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桿菌(Enteric bacilli)是一大群寄居于人和動物腸道中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內桿菌,常隨人與動物糞便排出,廣泛分布于水、土壤或腐物中。 腸道桿菌屬于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分類尚未完全統一,過去主要依據生化反應和抗原結構進行分類。近十多年來,應用DNA同源性研究、抗生素敏感譜、種和型特異性噬菌體,以及電子計算機分析技術等,使其分類日趨合理。目前腸桿菌科至少有25個菌屬,90個以上菌種、生化群和血清群,其中與醫學關系較密切者見表。表9-1 腸桿菌科中與醫學有關的細菌屬代表種致病性埃希氏菌屬(Escherichia)大腸埃希氏菌(E.coli)腸道外感染,急性腹瀉志賀氏菌屬(Shigella)痢疾志賀氏菌(Sh.dysenteriae)細菌性痢疾愛德華氏菌屬(Edwardsiella)遲純愛德華氏菌(E.tarda)蛇類等血動物的正常腸道寄居菌,偶見于健康人或腹瀉者糞便內沙門氏菌......閱讀全文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人體內存在各種微生物,正常人體中攜帶1.275kg微生物,腸道中占1.0kg,其中雙歧桿菌是一種最為人所熟知的腸道益生菌,是腸道菌群中的一種優勢菌屬,對人體的許多方面有著積極促進的作用。 近多年來,眾多研究機構和學者對雙歧桿菌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雙歧桿菌有著悠長的歷史
在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中,超過99%都是細菌。人體正常的腸道細菌種類有500~1000 種。人腸道中的細菌細胞數達100萬億個,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 78 %,然而人體細胞總數也不過10萬億個,這意味著胃腸道內的細菌總數比人體細胞總數還多10倍。 腸道細菌不僅數量龐大,種類也繁多。占主要地位的是厚
腸道菌群是構成人體免疫體系的關鍵重要因素,滲透參與到免疫系統的前端、終端、末端,一旦免疫系統遭襲,腸道菌群往往也無法幸免于難,腸道菌群失調癥就是免疫紊亂難以避免的后果之一。在我們的固有認知里,腸道菌群失調是共生菌抑制和/或致病菌繁殖的結果,然而,近日EPFL全球衛生研究所Bruno Lemai
■茹敬醒 益生菌是一類通過改善宿主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而發揮作用的活性微生物,是人體腸道重要的生物菌,能夠促進腸內微生物菌群的生態平衡,具有改善腸道菌群結構、促進腸道中有益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長、消除致癌因子、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膽固醇等重要生理功效,對于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糖尿病
復合活性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類通過改善宿主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而發揮作用的活性微生物,是人體腸道重要的生物菌,能夠促進腸內微生物菌群的生態平衡,具有改善腸道菌群結構、促進腸道中有益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長、消除致癌因子、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膽固醇等重要生理功效,對于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糖尿病和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其回旋盤轉的結構被形象地稱為人體第二大腦。腸道中寄生著數以計億的細菌,它們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一種外環境,各種微生物按一定比例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然而腸道菌群并不都是人類的朋友,按特性來講,它們可分為3大類,即好菌、壞菌和中性菌。當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水產動物飼料創新團隊發現了應用多糖類添加劑控制魚類脂肪肝可能會引起風險,導致魚類腸道菌群失衡及肝臟損傷,進一步揭示不具備激活低氧誘導因子的能力是多糖引起風險的關鍵因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 水產品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水產動物飼料創新團隊發現了應用多糖類添加劑控制魚類脂肪肝可能會引起風險,導致魚類腸道菌群失衡及肝臟損傷,進一步揭示不具備激活低氧誘導因子的能力是多糖引起風險的關鍵因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 水產品
近年來, 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 AAD)呈逐年升高的趨勢。AAD是指伴隨抗生素使用而發生的無法用其他原因解釋的腹瀉。幾乎所有抗生素均可引起腹瀉, 包括青霉素類、氨芐西林類、氯霉素類、克林霉素類和先鋒霉素類等。目前臨
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生孩子選擇剖腹產。但多項研究表明,相比順產生下的孩子,剖腹產明顯影響后代的機體健康。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Gut上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和蘇格蘭的研究者通過研究發現,通過剖腹產出生的兒童更容易經常發生機體變態反應,這或許是因為這些兒童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多樣性較低而導致的。
2018年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腸道微生物組竟能控制肝臟中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doi:10.1126/science.aan5931; doi:10.1126/science.aat8289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目前研究的熱點。隨著研究者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對人體微生物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它們能幫助我們做什么,以及我們如何改變它們? 4月29日,美國《科學》雜志以“Microbiota at work”為主題發了一期專刊,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人體微生物與健康的
隨著微生態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微生態制劑(或稱微生態調節劑microeclogial modulator)也隨之迅速地發展起來.從本世紀初梅切尼科夫(Elie metchnikoff)在歐洲提倡飲用酸牛奶可健康長壽以來,微生態制劑亦從此而風行于世界各地.70年代德國Volkor rus
近期,潛伏于動物腸道的寄生蟲被證實有望治療包括克羅恩病(CD)在內的炎癥性腸病(IBD)。來自于紐約大學的Ken Cadwell團隊以老鼠為模型,解析了寄生蟲如何刺激有益腸道細菌戰勝引發炎癥的細菌,從而間接性治療炎癥性腸病的過程。最新研究有望通過模擬寄生蟲功能,為腸道疾病的治療提供新見解。 寄
隨著微生態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微生態制劑(或稱微生態調節劑microeclogial modulator)也隨之迅速地發展起來.從本世紀初梅切尼科夫(Elie metchnikoff)在歐洲提倡飲用酸牛奶可健康長壽以來,微生態制劑亦從此而風行于世界各地.70年代德國Volkor rus
第六節 自動化技術在微生物檢驗中的應用 微生物鑒定的自動化技術近十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數碼分類技術集數學、計算機、信息及自動化分析為一體,采用商品化和標準化的配套鑒定和抗菌藥物敏感試驗卡或條板,可快速準確地對臨床數百種常見分離菌進行自動分析鑒定和藥敏試驗。目前自動化微生物鑒定和藥敏分析系統已在世界
第六節 自動化技術在微生物檢驗中的應用 微生物鑒定的自動化技術近十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數碼分類技術集數學、計算機、信息及自動化分析為一體,采用商品化和標準化的配套鑒定和抗菌藥物敏感試驗卡或條板,可快速準確地對臨床數百種常見分離菌進行自動分析鑒定和藥敏試驗。目前自動化微生物鑒定和藥敏分析系統已
在我們的腸道里,生活著許多微生物群落,它們在調控機體代謝和免疫防御功能上起著關鍵作用。這些微生物群落的集合被稱為腸道微生物組。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志6月15日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抗生素會降低嬰兒腸道微生物組的多樣性和穩定性。 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對患病嬰幼兒用抗生素治療已成常規做法,美國孩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是一種有生物基礎的發育障礙類疾病,包括一系列復雜的神經發育障礙。來自不同國家的統計數據顯示,自閉癥患者已經占據總人口比例的2%,甚至更高。 以往研究發現,自閉癥患者的腸道菌群和大腦神經發育存在異常。最近,一項來自意大利的研究為自閉癥與腸道菌群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證據。 自
有益菌菌群的生理功能: 如果腸內有益菌菌群占優,腸內黏膜呈現粉紅色,表示腸內環境相當良好。 1、吸收水分,糞便較軟,較易排泄 在胃部分解消化的食物,經由小腸吸收營養后,成為粘稠狀物體送至大腸。然后再經過18小時將水分及礦物質吸收,就變成容易排泄的糞便。腸道內環境良好時,糞便的軟
猶他大學健康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中有一種特定的細菌可以防止老鼠變胖,這表明這些細菌也可以控制人類的體重。這種有益的細菌被稱為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a),是微生物群落的一部分--腸道內共有數萬億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 近日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的這項研究表明,健康的老鼠體內有
我們已熟稔菌群“好細菌”與“壞細菌”的概念區分,但對于微生物學來講,其劃分并不是絕對的。4月15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一篇論文指出,坦桑尼亞的哈扎人的腸道菌群中令人意外地缺少雙歧桿菌——一類通常存在并被認為對我們健康非常有益的“好細菌”。此研究指出了他們可能受采集生活方式影響的腸道菌群
我們已熟稔菌群“好細菌”與“壞細菌”的概念區分,但對于微生物學來講,其劃分并不是絕對的。4月15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一篇論文指出,坦桑尼亞的哈扎人的腸道菌群中令人意外地缺少雙歧桿菌——一類通常存在并被認為對我們健康非常有益的“好細菌”。此研究指出了他們可能受采集生活方式影響的腸道菌群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在結腸炎小鼠模型中,通過對腸道菌群的精準編輯,預防或降低了炎癥的嚴重程度。 在多種疾病中,腸道微生物發生變化 被譽為人類“第二基因組”的腸道微生物,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它們能夠幫助消化、培養免疫系統、抵御感染。然而,當這一微生物群體
不久前,小編總結了2017年腸道微生物領域的多項重要進展!邁入新的一年,該領域的熱度依然不減,一項“精準編輯腸道微生物可改善疾病”的新成果登上了最新一期的Nature! 圖片來源:Science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在結腸炎小鼠模型中,通過對腸道
沙門氏菌屬(Salmonella)是一大群寄生于人類和動物腸道內生化反應和抗原構造相似的革蘭氏陰性桿菌統稱為沙門氏桿菌。1880年Eberth首先發現傷寒桿菌,1885年Salmon分離到豬霍亂桿菌,由于Salmon發現本屬細菌的時間較早,在研究中的貢獻較大,遂定名為沙門氏菌屬。目前至
腸道菌&阪崎腸桿菌(克羅諾桿菌屬)Enterobacteriaceae & Enteerobacter sakazakii(Cronobacter spp.) 腸道菌包含大量革蘭氏陰性桿狀細菌,通常發現在所有動物的腸道內。 常見的病原體屬于這個家族,如沙門氏菌,大
腸道細菌能影響人類健康,如今已算不上新鮮事。許多人都知道這些微生物能夠影響消化、過敏反應以及新陳代謝。上市的新書似乎都不約而同地詳細列舉出哪種飲食能讓腸道細菌最為健康,大勢已成,人們已司空見慣。 但這些微生物的影響可能更深入,深及人類大腦。腸道菌群的生態系統已為人所知,在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
粗纖維(CF)為植物細胞壁主要組成成分,對動物營養有雙重作用。一般動物飼料中,都會含有一定量的粗纖維,當粗纖維含量在適宜范圍內時,其有維持腸道正常結構和功能,防止動物異食癖和改善胴體品質的作用,而若過高,則會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通常,我們需要對肉鵝的飼料進行營養成分分析,如粗纖維測定 可以通過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