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雙碳”目標,亟須多種技術“抱團”發力
“現在城市的交通擁堵還很普遍,帶來的交通污染怎么解決?其中一個辦法是把貨運轉到地下去,建設城市的地下智慧物流運輸系統。這個系統如果建成,人們購買任何商品都只需要點一下鼠標,所購商品就像自來水一樣通過地下管道很快‘流入’居住小區的自動提貨柜……” 近日,在江蘇省科協主辦的2021年江蘇科技論壇的報告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錢七虎用這番暢想,分享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與交通碳減排的遠景。 錢七虎認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可以與交通碳減排、人工碳匯、建筑碳減排、能源的綠色轉型“組團”,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提供解決方案。 能源變革要循序漸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建議,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探索電力零碳化、燃料零碳化、再電氣化、智慧化、高效化等方面,促進能源變革。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郭烈錦則建議,以大規模低成本清潔發電制氫、二氧化碳還原與碳高......閱讀全文
“雙碳”目標下能源科技發展路徑新思考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對我國能源科技發展既提出了挑戰,又指引了方向。 我國能源科技界必須立足長遠發展,系統梳理能源領域各板塊互補融合的技術需求及融合方式,加快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并在重點行業、典型區域開展綜合示范,推動“雙碳”戰略要求下的能源
“能源化學云論壇”舉辦 院士專家為雙碳支招
中新網北京8月2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化學會能源化學專業委員會日前在線舉辦首期“能源化學云論壇”,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應邀參加,為如何走好“雙碳”之路解題支招。 包信和在論壇上表示,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國家經濟社會達到一定的條件和水平。他進一步指出,我國沒有時間
發改委提出研究建立碳排放能源消費總量雙控制度
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15日召開的“節能減排低碳發展”高層論壇上提出,要研究建立碳排放總量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制度,實行總量和強度雙控;探索建立和完善領導干部任期內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問責制和終身追究制度。環保部總工程師萬本太表示,入秋以來京津冀地區霧霾多發頻發,根源是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 “節能
首期“能源化學云論壇”在線舉行,為“雙碳”之路解題支招
中國化學會能源化學專業委員會日前在線舉辦首期“能源化學云論壇”,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應邀參加,為如何走好“雙碳”之路解題支招。包信和在論壇上表示,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國家經濟社會達到一定的條件和水平。他進一步指出,我國沒有時間重復發達國家“人均能源消費先快速增長—長時間飽和
儲能行業深度研究報告:雙碳驅動能源革命
?1、能源革命高歌猛進,開啟儲能萬億市場1.1、 碳中和下的新興賽道,萬億市場冉冉升起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全球 55%的累計排碳來自電力行業,電力行 業 80%排碳來自燃煤發電,而隨著全球電動化的推進,未來電力占二次能源比重將不斷增加。因此減少燃煤發電比重的同時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成為
“雙碳”戰略下能源高質量發展院士論壇在青島舉辦
“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能源的綠色低碳發展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9月29日,由山東省科學技術廳指導、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山東研究院主辦,山東能源研究院/青島能源所承辦的“雙碳”院士論壇在青島舉辦。本次論壇以“‘雙碳’戰略下能源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立足“雙碳”
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
汾河水畔,錦繡太原,再次吸引了世界能源領域的目光。9月1日至3日,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以下簡稱“太原論壇”)在山西太原舉行。300余位來自聯合國有關機構、國際組織等的高級官員,部分外國駐華使節和國際友好省州高級官員,院士專家和有關商協會、能源領域領軍企業負責人圍繞“能源、雙碳、發展”主題
“雙碳”作重大戰略目標,能源轉型是必然趨勢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國家安全的根本保障。 我國能源現狀是富煤、少油、缺氣,盡管煤炭儲量較為豐富,但并非取之不盡。尋找新型可持續的能源,迫在眉睫。 當前,隨著化石能源的過度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達到了新高度,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例如近年來,自然災害整體發生的頻率比以往較多,可能與化
煤制氣不是低碳能源而是高碳能源 應適度發展
據研究機構提出的系統排放新概念,煤制氣不是低碳能源而是高碳能源。 今年初,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在北京主持召開了“煤制氣項目對氣候的影響專家座談會”。更早些時候,2013年12月24日16時18分,大唐煤制氣項目所產煤制天然氣送達北京北石槽天然氣門站進入城市供氣管網。 另據媒體報道
用霉菌孢子碳存儲能源
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夏新輝研究員團隊研制出首例基于霉菌孢子碳技術的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他們將廢棄果蔬發酵的霉菌孢子碳作為儲能材料引入能源領域,獲得高能量密度電池,其比容量較市場上最好電池高3倍,未來有望解決電動汽車長途行駛的續航能力問題,此外還在成本、使用壽命等方面有諸多優勢。該成果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