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輻射-甩頭法 一般用家兔作為實驗對象。先將家兔用特制的布帶懸空吊起,令其四肢自由伸展,并蒙蔽其眼睛。實驗前應用彎剪刀小心剪去口唇部胡須。待動物安靜后,用上述同樣的光源照射家兔口唇,等待其明顯的逃避反應(將頭部移開)。利用同樣的電子計時器測定此反應的潛伏期。計算方法如上所述。注意其最長照射時間不要超過10秒。 熱輻射-抬足法 仍以大鼠為例,將大鼠固定在特制塑料筒中,令其后肢暴露在外。待動物安靜后,用同樣的輻射光源照射其后足掌底部;或令大鼠自由站立于玻璃板上,將輻射光源置于玻璃板下,隔玻璃照射足底。測定其逃避反應(抬足)出現的潛伏期。以15秒為其最長照射時間的上限。 冷水、熱水刺激逃避法 實驗動物可以是大鼠或小鼠。刺激部位可以選擇尾尖或后足。將動物適當固定后,令尾尖或后足自然下垂。待動物安靜后,將被刺激部位浸于10°C的冷水或46°C的熱水中,記錄從開始浸入到被刺激部位逃離水面或出......閱讀全文
曠場實驗相關-牙齒正畸移動模型大鼠三叉神經節內 P2Y2和P2Y6的表達變化牙齒正畸移動模型大鼠三叉神經節內 P2Y2和P2Y6的表達變化【摘 要 】 目的:研究大鼠牙齒正畸移動模型下,三 叉 神經節(trigeminal ganglion, TG) 內嘌呤受體P2Y2 和 P2Y6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由于中樞痛敏及中樞損傷過程一般被認為有興奮性氨基酸參與,Yezierski和Park近來提出了另一個中樞神經損傷模型。他們在大鼠下位胸髓和上位腰髓內注射海人酸(quisqualic acid, QA, 劑量為0.3~1.5ml,8.3~125mM),在此后7~36天內動物腰-2~5節段內的神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1月13日,北京地區“質譜沙龍”學術交流年會在北京朝陽醫院隆重舉行。本次年會主旨是深入交流臨床質譜技術,廣泛拓展應用創新,促進合作和開發,使質譜技術深入應用于醫藥科研和臨檢。本次年會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主辦,SCIEX中國、分析測試百科網協辦。本次會議共有2
偏頭痛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原發性頭痛。根據最新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在50歲以下的人群中偏頭痛已躍居致失能性疾病排行榜第一位,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偏頭痛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尚不清楚,一般認為皮層擴布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與偏頭痛先兆癥狀相關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總體部署,為加快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發展,科技部特制定《“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中醫藥蘊含著
行為學相關實驗文獻-恐懼、焦慮、抑郁情緒對小鼠機械性痛閾的影響[摘要]目的: 觀察恐懼、焦慮和抑郁情緒對小鼠機械痛閾的影響。方法: 將 60 只 C57BL/6N 小鼠隨機分為6 組,制備恐懼、焦慮和抑郁模型并分別設置對照組。通過小鼠在遭受電擊環境中僵立時間和次數評價小鼠恐懼狀態,采用高架十字迷
福爾馬林致痛模型 本模型的目的是模擬急性組織損傷所致的持續性疼痛。一般以大鼠為實驗對象。在動物一肢足背皮下注射稀釋的福爾馬林(formalin)溶液,導致動物的行為改變如安靜時的屈腿、運動時的跛行以及舔足等。這些行為的程度(如舔足時間)與福爾馬林濃度成正比,一般認為它是疼痛的象征。此外,其
疼痛是機制非常復雜的神經活動。疼痛研究已經成為當前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由于疼痛機制的復雜性,使得在患者身上研究與疼痛有關的神經機制成為不可能的事。因而,我們的研究需要相應的動物模型。本章介紹了在現代神經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疼痛動物模型。在概要介紹了疼痛研究的意義及其現狀之后,重點介紹了在生理痛研
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估計,現在全球約8.3%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到2035年,該病患者人數預計會上升至5.92億。在2013年,糖尿病導致約510萬人死亡,平均大約每6秒鐘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大家對糖尿病領域的研究進展一直有很高的關注度。轉眼間2015年已經過去了一半,本文為大家盤點這半年來糖尿病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疼痛的緩解與治療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PAIN:化療為什么會導致疼痛?新研究找出解決疼痛新藥物! DOI: 10.1097/j.pain.0000000000001177 在一項近日發表在《Pain》上的文章中,來自圣路易斯大學(SLU)
瑞芬太尼是一種選擇性、超短效阿片受體激動劑,因其獨特的脂性結構使其通過血液和組織中的非特異性酯酶快速水解,終末清除半衰期小于10 min。由于瑞芬太尼生物轉化非常快速、完全,因此,其輸注時間長短基本對蘇醒時間無影響。不論輸注時間長短和劑量多少,其時量相關半衰期大約3 min,且不易蓄積。肝腎功能
眾所周知,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遺傳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果蠅生物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貢獻。而在此前,醫學界真正將生物節律——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手術麻醉后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在手術麻醉后出現認知功能(包括學習、記憶、情緒、情感、判斷力等)下降,尤多見于脆性大腦。POCD增加患者住院費用,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影響患
條件性恐懼模型是研究恐懼記憶的獲得 、儲存 、提取 、消退等過程 , 以及這些過程的中樞機制的重要行為模型。此模型程序以典型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為基礎 , 即先對動物進行厭惡性刺激與中性刺激的聯結匹配訓練(US - CS) ,其中厭惡性刺激即無條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
條件性恐懼實驗相關:去甲腎上腺素調控恐懼記憶消退訓練的研究進展條件性恐懼模型是研究恐懼記憶的獲得、儲存、提取、消退等過程,以及這些過程的中樞機制的重要行為模型。此模型程序以典型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為基礎,即先對動物進行厭惡性刺激與中性刺激的聯結匹配訓練(US-CS),其中厭惡性刺激即無條件刺激(Unc
6月26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國際禁毒日”,今年國際禁毒日的主題是“無悔青春,健康生活”;提及毒品我們都會聯想到大麻、嗎啡、冰毒等,說起大麻,大家的第一反應:毒品,遠離毒品,珍愛生命!可在科學研究領域,大麻或許并不是一種“壞東西”,此前有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當大麻的某些成分用來與放療并肩作戰治療
NCI 和 SEER 的數據顯示胰腺癌 5 年生存只有 5-6%,大多數患者診斷時都已是進展期,區域性和遠處轉移分別為 27% 和 53%。胰腺癌治療方面最近也沒有突破性進展,含吉西他濱的治療和手術是近 10 余年來的標準治療,無論是用作新輔助還是輔助化療,化療選擇很有限。美國 Frank 博士
要遏制全球變暖請聚焦甲烷和炭黑 據一個新的模型研究披露,除了減少二氧化氮的排放外,減少甲烷和炭黑的排放可比僅針對二氧化碳的策略更快且更大幅度地遏制全球暖化。研究人員說,這種方法還可能防止每年數百萬人因戶外空氣污染所致的死亡,提高某些農作物的收成,并可能提供大
水迷宮和曠場實驗相關:烏司他丁對異氟醚暴露致老年小鼠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烏司他丁對異氟醚暴露致老年小鼠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摘要】 目的 評價烏司他丁預先給藥對異氟醚暴露致老年小鼠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方法 健康雄性SPF 級 C57BL /6 小鼠 36 只,18 月齡,體重 27 ~ 35 g,采
維生素B(Vitamin B)舊稱維他命B,是B族維生素的總稱,它們常常來自于相同的食物來源,如酵母等。屬于水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B主要有維生素B1(硫胺素、抗腳氣病維生素)、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PP(尼克酸或煙酸、抗癩皮病維生素)、維生素B6(吡哆醇、抗皮炎維生素),泛酸(遍多酸)、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與慢性疼痛領域相關的一些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 【1】TJAR:膝蓋手術后的慢性疼痛或許與神經元損傷有關! doi:10.1016/j.arthro.2018.05.043 患者經常在膝蓋手術后往往會經歷嚴重的慢性疼痛。盡管認為這種疼痛是由于對小神經的損傷,但迄今為止沒有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可能只是一句安慰話。但是,一項來自于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新研究表明,在嚙齒類動物中真的存在這種“疼痛傳播”生理現象。與經受疼痛的小鼠合居的健康小鼠對疼痛的敏感性將提升68%,并且這與它們的壓力水平無關。這項發表于Science Advances雜志上的研
外傷、腫瘤、炎癥等造成的骨缺損及種植體植入、上頜竇提升時骨量的增加成為口腔頜面部領域常見的難題,通過植入物修復是目前治療的主要手段。理想的骨植入物需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誘導及傳導能力、快速骨生成及血管化等特點。尋找理想的植入材料用于骨修復,是生物材料研究中的熱門課題。 長期以來骨修復材料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因為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等機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殖累積,并浸潤其他組織和器官,同時正常造血受抑制。臨床可見不同程度的貧血、出血、感染發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骼疼痛。據報道,我國各地區白血病的發病率在各種腫瘤中占第六位。
8月份已經接近尾聲了,這個月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一下呢?小編根據本月新聞的類型、熱度和研究領域篩選出了本月的重磅級研究Top10,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UPMC 【1】Cell Metabol:首次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轉基因迷你肝臟組織 有望幫助研究肝臟疾病及開發新型療法 doi
近日,美國每日健康網總結出“2015年美國醫學十大里程碑事件”,涉及流感、糖尿病、癌癥等多個領域,其中一些新研究、新觀點和新療法具有非凡意義,給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記者第一時間邀請國內權威專家對此解讀。 一、使用新型流感疫苗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指出,2014年~2015年美國流感疫苗預防有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1月18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揭示一種新的抗體療法可阻止骨髓移植后的巨細胞病毒重新激活 doi:10.1126/science.aat0066; doi:10.1126/science.aav9867
大腦神經系統與機體代謝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神經元傳遞的信號能夠調控機體的各類代謝活動的強度,而代謝特征的改變也會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以及神經信號的傳遞。針對這一領域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簡要的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鑒定出暴食神經元 doi:10.1126/
即將過去2018年,中國大陸學者在神經科學的基礎、臨床及技術方法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單位或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即CNS發表以神經科學為主體的研究論文共計19篇。其中,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