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MPS細胞外,體內還有其它某些細胞具有原呈遞功能。 一、樹突狀細胞 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是體內不同于MPS細胞的另一類重要的抗原呈遞細胞,其共同的生物學特性是細胞表面有許多樹枝狀突起,胞內具有豐富的線粒體,但粗面內質網、溶酶體與核糖體不發達,細胞表面無綿羊紅細胞受體及SmIg。DC在混合淋巴細胞反應中是重要的刺激細胞。一般認為DC無吞噬功能,但由于其表面表達較高密度的MHC-Ⅱ分子,且具有樹突狀突起,表面積較巨噬細胞更大,有利于接觸抗原并呈遞給T細胞,故DC在抗原呈遞中發揮重要作用。來源于骨髓前體細胞的DC分布于外周血或各類淋巴組織中,一般只占所在器官全部細胞的1%以下。由于所居留的組織部位不同或處于不同的發育階段,DC可有不同的名稱,并表現出某些特有的生物學特征(表9-4)。 表9-4 各類DC的主要生物學特征類別體內分布MHC-ⅡFcRC3RBirbeck......閱讀全文
摘要: 郎格漢斯細胞作為皮膚內的主要抗原呈遞細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半抗原可誘導郎格漢斯細胞遷移、分化、成熟、郎格漢斯細胞通過表達細胞因子受體、神經介質的受體、粘附分子和可誘導的一氧化氮化合成酶參與接觸超敏反應。外界因素可損傷或改變郎格漢斯細胞表面分子的表達,影響接觸超敏反應的誘發。 接觸超敏反
基本方案 一 種 抗 原 加 工 處 理 和 呈 遞 的 檢 測 體 系材 料具有增殖能力的(如轉化的 B 細胞)或非增殖的且與 T 雜交瘤細胞 M H C 匹配的抗原呈遞細胞(單 元 7.1)D M E M -1 0 完全培養基, 37°C對數生長期的 T 雜交瘤細胞抗原:溶解于水的蛋白質或多肽(
實驗步驟基本方案 一 種 抗 原 加 工 處 理 和 呈 遞 的 檢 測 體 系材 料具有增殖能力的(如轉化的 B 細胞)或非增殖的且與 T 雜交瘤細胞 M H C 匹配的抗原呈遞細胞(單 元 7.1)D M E M -1 0 完全培養基, 37°C對數生長期的 T 雜交瘤細胞抗原:溶解于水的蛋白質
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重磅!開發出延緩癌細胞生長的新方法 doi:10.1126/science.aai9372 癌癥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疾病,但是它的定義是相當簡單的:細胞發生異常和不受控制
這一研究以“TCRs are randomly distributed on the plasma membrane of resting antigen-experienced T cells”為題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期刊,由來自于維也納醫科大學(MUW)和生物物理學的
細胞在其表面以能被T細胞受體(TcR)特異性識別的方式表達抗原的過程稱為抗原呈遞。APC以MHC-Ⅱ分子限制的方式將抗原遞給輔助性T細胞(TH);各種靶細胞心以MHC-Ⅰ限制的方式將抗原呈遞給細胞毒性T細胞(TC)。APC的抗原呈遞作用是一個涉及抗原攝取、處理與呈遞的復雜過程。各類AP
沒有T細胞,我們就無法生存,它是我們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它們表面富含高度敏感的受體,所以可以感知病原體的存在。但是,受體在T細胞表面確切的分布方式目前尚不清楚,維也納工業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推翻了之前的觀點。 以前認為,T細胞會將受體集中在某些點上,以達到最高的靈敏度,但是維也納工業大學
要想讓適應性免疫系統檢測胞內感染,微生物蛋白片段(即抗原)必須由抗原呈遞細胞表面上的MHC-I(I型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進行呈遞。這需要MHC-I分子和來自傳染性病原體的肽進行精細的胞內折疊,接著將這些肽展示在抗原呈遞細胞的表面上,從而激活附近的CD8+ T細胞以便攻擊入侵的傳染性病原體。
來自印度開羅大學的 Don G. Morris 教授等在 Frontieirs in oncology 上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系統地概括了目前在肺癌免疫治療領域的進展,以及近期一系列臨床試驗進行的現狀。 摘要 關于炎癥 / 感染 / 免疫激活與腫瘤患者預后的相關性,許多研究都從原因和結果的不
過去5年間,全世界經歷了多次病毒疫情的突然爆發,包括非洲埃博拉病毒疫情,美洲寨卡病毒疫情,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和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與過歷次疫情不同的是,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此次疫情中我國研究團隊得以快速分離出病毒并獲得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信息。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已收到中國分享
過繼性免疫治療(Adoptive Cell Transfer Therapy, ACT),是指從腫瘤患者體內分離免疫活性細胞,在體外進行擴增和功能鑒定,然后向患者回輸,從而達到直接殺傷腫瘤或激發機體的免疫應答殺傷腫瘤細胞的目的。過繼性免疫細胞治療主要包括TIL、LAK、CIK、DC、NK、TCR
T細胞作為免疫系統中的重要組分和效應細胞,在抵抗細菌病毒等外來病原體和殺傷癌細胞等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本文為大家帶來近期關于T細胞的最新研究進展,與大家一些學習進步! 【1】Nat Immunol:在慢性病毒感染期間,殺傷性T細胞引發惡病質產生 DOI:10.1038/s415
一、HLA抗原的分子結構 1987年Bjorkman等首先借助X線晶體衍射技術弄清了HLA-A2分子的立體結構。其后,其它HLA-Ⅰ、Ⅱ類分子結構的研究也取得了進展,從而對這些分子的生物學功能提供了較確切的解釋。 (一)HLA-Ⅰ類分子 所有的HLA-Ⅰ類分子均含有二條分離的多肽
癌癥免疫療法是一種針對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的療法,其已有30多年歷史,它治療的是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醞釀了數十年的癌癥免疫療法終于確定了它的潛力,在臨床試驗中表現出令人鼓舞的效果。 【1】默沙東免疫療法Keytruda黑色素瘤一線治療擊敗百時美Yervoy
實驗步驟基 本 方 案 1 未 致 敏 T 淋巴細胞的活化材 料備選方案1 用抗體激活未致敏的T 細胞這種方法適用于當抗C D 3/T C R 復合物抗體不能有效結合小鼠輔助細胞上的F c 受體 ,或其可溶形式不能有效活化T 細胞時。值得注 意 的 是 ,在 某 種 抗 體(如 抗 G 7、Thy-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HIV特異性T細胞在HIV的感染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巴黎索邦大學的Arnaud Moris課題組研究了被HIV感染的DC能夠進行HIV的抗原呈遞。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Journal of Immunology》雜志上。 效應T細胞反應,尤其
"交叉呈遞"是免疫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受到抗原刺激的抗原呈遞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主要是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 DC)能夠將抗原物質分解,然后與MHC分子進行裝配,最后將該抗原-MHC復合體表達于細胞表面。特定的抗原-MHC復合體
利用經過基因改造后表達嵌合抗原受體(CAR)的T細胞(CAR-T)進行過繼性T細胞治療已在B細胞惡性腫瘤中取得了臨床成功。然而,在實體瘤患者中,CAR-T細胞療法遭遇挑戰,并不那么有效。一個關鍵的障礙是允許高效根除腫瘤的癌癥特異性高表達和較低脫靶毒性(off-tumor/on-target to
CAR-T療法在惡性血液腫瘤中展現出的強大實力,使其逐漸成為近年來最有前景的腫瘤免疫療法,然而血液腫瘤(非實體瘤)僅僅是眾多癌癥中較小的一部分,如2019年最新的全球癌癥數據指出:約90%的癌癥發病率都是由實體瘤引起,但關于實體瘤的細胞治療臨床試驗卻很少。 如下圖所示:2019年發表在
CAR-T療法在惡性血液腫瘤中展現出的強大實力,使其逐漸成為近年來最有前景的腫瘤免疫療法,然而血液腫瘤(非實體瘤)僅僅是眾多癌癥中較小的一部分,如2019年最新的全球癌癥數據指出:約90%的癌癥發病率都是由實體瘤引起,但關于實體瘤的細胞治療臨床試驗卻很少。 如下圖所示:2019年發表在Na
針對自身抗原的T細胞是自身免疫疾病的主要原因,因而在正常狀態下,針對自身抗原的T細胞在成熟之前就在胸腺中被機體識別并刪除了,這一過程被稱為"克隆刪除"。介導克隆刪除的關鍵是位于胸腺中的表皮細胞與樹突狀細胞,它們表達MHC II,并能夠呈遞自身的抗原物質。一旦有T細胞能夠識別該抗原-MHC II復
最近兩天,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學生魏則西之死引發滔滔輿論。這位21歲的滑膜肉瘤患者經歷了漫長痛苦的放療和化療后,于2016年4月12日安靜辭世。 滑膜肉瘤是一種惡性腫瘤,轉移性強,目前難以治療。魏則西生前在傳統的治療手段無望的時候,通過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接受一種號稱為“最先進技術
ImageStream是一種臺式多譜段成像流式細胞儀(Multispectral Imaging Flow Cytometry),能夠同時采集6個檢測通道中的細胞圖像。它將流式細胞檢測與熒光顯微成像結合于一身,既能提供細胞群的統計數據,又可以獲得單個細胞的圖像,從而提供細胞形態學、細胞結
二、B細胞亞類 (一)CD54+B細胞的生物學特性 根據B細胞表型的不同,目前可將B細胞分為二個亞類。最初認為Ly-1(CD5)抗原是小鼠T細胞的表面標志,但以后發現在一部分B細胞群中其面也可表達Ly-1抗原,即Ly-1+(CD5+)B細胞,稱這種細胞群為B1細胞。而另一亞類B細胞
MHC最初是在研究排斥反應的過程中發現的。MHC分子作為代表個體特異性的主要組織抗原,在排斥反應中起重要作用。自從60年代發現了Ir基因,70年代發現了細胞毒性T細胞與靶細胞間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后,對MHC的生物學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MHC的主要功能包括: 一、參與對抗原處理
T細胞作為免疫系統的主力軍,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包括直接殺傷靶細胞,輔助或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記憶特異性抗原等,是抵御病原體感染、腫瘤形成的英勇斗士。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T細胞亞型被發現,例如今年6月,來自于墨爾本大學的免疫學家Angela Pizzolla和團隊在鼻子中發現了一種新的記憶T細
B細胞首先證明是在鳥類淋巴樣器官法氏囊內發育成熟的,故稱之為B細胞。哺乳類動物B細胞,在胚胎早期系在胚肝,晚期至出生后則在骨髓內分化成熟。成熟B細胞可定居于周圍淋巴組織,如淋巴結的皮質區和脾的紅髓及白髓的淋巴小結內。 B細胞是體內唯一能產生抗體(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細胞。體內含有識別抗
1981年,自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被發現以來,人們才開始慢慢了解HIV和AIDS,隨著科學家們30多年的努力研究,他們在艾滋病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可喜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不光闡明了HIV感染宿主的分子機制,還對抵御耐藥性菌株提出了可行性的策略,盡管如此,HIV病毒還會“另辟蹊徑”尋找求生出路,讓科學家們
千百年來,癌癥一直是人類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脅。據《2017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統計,我國每年有約1萬人確診為癌癥,平均每分鐘就有7個人確診。 免疫療法為腫瘤治療帶來新的希望,反應率成瓶頸 腫瘤免疫療法(Immuno-Oncology Therapy,I-O)首次出現于 19世紀末期,經過130
千百年來,癌癥一直是人類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脅。據《2017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統計,我國每年有約1萬人確診為癌癥,平均每分鐘就有7個人確診。 免疫療法為腫瘤治療帶來新的希望,反應率成瓶頸 腫瘤免疫療法(Immuno-Oncology Therapy,I-O)首次出現于 19世紀末期,經過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