地球資源環境動態監測技術”項目實施方案論證暨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召開。來自項目參加單位的近90位科研骨干參加會議。 由遙感地球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郭華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研究員盧乃錳、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宮輝力等7位專家組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接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數據
中新網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4月21日晚發布消息說,該院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當天成功接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數據,均處理正常。中科院空天院介紹說,北京時間當天上午11點46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云站成功跟蹤、接收到大氣環境監測衛星下行數據,這也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與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投入使用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7月25日,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兩顆科研衛星正式投入使用。兩星投入使用后,將對大氣環境與陸地生態系統開展監測,為建設美麗中國,有力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是世界首顆采用激光主動探測手段的高精度大氣環境遙
我國環境衛星系統建成-環境監測能力再上新臺階
記者從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獲悉:“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環境應用系統工程”項目通過驗收,這標志著我國環境監測監管能力再上新臺階。 據介紹,該應用系統的建成是我國環保系統能力建設的標志性工作,它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環境管理的技術手段,標志著我國天地一體化環境監測體系初步建立。
中國成功發射首顆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衛星
北京時間8月16日6時57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衛星“海洋二號”成功送入太空。 “海洋二號”衛星主要任務是監測和調查海洋環境,是海洋防災減災的重要監測手段,可直接為災害性海況預報、預警和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并為海洋科學研究、海洋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與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正式投入使用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7月25日,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兩顆科研衛星正式投入使用。兩星投入使用后,將對大氣環境與陸地生態系統開展監測,為建設美麗中國,有力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是世界首顆采用激光主動探測手段的高精度大
衛星遙感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發揮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大氣環境污染形勢日益嚴峻,國家加快了大氣污染防治政策的出臺,不僅制定了更為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治理標準,而且還在通過多方面推動大氣質量的改善。近日,財政部發布了關于2019年度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預算通知,計劃資金250億元。 通過大氣環境監測,對大氣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進行觀察和
美國環境監測網站公布我國渤海溢油衛星圖
從這張攝于6月14日的衛星圖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海面上的浮油。 美國一家環境監測網站日前公布了中國渤海灣溢油的衛星圖像。根據這張拍攝于6月14日的衛星圖片,當時的浮油面積僅有314平方公里,低于半個多月后公布的840平方公里。 公布衛星圖像的這家美國網站名為“SKY
環境監測點位資源-豈能說丟就丟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許多城市的文化歷史遺產受到嚴重挑戰,傳統特色在舊城改造中被改掉了,留下了許多遺憾。在環境保護的歷史長河中,同樣積累了許多重要文化遺產,如幾十年凝聚的環境監測點位等歷史數據,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也需要我們更加珍惜。 環境監測點位是我們評價環境質量變化趨勢的重要基礎,也是
衛星遙感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大氣環境污染形勢日益嚴峻,國家加快了大氣污染防治政策的出臺,不僅制定了更為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治理標準,而且還在通過多方面推動大氣質量的改善。近日,財政部發布了關于2019年度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預算通知,計劃資金250億元。通過大氣環境監測,對大氣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進行觀察和分析
合肥造遙感儀器助大氣環境監測衛星識別多種氣體
16日,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將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據悉,這是世界首顆激光二氧化碳探測衛星,其成功發射和在軌應用標志著中國在大氣遙感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記者16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衛星上裝載了該院安光所自主研發的三臺載荷——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
合肥造遙感儀器助大氣環境監測衛星識別多種氣體
16日,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將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據悉,這是世界首顆激光二氧化碳探測衛星,其成功發射和在軌應用標志著中國在大氣遙感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記者16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衛星上裝載了該院安光所自主研發的三臺載荷——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
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召開環境監測預警技術研討會
6月20-21日,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辦公室在合肥組織召開了環境監測預警技術和環境與健康保障技術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有42位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做了主題發言,針對我國未來環境監測預警技術和環境與健康保障研究的重點方向、運行機制等方面開展了研討。 會議認為,我國的環境監測技術研發應
新疆實行資源環境審計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審計工作會議了解到,今年新疆首次開展資源環境保護和利用審計,審計內容涉及垃圾處理廠和污水處理廠運營情況績效審計調查以及草原生態資金審計調查等項目。 作為自治區審計系統"十二五"規劃中的八大審計領域之一,自治區審計系統今年起將切實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情
美將發射全球冰監測衛星
美國宇航局(NASA)將發射其最先進的全球冰監測衛星,而這項工作已經拖了近10年了。 該機構計劃于9月15日在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用德爾塔2型運載火箭將冰、云和陸地高度衛星2號(ICESat-2)送入太空。該衛星將專注于測量包括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在內的某些地方的冰層厚度變化,同時也將收集有
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成功發射-上面搭載哪些科學儀器
4月16日2時16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四號丙遙二十八運載火箭發射大氣環境監測衛星。該星將推動我國生態環境、氣象、農業農村等領域遙感應用,對提高衛星資源綜合應用效能、促進環境保護事業意義重大。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的科研衛星,運
國土資源部:禁止擅自公開地質環境監測信息
國土資源部對其制定的《地質環境監測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公開征求意見。根據辦法,包括地下水環境等在內均在該部的監測范圍之內;辦法同時明確,該部不允許擅自公開地質環境監測信息。 辦法稱,國土資源部正在逐步加強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目前,該部已經開展了地下水、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等地質環境監
環境監測與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
環境監測技術在當今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作用十分巨大,不僅是進行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還是一項具有著很高的系統性和技術性的工作,在環保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社會和政府部門對于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的發展日趨重視,這就需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的力度。 一、環境監測治理的相關要求 (1)實
我國環境衛星應用系統建成
記者從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獲悉:“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環境應用系統工程”項目通過驗收,這標志著我國環境監測監管能力再上新臺階。 據介紹,該應用系統的建成是我國環保系統能力建設的標志性工作,它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環境管理的技術手段,標志著我國天地一體化環境監測體系初步
甲烷嗅探衛星-監測全球“漏點”
談及氣候變化,二氧化碳通常是焦點,但未來幾十年,削減甲烷排放可能對控制全球變暖產生更大的影響。據《自然》報道,在一顆即將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射的衛星的幫助下,政府部門和企業終于有了一個工具,能幫助它們精確定位地球上的甲烷熱點并堵住泄漏。這顆名為MethaneSAT的衛星耗資約8800萬美元,旨在為觀
甲烷嗅探衛星-監測全球“漏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29.shtm談及氣候變化,二氧化碳通常是焦點,但未來幾十年,削減甲烷排放可能對控制全球變暖產生更大的影響。據《自然》報道,在一顆即將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射的衛星的幫助下,政府部門和企業終于有了一個
我國碳匯監測進入衛星遙感時代
我國碳匯監測進入衛星遙感時代 今天成功發射的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可以獲取我國森林碳匯數據,提高碳匯計量的效率和精度,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 黃縉:碳排放的過程叫從化石燃料里面儲存的碳變到二氧化碳,到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掛牌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日前通過了專家驗收。中國工程勘察大師王秉忱和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中國地調局科技外事部、中國地調局水環中心等單位的相關領導共同為實驗室揭牌。 地質環境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是國土資源部惟一從事監測技術研究與儀器研發的重點實驗室,2012年被批準列入第三批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