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器的發展歷史
遠古以來,人類就習慣于用天然熱源和自然通風來干燥物料,完全受自然條件制約,生產能力低下。隨生產的發展,它們逐漸為人工可控制的熱源和機械通風除濕手段所代替。 近代干燥器開始使用的是間歇操作的固定床式干燥器。19世紀中葉,洞道式干燥器的使用,標志著干燥器由間歇操作向連續操作方向的發展。回轉圓筒干燥器則較好地實現了顆粒物料的攪動,干燥能力和強度得以提高。一些行業則分別發展了適應本行業要求的連續操作干燥器,如紡織、造紙行業的滾筒干燥器。 20世紀初期,乳品生產開始應用噴霧干燥器,為大規模干燥液態物料提供了有力的工具。40年代開始,隨著流化技術的發展,高強度、高生產率的沸騰床和氣流式干燥器相繼出現。而冷凍升華、輻射和介電式干燥器則為滿足特殊要求提供了新的手段。60年代開始發展了遠紅外和微波干燥器。......閱讀全文
微量移液器的發展歷史
1960年,德國人施米茨(Hanns Schmitz)發明了移液器。艾本德(Eppendorf)公司的創始人奈希勒(Heinrich Netheler)繼承了ZL權,并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了移液器的商業生產。吉爾森(Warren Gilson)和拉迪(Henry Lardy)共同發明了可調的移液器
酶工程的發展歷史
在七十年代以后,伴隨著第二代酶——固定化酶及其相關技術的產生,酶工程才算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固定化酶正日益成為工業生產的主力軍,在化工醫藥、輕工食品、環境保護等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不僅如此,還產生了威力更大的第三代酶,它是包括輔助因子再生系統在內的固定化多酶系統,它正在成為酶工程應用的主角。酶在生
離子色譜的發展歷史
1975 年, Small 等人成功地解決了用電導檢測器連續檢測柱流出物的難題, 即采用低交換容量的陰離子或陽離子交換柱, 以強電解質作流動相分離無機離子, 流出物通過一根稱為抑制柱的與分離柱填料帶相反電荷的離子交換樹脂柱。這樣, 將流動相中被測離子的反離子除去, 使流動相背景電導降低, 從而獲
細菌疫苗的發展歷史
疫苗的概念是18世紀末Jenner發現事先接種牛痘能夠阻止天花發生之后被首先提出來的,但在其后的100多年間卻沒有新的疫苗出現。19世紀末,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發現將在人工培養基上培養傳代后的雞霍亂弧菌注射小雞后不能使小雞致病,并且再用野生的霍亂弧菌攻擊這些已被注射過的小雞,他們也不會發生霍亂。18
激光技術的發展歷史
激光的英文laser 這個詞是由最初的首字母縮略詞LASER演變而來,LASER的意思是“受激輻射光放大器”英文的單詞的縮寫簡略。激光技術中的關鍵概念早在1917年愛因斯坦提出“受激輻射”時已經開始建立起來了,激光這個詞曾經飽受爭議;Gordon Gould是記載中第一個使用這個詞匯的人。1953年
微量移液器的發展歷史
1960年,德國人施米茨(Hanns Schmitz)發明了移液器。艾本德(Eppendorf)公司的創始人奈希勒(Heinrich Netheler)繼承了ZL權,并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了移液器的商業生產。吉爾森(Warren Gilson)和拉迪(Henry Lardy)共同發明了可調的移液器
天花疫苗的發展歷史
早在三千年前,埃及法老王時代-拉米西斯便死于天花。 16-18世紀,天花幾乎占領了世界各地,且有超過60%全球人口遭受天花的威脅。 感染天花的癥狀背痛、膿痂、水泡、倦怠、發高燒 天花膿痂變化:1-4天、5-10天、1-14天、15-27天 天花病毒易侵犯免疫力低的人而且只會通過人與人接觸
熱像儀的歷史發展介紹
1800年,英國物理學家F. W.赫胥爾發現了紅外線,從此開辟了人類應用紅外技術的廣闊道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用紅外變像管作為光電轉換器件,研制出了主動式夜視儀和紅外通信設備,為紅外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次世界大戰后,首先由美國德克薩蘭儀器公司經過近一年的探索,開發研制的第一代用于
血沉儀的發展歷史
紅細胞沉降率(ESR)早在1921年即由Febreaus Westrygren等創立,歷經90余年,仍被廣泛應用。血沉是指60min是時紅細胞產生沉降后的“刻度”。 1965年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CSH)血液專家對血沉標準化方案進行審定,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推薦的魏氏法,使用枸櫞酸鈉作
山銀花的發展歷史
在民間、歷史和現實中,“金銀花”這個名字所涵蓋的植物,是“開出黃白兩色花”的整個忍冬科植物的總稱。處于不同地域的人們心中的金銀花,是指當地所產的一種或幾種忍冬科植物。“金銀花”這一名稱的通用性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一致認可。 “山銀花”之名首載于1977年版《中國藥典》,屬于植物名稱而非藥物名稱。
細菌疫苗的發展歷史
疫苗的概念是18世紀末Jenner發現事先接種牛痘能夠阻止天花發生之后被首先提出來的,但在其后的100多年間卻沒有新的疫苗出現。19世紀末,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發現將在人工培養基上培養傳代后的雞霍亂弧菌注射小雞后不能使小雞致病,并且再用野生的霍亂弧菌攻擊這些已被注射過的小雞,他們也不會發生霍亂。18
疫苗的發展歷史介紹
疫苗的發現可謂是人類發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繁衍生息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同疾病和自然災害斗爭的歷史,控制傳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預防,而接種疫苗被認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威脅人類幾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現后便被徹底消滅了,迎來了人類用疫苗
光聚合的發展歷史
1845年,有人首次觀察到苯乙烯光聚合成為玻璃狀的樹脂,但當時并不了解光聚合的本質。1895年首次觀察到肉桂酸的光化學的二聚作用(當肉桂酸酯基被結合到聚乙烯分子中,聚合物就成為了可光交聯的反應物)。Ostromislenski是光聚合的第一個研究者,在研究溴乙烯光聚合時,注意到生成的聚合物分子量大大
自準直儀的發展歷史
光學自準直儀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便開始用于角度測量,但是到了20世紀40年代后期,這種準確度為1秒的儀器才被承認。到20世紀50年代,雖然光學自準直儀的設計原理仍未改變,但在光電檢測取代肉眼觀察之后,其準確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以上。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英國及德國制造商已生產了多種光電式的商用自
糖類的發展使用歷史
中國最早有飴、餳、糖等字,都是以糯米為原料,稀的叫飴,干的叫餳、糖。在六朝時才出現“糖”字。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糖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傳其法入中國,以蔗準過漳木槽取而分成清者,為蔗餳。凝結有沙者為沙糖,漆甕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為石蜜、為糖霜、為冰糖。”“糖”與一般所稱的“糖”不同,“糖”是指食糖
同步輻射的發展歷史
1947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在同步加速器上做實驗時,首次在環形加速器的管壁上觀察到同步輻射現象。截至目前,同步輻射已經經過了四代的發展。 1970s末,第一代同步輻射與高能物理研究兼用,屬于寄生方式。即主要依托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建造的單子加速器和儲存環上運行。例如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 1
脫敏治療的歷史發展
1911年Noon & Freeman開始試用SIT(當時稱為脫敏療法)來治療花粉癥,至今已有90余年的歷史,此后逐漸改進治療方法,并用于治療其它變應原引起的各種過敏性疾病。70年代后期John's Hopkins大學著名變態反應學家P.S.Norman曾倡議不再使用脫敏或減敏等名詞,推
指示生物發展歷史
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自然界中有的動植物對環境中的一些物質很敏感。它們對這些物質的多少和變化能產生各種反應或信息。因此,環境學家就用 它們來定性地監測和評價環境質量的好壞和趨勢,并且把有這種特性的動植物叫做指示生物。這些動植物有的能指示水污染狀況,有的能反應空氣污染的輕重和主要的污染物質。1909年德
有機合成發展歷史
?? 1828年F.維勒由無機物氰酸銨合成了動物代謝產物尿素,數年之后H.科爾貝又合成了乙酸,從此有機合成化學獲得迅速發展。有機合成大致分為兩方面:①基本有機合成。包括從煤炭、石油、水和空氣等原材料合成重要化學工業原料,如合成纖維、塑料和合成橡膠的原料,溶劑,增塑劑,汽油等,其產量幾乎接近于鋼鐵的數
DNA測序儀的發展歷史
70年代末,WalterGilbert發明化學法、FrederickSanger發明雙脫氧終止法手動測序,同位素標記 80年代中期,出現自動測序儀(應用雙脫氧終止法原理)、熒光代替同位素,計算機圖象識別 90年代中期,測序儀重大改進、集束化的毛細管電泳代替凝膠電泳 2001年完成人類基因組
電話光端機的歷史發展進程
在電信發展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人們嘗試了各種通信方式:最初的電報采用了類似“數字”的表達方式傳送信息;其后以模擬信號傳輸信息的電話出現了;隨著技術的進步,數字方式以其明顯的優越性再次得到重視,數字程控交換機、數字移 動電話、光纖數字傳輸……歷史的車輪還在前進。 1878年,手持電話 這部電話是
血細胞分析的發展歷史
1947年,在美國芝加哥那間小小的地下室里,華萊士庫爾特先生和他的弟弟約瑟夫,正在利用細胞的生物特性和電學原理,為改進實驗室檢驗工作尋求新的方法。 五十年來,庫爾特兄弟發明的這項神奇的技術—庫爾特原理,不僅開創了血細胞分析的自動化時代,也從此讓庫爾特公司的科學家們責無旁貸地肩負起了自動化血細胞
DNA測序的發展歷史介紹
70年代末,WalterGilbert發明化學法、FrederickSanger發明雙脫氧終止法手動測序,同位素標記 80年代中期,出現自動測序儀(應用雙脫氧終止法原理)、熒光代替同位素,計算機圖象識別 90年代中期,測序儀重大改進、集束化的毛細管電泳代替凝膠電泳 2001年完成人類基因組
胸苷激酶的發展歷史
1951年發現,胸苷(Thd) 與DNA合成的關聯;1956年的報告指出,Thd參與DNA合成前,必須磷酸化;1958-60年,TK1被分離和部分的純化以后,Thd磷酸化由該酶催化的事實也得到證實。;1960s,研究發現,TK以多種同工酶形式存在于各種不同的原核和真核生物中。這兩種同工酶原命名為“胚
DNA測序技術的發展歷史
70年代末,WalterGilbert發明化學法、FrederickSanger發明雙脫氧終止法手動測序,同位素標記80年代中期,出現自動測序儀(應用雙脫氧終止法原理)、熒光代替同位素,計算機圖象識別90年代中期,測序儀重大改進、集束化的毛細管電泳代替凝膠電泳2001年完成人類基因組框架圖
離心機的歷史發展
工業離心機誕生于歐洲,比如19世紀中葉,先后出現紡織品脫水用的三足式離心機,和制糖廠分離結晶砂糖用的上懸式離心機。這些最早的離心機都是間歇操作和人工排渣的。由于卸渣機構的改進,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連續操作的離心機,間歇操作離心機也因實現了自動控制而得到發展。工業用離心機按結構和分離要求,可分為過濾
高純水設備的發展歷史
①第一階段:預處理—— > 陽床 ——> 陰床 ——> 混合床 ②第二階段:預處理—— > 反滲透 ——> 混合床 ③第三階段:預處理—— > 反滲透 ——>EDI 裝置 反滲透( RO )技術是一種利用膜分離去除水中離子的方法,盡管反滲透系統將水中 95%-98% 的離子去除,但
關于抗氧劑的發展歷史介紹
為了適應從海洋生物演變為陸地生物,陸生植物開始產生海洋生物所不具有的抗氧化劑比如維生素C、多酚和生育酚。五千萬年到兩億年前被子植物植物在進化的過程中發展出了許多抗氧化的天然色素--特別是在侏羅紀時代--作為一種化學手段抵御光合作用的副產物活性氧類物質。本來抗氧化劑一詞特指那類可以防止氧氣消耗的化
生物芯片的發展歷史
俄羅斯科學院 恩格爾哈得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和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NL)的科學家們最早在文獻中提出了用雜交法測定核酸序列(SBH)新技術的想法。當時用的是多聚寡核酸探針。幾乎與此同時 英國牛津大學生化系的Sourthern等也取得了在載體固定寡核苷酸及雜交法測序的國際ZL。在這些技術儲備的基礎上,
簡述葡聚糖的歷史發展
葡聚糖以β-葡聚糖最具生理活性。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Pillemer博士首次發現并報道酵母細胞壁有一種物質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之后,經過圖倫大學Diluzio博士進一步研究發現,酵母細胞壁中提高免疫力物質是一種多糖——β-葡聚糖,并從面包酵母中分離出這種物質。 β-葡聚糖活性結構是由葡萄糖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