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循環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獲突破
華東師范大學劉敏團隊首次從微生物基因水平上揭示了納米銀對水環境氮循環的毒性效應與作用機理,發現環境中廣泛存在的納米銀可通過調控功能微生物的氮代謝過程,降低氮轉化效率,促進溫室氣體氧化亞氮的產生與排放,從而加劇水體富營養化和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科學進展》。 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納米銀(具有廣譜殺菌性)等納米材料被大量地生產和使用,引起納米銀在水環境中大量富集,從而引發人類健康及生態環境問題。劉敏團隊研究發現,納米銀能抑制硝化速率,干擾氮循環過程,從而會降低濕地的脫氮生態功能。 此外,研究人員在檢測過程中發現納米銀對硝化中間產物氧化亞氮的產生呈現出低環境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的現象。與非暴露對照組相比,納米銀對硝化過程氧化亞氮產生的促進程度可高達100%。這表明納米銀對氮循環的干擾將加劇水體富營養化與大氣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 同時,研究人員成功構建了高質量的宏轉錄組文庫,揭示了納米銀是通......閱讀全文
氮循環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獲突破
華東師范大學劉敏團隊首次從微生物基因水平上揭示了納米銀對水環境氮循環的毒性效應與作用機理,發現環境中廣泛存在的納米銀可通過調控功能微生物的氮代謝過程,降低氮轉化效率,促進溫室氣體氧化亞氮的產生與排放,從而加劇水體富營養化和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科學進展》。 隨著納米
動物腸道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917.shtm
土壤氮循環功能微生物對季節降水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博士陳潔在副研究員劉衛和研究員申衛軍的指導下,對土壤氮轉化功能微生物對季節降水變化響應研究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前沿微生物學》。 參與土壤氮循環的功能微生物不僅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維持生態系統功能穩定性的內在驅動力。研究森林土壤氮循環功能微生物對降水格
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碳氮循環影響機制研究獲進展
?????? 為了揭示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碳氮循環的影響,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系統生態學學科組程曉莉研究員運用土壤分餾和碳氮穩定同位素方法(δ13C,δ15N)研究丹江口庫區森林、灌叢和農田生態系統等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有機碳氮循環的影響機制。 研究發現,近20年通過森林和灌叢的植被恢復顯著增加了
資源循環利用與生態環保領域研究獲突破
8月20日,記者從廣東省科學院生物與醫學工程研究所獲悉,該所教授李清心團隊在資源循環利用與生態環保領域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他們成功將廢棄羽毛從“廢物”轉化為高價值寶貴資源,并申請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其中9項已獲授權。這些創新成果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技術方案,也為動物皮毛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辟了
微生物驅動水體沉積物元素循環機制研究獲新發現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聯合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丹麥奧胡斯大學電微生物中心開展的電活性微生物驅動水體沉積物元素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發現,即電纜細菌介導上覆水溶氧波動影響沉積物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電動氧氣擴散機制。相關研究1月21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 電纜細菌是近幾年在水體
研究人員發現氮循環在我國對碳水循環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氮氣占地球大氣的78%,氮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主要營養物質,并廣泛存在于蛋白質、DNA和葉綠素中。作為生物圈內基本的物質循環之一,氮循環將大氣、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鏈接起來,影響著生物地球物理化學過程。氮循環受人類活動(施肥)的影響,對環境質量至關重要,近年來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如在2019年3月
耐輻射微生物研究獲重大突破
新華網烏魯木齊5月4日電(記者何軍)新疆農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學者石玉瑚經過長達八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從高放射性土壤中分離出一批耐高輻射真菌(含酵母菌)。目前,新發現耐輻射放線菌已在該領域權威刊物《國際微生物系統分類學》(IJSEM)上正式發表。 石玉瑚說:“分離出耐輻射真菌實現了耐輻射微生物
人類分娩啟動機制研究獲新突破
早產不僅是圍產期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也直接影響到早產兒成年后的健康。目前人們尚缺乏防治早產的有效手段,主要原因在于人類分娩啟動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孫剛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這一科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為闡明人類分娩啟動機制提供新的突破點。
微生物所在麻疹病毒侵入上皮細胞機制研究方面獲重要突破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MV)是引起小兒麻疹的元兇。據世衛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統計,全球每年有約2000萬兒童罹患麻疹,僅2010年就有約139300患兒死于麻疹病毒感染。麻疹病毒傳染性強,發病率高,除引起常見的咳嗽,高燒,恐光和遍及面部
珊瑚幼蟲共生關系碳氮循環研究獲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和珊瑚礁生態學學科組與廈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合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項目、青年基金項目等的資助下,在珊瑚浮浪幼蟲共生關系碳氮循環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鹿角杯形珊瑚幼蟲在環境脅迫
深海微生物來源抗生素研究獲突破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鞠建華團隊在深海微生物來源的抗生素A201A研究領域獲突破。相關研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研究人員對A201A糖基結構單元的生物合成和后修飾過程進行了剖析,發現并闡明了一個新穎的l-半乳糖吡喃—呋喃型變位酶MtdL。Mtd
鐵礦物對鐵氮元素耦合循環影響過程和機制獲揭示
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劉同旭團隊對鐵礦物介導的硝酸鹽還原耦合亞鐵氧化(NRFO)過程開展了系統研究,揭示了鐵礦物對鐵氮元素耦合循環的影響過程和內在機制。相關研究發表于生物地質學權威期刊Geobiology。 硝酸鹽還原耦合亞鐵氧化微生物普遍存在于稻田、湖泊和沉積物等生態環境中,
土壤微生物介導的碳循環過程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表示微生物同化、吸收以及轉移碳的能力,是反映土壤微生物介導和調控短期碳循環的關鍵參數。較高的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反映了微生物將枯落物或根沉積物轉化為微生物生物量的高效率,這可能有利于提高土壤碳固存的潛力;而較低的碳利用效率則意味著大量的碳通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釋放到大氣中,進而可能
土壤微生物介導的碳循環過程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表示微生物同化、吸收以及轉移碳的能力,是反映土壤微生物介導和調控短期碳循環的關鍵參數。較高的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反映了微生物將枯落物或根沉積物轉化為微生物生物量的高效率,這可能有利于提高土壤碳固存的潛力;而較低的碳利用效率則意味著大量的碳通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釋放到大氣中,進而
SARS病毒基因組復制機制研究獲突破
近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郭德銀領導的研究組以選擇冠狀病毒特有的多個RNA加工酶作為主要研究目標,通過酵母菌系統的功能篩選和體外生物化學分析,發現SARS病毒基因組1b區編碼的一種非結構蛋白nsp14同時具有兩種RNA加工酶活性,一是參與RNA 5’-端加帽的N7-甲基轉移酶,二是進行RNA
氮循環的硝化作用介紹
產生的氨,一部分被微生物固持及植物吸收,或者被粘土礦物質固定;另一部分通過自養硝化或異養硝化轉變成硝酸鹽,這一過程被稱為硝化作用。 氨來源于腐生生物對死亡動植物器官的分解,被用作制造銨離子(NH4+)。在富含氧氣的土壤中,這些離子將會首先被亞硝化細菌轉化為亞硝酸根離子(NO2-),然后被硝化細
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研究項目指南
水是地球生命賴以生存、繁衍、演化的基本物質,是地球系統物質遷移轉化與能量流動的重要介質。地球表面約四分之三的面積被海洋、湖沼、河流、冰川等水體覆蓋,這些不同形態的水與大氣層中的水汽以及地下水共同構成了一個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即水圈。水圈環境中生活著數量巨大、遺傳與代謝方式多樣的微生物,它們在地
喀斯特土壤微生物養分限制性研究獲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李德軍課題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過程及其養分限制性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功能生態學》上。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李德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地化
喀斯特土壤微生物養分限制性研究獲突破
??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李德軍課題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過程及其養分限制性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功能生態學》上。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李德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地化循環過
水分耦合硫酸鹽驅動鐵/硫循環降低水稻砷積累的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稻田干濕交替的環境驅動了土壤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有研究表明水分和硫酸鹽對土壤As活性與水稻As積累具有顯著影響,但關于水分耦合硫酸鹽對土壤-水稻系統中As遷移積累的作用和機制尚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黃道友研究團隊通過水稻盆栽試驗,研究了3種水分管理方式和5種硫酸鹽水平對土壤
喀斯特農田土壤磷循環功能調控機制研究獲新進展
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施用化肥的傳統農田養分管理措施是維持土壤磷供應的最常用手段,但是喀斯特農田土壤高鈣鎂和養分漏失導致土壤磷限制嚴重,如何提升土壤磷利用效率是喀斯特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微生物是土壤磷循環的關鍵驅動者,通過無機磷溶解和有機磷礦化作用調控土壤磷有效性,其中叢枝菌根真菌和
長循環脂質體的作用機制
長循環脂質體由于含有親水基團而能阻止血液中許多不同組分特別是調理素與其結合,從而降低與單核吞噬細胞系統MPS的親和力,可在循環系統中穩定存在并使半衰期延長,增加腫瘤組織對它的攝取。還由于癌增長部位及感染、炎癥部位病變引起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含有藥物的長循環脂質體能增加藥物在這些部位的聚集量;又
趙海團隊浮萍高效氮利用機制等研究獲進展
氮(N)是作物生長最重要的營養素,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自20世紀中葉的綠色革命以來,氮肥被廣泛使用以促進作物生長和增加產量。到目前,農業生產中氮的用量已達到1.1億噸/年。氮肥的過度施用不僅增加了作物生產的成本投入,也直接導致了水體富營養化和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因此,在可持續農業中,優化氮肥用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氧化還原感應蛋白通過感應生物體中氧化還原水平來調控基因的表達。好氧微生物的氧還感應蛋白Rex通常用于調控好氧呼吸鏈中的蛋白表達,而厭氧微生物中氧還感應蛋白則主要調控厭氧生理過程。目前對好氧微生物的Rex研究較多,尚未見對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的結構和調控機理的相關報道。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
呼吸道微生物組決定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教授丁濤團隊與教授田國寶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口腔細菌對于肺部菌群和肺部健康的差異化塑造作用。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 該研究團隊發現,肺部菌群由口腔和鼻腔菌的輸入共同塑造,而口腔菌輸入占比越高所塑造的肺部菌群與肺部炎癥因子的上
土地利用變化下土壤團聚體中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土壤氮(N)素的有效性是植物生長的主要制約因素,因而對陸地生態系統碳(C)收支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尤其是農田向人工造林地的轉變能大幅增加土壤中有機C的儲存,減緩溫室效應。然而,隨著人工造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增加和有機C的固持,N素的限制作用越來越突出。未施肥土壤中90%以上的
沼澤螞蟻巢丘體格局對土壤碳氮循環影響研究獲進展
土壤動物與生態系統過程-功能的關系是陸地表層系統研究亟須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人類活動強烈干擾下,原生沼澤陸向退化演替直接導致土壤陸生無脊椎動物增多,也將進一步影響濕地原有生態過程和功能的發揮。螞蟻是沼澤濕地中典型的“生態系統工程師”,螞蟻巢丘體是常見的土壤生物構筑體(biogenic s
免疫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生命在于運動,免疫在于平衡。一個健康的個體體內的免疫細胞足以消滅體內不斷出現的病變細胞,其中就包括一些可能會發生癌變的細胞。T細胞是機體所有抗腫瘤免疫體系的主力軍,T細胞的活性很大程度上受到“陰”“陽”兩類分子的調節,也就是抑制型和激活型“免疫檢查點”平衡分子。通過抗體來阻斷這些抑制型免疫檢查點
粘附類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通用機制研究獲突破
?aGPCR與Stachel序列相關的激活模式 Stachel序列與ADGRG2的相互作用模式 a. Stachel序列激活的ADGRG2-β-Gs復合物結構模型。b. Stac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