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20年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我國科學家從結構和功能角度揭示SARS-CoV-2利用人ACE2進入細胞機制 doi:10.1016/j.cell.2020.03.045 病毒感染始于病毒顆粒與宿主表面細胞受體的結合。因此,受體識別是病毒的細胞和組織嗜性(tropism)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此外,病毒結合其他物種的相應受體的功能獲得也是物種間傳播的先決條件。有趣的是,除了HCoV-OC43和HKU1均與糖分子結合從而與細胞附著外,其他的四個人類冠狀病毒均將蛋白肽酶識別為受體。HCoV-229E與人氨基肽酶N(hAPN)結合,而MERS-CoV與人二肽基肽酶4(hDPP4或hCD26)相互作用。盡管SARS-CoV和hCoV-NL63屬于不同的冠狀病毒屬,但是它們均與人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hACE2,即人ACE2)相互作用以進入宿......閱讀全文
12月Cell期刊亮點研究全在這里
2019年12月份即將結束了,12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也可通過攝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生長 doi:10.1016/j.cell.2019.11.009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
Cell-Research影響因子8.151-核心期刊排名第14
根據近日發布的200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Cell Research(中文刊名《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8.151,在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表原創論文的147種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4位,并連續5年在中國科技期刊中排名第一。 影響因子是期刊定量評價的重要工具。自1975年開始,美國科學
2020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20年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我國科學家從結構和功能角度揭示SARS-CoV-2利用人ACE2進入細胞機制 doi:10.1016/j.cell.2020.03.045 病毒感染始于病毒顆粒與宿主表
盤點2016諾獎得主在Cell期刊發表的論文
?? 2016年10月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其在細胞自噬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而獲獎(陪跑三年,他終于獲得了諾貝爾獎)。10月5日,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獲此獎項的是Jean-Pierre Sauvage、Sir J. Fraser Stodd
2017年7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7月份即將結束了,7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艷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作為一種VI-A型CRISPR-Cas系
2019年10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19年10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開發出光學混合篩選技術,可在幾天內篩選人細胞中的數千個基因 doi:10.1016/j.cell.2019.09.016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布羅德研究所的研
2017年5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皮膚中的調節性T細胞促進毛發再生 doi:10.1016/j.cell.2017.05.00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開展小鼠實驗發現作為一類
2019年3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019年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迄今為止最大規模人體微生物組研究揭示出數千種新型微生物物種 doi:10.1016/j.cell.2019.01.00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意大利特蘭托大學計算宏基
2017年3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長生不老藥有望即將來臨 doi:10.1016/j.cell.2017.02.03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肽能夠選擇性地尋找和破壞阻止組織正常更新的衰老細胞,并且證
權威期刊Cancer-Cell發表一篇“集大成”IDH研究綜述
日前,一篇關于"IDH突變的生物學作用和治療潛力"的綜述文章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Cancer Cell,該文章由美國杜克大學講席教授、泛生子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閻海教授主導,杜克大學普雷斯頓羅伯特·蒂施腦腫瘤中心聯合完成。圖片來源于參考文獻 下面就讓我們來詳細解讀這篇IDH"百科全書"。
論文,發國內期刊還是國外期刊?
如今,發表論文已經成為我國科研人員工作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據統計,2016年,中國學者發表的期刊論文數已經接近100萬篇,SCI期刊論文也達到30萬篇,論文總量穩居世界第一,SCI論文數居世界第二。 SCI期刊中文名是《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出版的一個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嚴格的選刊
Cell等期刊發表24項里程碑成果-解析人類復雜疾病機制
11月17日在《Cell》及其相關期刊,來自里程碑式的BLUEPRINT計劃和IHEC聯盟的24項研究成果顯示,血細胞的特性和數量的變異,可能影響一個人患上復雜疾病的風險,如心臟病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哮喘、乳糜瀉和1型糖尿病。 這些論文,連同在其他高影響力期刊發表的另外17篇
毫無爭議|國刊之光Cell-Research獲最新期刊國際影響力第一
12月6日上午,由中國期刊協會、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21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線上會議召開,同時發布了最新2021“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名單。 以下是入選2021年“中
2018最受關注的8篇文章-|-Cell-Press旗下生命科學類期刊
歷經40多年的發展,Cell Press 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出版先鋒,辭舊迎新之際,出版社的編輯們選出了Cell Press旗下生命科學科學類期刊2018年“最受關注(most talked about)”的8篇文章,這些文章涉及到同性生殖、婆羅洲猩猩生存調查、飲食與健康、神經傳導、大象基因組
Cell-Stem-Cell
|泛素連接酶HECTD1通過協調核糖體大小亞基的組裝來調控造血干細胞的再生能力 造血干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功能。在正常生理狀態下,HSC處于休眠狀態,其蛋白合成速度受到嚴格地調控并維持在較低水平。當機體受到損傷時,HSC 能夠迅速
沒有“土味兒”的期刊不是一流期刊
依賴國外數據庫,用SCI影響因子和h指數高低論英雄,“模仿”“跟隨”“照搬”的方式發展中國的科技期刊的路徑依賴亟待改變。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多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文件,制定了“2035年科技期刊躍居世界第一方陣”“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國家學術水平的知名期刊”等目標,旨在提
話說中文核心期刊與SCI期刊的對等
過去大家都不怎么看重中文期刊,好一點的文章必然投到海外或國內的SCI期刊,大多數中文期刊上文章的質量不如SCI期刊文章也就不奇怪了。 現在教育部、科技部都要求重視中文期刊,于是很多單位與一些評價指標體系中把中文期刊列為其中一項,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項。長遠看,這并非一件壞事,想當年,前蘇聯有不少
Cell-to-Cell-Adhesion-Signal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cells responsible for cell to cell adhesion also can communicate signals into the cellular interior, often involving interactions
《病毒學報》入編北大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2023年12月26日,《病毒學報》編輯部收到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正式通知,《病毒學報》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3年版基礎醫學類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3年版(第10版)從2021年10月開始研究,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學圖書館主持,共 32 個單位的 148 位專家和工作人
Cell-Thawing/Cell-Freezing-Protocol
Freezing Cells:Cells should be growing well or known to be in log phaseCount, collect and pellet cells in a 15mL test tubeResuspend in freezing media
Cell-Thawing/Cell-Freezing-Protocol
Freezing Cells:Cells should be growing well or known to be in log phaseCount, collect and pellet cells in a 15mL test tubeResuspend in freezing media
國際期刊撤稿事件反思:學術期刊面臨誠信新挑戰
近日所發生的107篇中國作者論文被國際期刊撤稿事件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作為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續,此次的107篇論文被撤銷的原因在于一些“論文黑中介”在推薦評審專家時,將專家的郵箱“偷梁換柱”,從而炮制了這些“黑中介”自己評審自己所投論文的造假事件。面對不誠信行為,學術期刊面臨哪些新挑戰?
Cell-Stem-Cell-|-連續取得進展!
下丘腦含有驚人的異質性神經元,可調節內分泌,自主神經和行為功能。然而,其分子發育軌跡和神經元多樣性的起源仍不清楚。2021年4月21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吳青峰團隊在Cell Stem 在線發表題為“Cascade diversification directs generati
期刊數據庫更新
圖片來源:B. DOUTHITT/SCIENCE 期刊影響因子多年來備受批評,認為其扭曲了學術出版。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克拉尼特分析公司推出了其期刊引用報告(JCR)數據庫的更新版本,并表示它提供了理解期刊特征和受眾的背景信息。 影響因子代表期刊文章的引用次數,除以其兩
期刊數據庫更新
圖片來源:B. DOUTHITT/SCIENCE 期刊影響因子多年來備受批評,認為其扭曲了學術出版。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克拉尼特分析公司推出了其期刊引用報告(JCR)數據庫的更新版本,并表示它提供了理解期刊特征和受眾的背景信息。 影響因子代表期刊文章的引用次數,除以其兩年間發表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期刊影響因子長久以來被學術界視為一個重要的科研水平參考指標。在一本影響因子高的期刊發表論文,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也更容易獲得認同。然而,部分科學家已對這一指標能否真正反映單篇論文乃至作者學術水平提出質疑,加上每年發布這一指標的湯森路透公司在本月早些時候宣布把相關業務轉售給兩家投資公司,影響因
新聞出版總署查處違規期刊-扶持精品期刊發展
2011年,《醫學信息》“鴛鴦刊”事件引起廣泛社會關注。 所謂“鴛鴦刊”,是指利用同一刊號和期次出版不同版本的期刊,刊發不同作者的論文以滿足其發表需求的一種怪現象。事實上,這一現象所折射出的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學術期刊存在整體質量不高、大量刊發論文收取版面費牟利等問題,也是新聞出版總署20
重磅!2022年“頂尖期刊”名單發布,130種中國期刊入選(附名單)
《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2023版已發布。《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是中國科協系列課題《面向國際的科技期刊影響力綜合評價方法研究》等的研究成果,該系列課題旨在建立新的期刊評價系統,探索面向全球的更為科學、全面、合理的期刊影響力評價方法,為世界學術評價融入更多中國
2022年SCI期刊IF發布,NSC三刊漲勢不及這家中國期刊?
6月28日,2022年SCI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正式發布,排名第一的仍然是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最新影響因子為286.13。其中,備受矚目的Nature由去年的49.962變為69.504,Science由去年的4
100本期刊全文入駐中國農業期刊集成服務平臺
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牽頭籌建的“中國農業期刊集成服務平臺”實現了100本農業科技期刊全文入駐,覆蓋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期刊52本(73%)、各省級農科院主辦期刊26本(29%),其中包括32本中文核心期刊,7本“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同時,該平臺完成了75萬余篇文章元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