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發!浙江大學2021年17篇Nature、Science、Cell詳細解讀
自2021年以來(截至2021年8月12日),以浙江大學作為通訊單位的研究團隊在Cell ,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17項研究成果,在物理學,材料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這些研究成果: 【1】化學反應往往被概念化為單個分子轉化為產物,但通常在探索整體平均行為的實驗中觀察到。單分子方法超越了整體平均值,揭示了反應位置、途徑和動力學的統計分布。這已經通過光阱和掃描探針顯微鏡在具有高空間分辨率的特定位置操縱和觀察個體反應以及使用超靈敏光電探測器的現代光學方法來實現,這些方法能夠實現高通量單分子測量。然而,有效探測單分子溶液化學仍然具有挑戰性。 2021年8月11日,浙江大學馮建東團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Direct imaging of single-molecul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in solu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展示了水溶液......閱讀全文
先有Nature,后有Science:浙大實現仿生人工牙齒制備!
【研究背景】無機材料,特別是礦物和陶瓷,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它們的整體的制造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實際上,許多無機材料是以粉末形式生產的,然后通過壓制和燒結進行固結。然而,通過燒結處理,顆粒間的質量傳遞往往不足,在大塊材料中無法實現完全的顆粒融合,顆粒邊界仍然存在。由于內部不連續性,燒
井噴!北大、浙大,齊發Science!
日前,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均發表了2022年首篇Science,取得開門紅!▎北京大學瞿禮嘉團隊2022年1月22日,北京大學瞿禮嘉團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RALF peptide signaling controls the polytubey block in Arabidop
2022年首篇!北大、浙大,齊發Science!
日前,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均發表了2022年首篇Science,取得開門紅!北京大學瞿禮嘉團隊 2022年1月22日,北京大學瞿禮嘉團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RALF peptide signaling controls the polytubey block in Arabidops
浙大Nature子刊解析RNA剪切調控
近日來自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個與Dscam互斥剪切有關RNA結構性基因座控制區域(locus control region),相關論文“An RNA architectural locus control region involved in Dscam mu
清華、同濟再發Science、Nature
2022年,是中國高校CNS井噴之年。 近日,又有2所985高校,分別再添一篇Science和Nature。 清華大學 5月5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洪朝鵬課題組聯合中外研究團隊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將全球土地利用綜合排放清單與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耦合,系統揭示了2004-2017年間全球貿
浙大,清華發表Nature-Structural--Molecular-Biology文章
生物通報道:來自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報道了兩個前所未有的GspD通道冷凍電鏡結構,為理解胰泌素超家族,以及II類分泌系統底物運輸的機制提供了一個結構基礎。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9日的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志上。 在革蘭
Science、Nature醫學發表重要突破
每到秋天就會有不少人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流感。不過流感病毒種類繁多,而且在不斷的突變和演化,流感疫苗很難做到萬無一失。所幸的是,有兩個研究團隊開發的廣譜疫苗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科學家們每年都需要預測可能流行的流感病毒株,并在此基礎上制備流感疫苗。然而,預測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疫苗防護也就做不到天
4所985高校,再發Nature、Science!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南大學3所985高校,分別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東南大學物理學院則于5月4日,在《Nature》上在線發表了文章。 上海交通大學 5月6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刊發了上海交通
4所985高校,再發Nature、Science!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南大學3所985高校,分別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東南大學物理學院則于5月4日,在《Nature》上在線發表了文章。 上海交通大學 5月6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刊發了上海交通
Cell、Nature、Science發布開放獲取新政
Nature 2020年11月24日,施普林格自然宣布,從2021年1月開始,研究成果被《自然》系列期刊錄用的作者將可以選擇開放獲取出版,文章處理費為9500歐元(約合11300美元)。 同時,施普林格自然還推出一項開放獲取試驗項目,作者只需投稿一次,就有機會將論文發表在項目試點期刊中的一本
5所頂尖高校,再發Science、Nature!
2022年,是中國高校CNS井噴之年。 日前,又有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頂尖高校,再添Science、Nature。 北京大學 2022年5月12日,北京大學伊成器團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Mitochondrial base editor in
Nature:浙大領銜在構建人類單細胞圖譜方面取進展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浙江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朝構建全面的人類單細胞圖譜邁出了一大步。相關研究結果于2020年3月2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onstruction of a human cell landscape at single-cell level”。在這
《Nature-Catalysis》發布浙大教授全球首創醫療技術——FDA已認證
杭州沸創的ZL產品沸石止血紗布(Zeolite Hemostatic Gauze),于2022年2月10日已通過美國FDA 510k醫療器械認證(k211570),獲得在美上市資格,可在美國及認可美國FDA的國家和地區進行銷售。作為杭州沸創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創新醫療器械產品,沸石止血紗布
頂尖高校同一學院,連發Nature、Science!
原文地址:https://www.cingta.com/detail/22434近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兩項研究成果分別在全球頂級學術齊康Nature、Science發表。 城市與環境學院中法中心在《自然》發表在中國陸地碳匯研究中的新進展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于2022年3月16日以“Th
-Nature、Science:人類基因編輯取得共識
美國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和中國科學院聯合主持的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探討了用新方法(比如CRISPR)改變人類DNA的前景和風險,尤其是引起巨大爭議的卵子、精子和胚胎基因組編輯。 胚胎或生殖細胞的基因工程改造,會給個體及其后代帶來永久性的基因改變,被許多人視為洪水猛獸。但這樣的技術能阻止遺傳學
Nature:浙大學者破解高熵合金強度與塑性兼得奧秘
《周易》有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所謂丈夫之志,能屈能伸,堅強與堅韌并存,是歷史和自然對一個完美事物的重要標準之一。金屬材料的制備和使用淵源千年,是我們建設和改變世界所用的最大量和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然而完美難以企及,金屬材料的強與韌往往不可兼得。 因此從幾千年前冷兵器時
Nature:浙大學者破解高熵合金強度與塑性兼得奧秘
因此從幾千年前冷兵器時代武器制造開始,人們就一直在追求堅強與堅韌并存的金屬材料,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人們已經意識到,金屬材料的不同處理過程一定在改變著什么,因為它會帶來強韌性的顯著變化。隨著我們認知世界的能力逐步提高,我們已經知道,這個“什么”,就是材料的結構。所謂“千錘百煉”也就是說的這個改變
浙大曹雪濤院士Nature子刊免疫學新成果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巨噬細胞中LRRFIP2通過促進Flightless-I介導的caspase-1機制,對NLRP3炎癥小體(inflammasome)激活起負調控作用。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8月14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點評Nature背靠背-|浙大教授解釋基因敲除為何沒有表型
Robustness指一個復雜系統適應和應對內部和外界擾斷而行使正常功能的能力。遺傳系統健壯性(genetic robustness)指一個生命體能緩沖基因組中有害突變的能力。突變是生命進化的原動力,而有害突變是致死。一個穩定的遺傳系統既能緩沖突變同時進行世代更迭,這樣本體能維持正常功能,突變在
清華顏寧教授本月連發Nature、Science文章
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報道稱,她們利用脂質立方相結晶法和微聚焦X射線衍射法,揭示出了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及轉運配體的分子基礎。研究結果發布在7月15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清華大學的顏寧(Nieng Yan)教授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2007年作為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的顏寧受聘于清華大
Nature、Science:別讓問題試劑毀了你的研究
高質量的化學試劑在生物學研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群頂尖科學家日前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許多研究者正在無意中使用低劣的化學試劑,結果得出了錯誤的研究結論。這不僅是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極大浪費,還嚴重耽誤了新藥的開發。 “糟糕的試劑產生糟糕的科學,
Nature、Science關注:用細菌治療“癌中之王”
盡管許多類型的癌癥都取得了一些治療進展,胰腺癌仍然是最難治的致命性癌癥之一。由于這一疾病能夠強有力地轉移或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只有大約4%,因此被稱為“癌中之王”。 現在來自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偶然發現了一種可以阻斷胰腺癌擴散的新方法:利用基因改良細菌直接
清華顏寧教授本月連發Nature、Science文章
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報道稱,她們利用脂質立方相結晶法和微聚焦X射線衍射法,揭示出了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及轉運配體的分子基礎。研究結果發布在7月15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清華大學的顏寧(Nieng Yan)教授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2007年作為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的顏寧受聘于清華大學醫
Nature、Science關注:與眾不同的玫瑰花
每朵玫瑰皆有刺——但種植在瑞典一家實驗室中的玫瑰還有晶體管及電極。來自瑞典林雪平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整合植物相容性電子材料構建出了一些仿生玫瑰花。其中一種改造玫瑰莖中貫穿著簡單的數字電路:另一種玫瑰在施加電壓時葉子會改變顏色(延伸閱讀:一水解酶對玫瑰花香形成至關重要 有助培育更香玫瑰 )。 這些
內地高校Nature--Science概況--電子科大首篇Nature首登封面
本月21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Science發文 2020年6月,Nature和Science(后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35篇,其中Nature刊出76篇,Science刊出59篇。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
這個領域4天內連續發表Science、Nature-Nano.和Nature-Electronics
范德華異質結作為一種新型的結構,在光電器件領域展示出無限的魔力,在經歷過2019年的狂歡之后,2020年剛剛開始,又開始展露實力。 2020年1月31日,東京大學首先在Science發力,報道了渴望已久的一維范德華異質結。2月3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Science子刊:肺癌的基因組分類
兩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如何根據腫瘤的遺傳結構來特別定制肺癌的治療,這可能會最終改善現有的治療方法,甚至有助于發現新的治療方法。 第一項研究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研究者們發現了一種根據其遺傳組成將肺癌腫瘤進行分類的方法,能夠為一些患者治療
Science、Nature聚焦人類基因組研究
生物通報道 兩項研究探究了被認為是人類起源的撒哈拉以南非洲狩獵采集者和牧民的遺傳學,研究結果揭示盡管南非click語言人群居住地相互靠近,但他們屬于不同的遺傳群體。 為了評估遺傳差異程度,兩個研究小組均檢測了不同種群DNA中的單核苷酸多態(SNPs)。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Carina
Science、Nature發布艾滋病研究重大突破
來自Weill Cornell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些新技術,使得研究者第一次觀察到了HIV病毒蛋白在病毒表面的“舞蹈”,其有可能促成了HIV感染人類免疫細胞。他們的研究發現發布在10月8日的《自然》(Nature)以及《科學》(Science)雜志上。 兩篇論文的共同作者、Weill C
華大基因同期Nature,Science解析關鍵基因事件
一般認為基因組熱點在不同物種之間差別很大,但是最新一期(11月19日)Science雜志公布的兩項研究成果表明,至少在鳥類和酵母中,一些基因組熱點區域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而且即使在幾代之后,這種一致性也沒有變。這項研究同時也公布了一種分析基因組熱點產生的新技術。 隨著DNA信息一代傳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