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V所轉錄的miRNA BART1通過影響重要抑癌基因PTEN而促進鼻咽癌細胞的侵襲轉移Nature子刊揭示鼻咽癌轉移新機制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我國華南地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發生于鼻咽腔頂部和側壁,長期以來發病率一直為耳鼻咽喉惡性腫瘤之首。我國每年鼻咽癌的新發病例達2.8萬例,其中廣東地區鼻咽癌發病率占全國60%,死亡率超過5/10萬,因此被稱“廣東瘤”。目前認為鼻咽癌的發生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感染關系密切,其中95%以上的未分化型鼻咽癌組織中均可檢出該病毒的感染,因此,EB病毒及其編碼的miRNAs在鼻咽癌中的作用及機制一直是鼻咽癌研究的重點。南方醫科大學蔡隆梅博士在其導師李欣教授的指導下研究發現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EBV-miR-BART1-3p)在鼻咽癌組織表達量明顯增高(圖1a),并且......閱讀全文
Nature子刊揭示鼻咽癌轉移新機制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我國華南地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發生于鼻咽腔頂部和側壁,長期以來發病率一直為耳鼻咽喉惡性腫瘤之首。我國每年鼻咽癌的新發病例達2.8萬例,其中廣東地區鼻咽癌發病率占全國60%,死亡
癌細胞靜悄悄、無休止、無秩序地增生、轉移,大量消耗體內營養物質,導致身體免疫機制下降,直到出現身體癥狀或健康體查時才會注意到它。癌細胞發生、增殖和轉移等過程中在患者身體內留下一些蹤跡。捕捉到隱藏到這些悄無聲息的癌癥信號——腫瘤標志物,可以幫助醫生癌癥診療過程中做出更加精準的判斷。返祖信號癌細胞被認為
近期,致命冠狀病毒已經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病毒依賴宿主細胞蛋白進行轉錄、翻譯,不可避免地病毒和細胞代謝進程存在重疊,并相互作用。外泌體生成過程與許多病毒組裝和流出通路有相當大的重疊,提示外泌體可能在病毒感染中起作用。目前研究結果也顯示,外泌體作為細胞內物質排出和細胞間物質和信息交換的一種途徑,在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生物醫學合作研究項目共接收項目申請183項,根據雙方項目指南的要求和相關規定,予以受理以下158個項目申請。#科學部編號項目名稱申請人單位名稱18161101162吲哚胺-2,3-雙加氧酶IDO在HIV-1感
腫瘤的形成和惡化過程不僅與腫瘤細胞彼此間的相互作用有關,還和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所構成微環境的相互作用有關。例如,從很早開始科學家們就觀察,在很多的腫瘤組織中浸潤著正常的免疫細胞,而臨床認為慢性炎癥會增加產生腫瘤的風險。此外,有報告顯示成纖維細胞和內皮細胞等細胞構成的腫瘤微環境,有助于腫瘤細胞的增
外泌體是一種存在于細胞外的多囊泡體,可通過細胞內吞泡膜向內凹陷形成多泡內涵體,內涵體與細胞膜融合后釋放其中的小囊泡。外泌體的直徑在40-110 nm之間,其中包含RNA、蛋白質、microRNA、DNA片段等多種物質,存在于血液、唾液、尿液、腦脊液和母乳等多種體液中。外泌體從發現至今已有3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