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學者發表CNS統計,誰是CNS發表之王?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85篇,Science 發表了70篇;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有82篇文章由獨立的一個通訊單位完成,104篇是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其中有68篇是中外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36篇是國內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 按單位來劃分(文章數目大于5):中國科學院52篇,清華大學29篇(包括17篇冷凍電鏡成果),北京大學19篇,復旦大學14篇,浙江大學12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2篇,上海交通大學8篇,南京大學5篇,西安交通大學5篇; 按通訊作者來分(大于1篇CNS):顏寧5篇,潘建偉,王文,柴繼杰,高寧,饒子和,施一公等都是3篇,曹雪濤,邱......閱讀全文
曹雪濤院士:讓醫學科研促進國民健康
醫學科學研究必須要瞄準當前國民健康面臨的重大挑戰,去解決其中的難點、熱點問題,主動為國家分憂,促進國民健康發展。10月30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曹雪濤院士在第二屆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科學峰會上如是說。 為加強國際社會對中國醫學科學界在學科發展、理論創新等方面的了解,中國
2019年曹雪濤團隊連發7篇文章,免疫領域獲得多項新突破
自2019年開年以來,曹雪濤院士團隊繼續在免疫學領域發力,僅在5個月內就發表了7篇文章,其中包括IF>40的頂級期刊,接下來小編帶您回顧下這7篇文章。 近期,曹雪濤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353)在線發表題為“Mettl3-mediated mRNA m6
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2017年8月1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 已經結束, 共選出初步候選人157位。其中 年僅39歲的清華大學膜蛋白結構生物學家 顏寧在列 ,成為此次年齡最小的候選人。 在今年的初步候選人中 年齡最大的為72歲 年齡最小的為39歲 近些年院士年輕化趨勢不斷加強 中國當代科研創新
2020年CNS首秀!顏寧同期連發兩篇Nature
當地時間5月13日,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2篇論文在Nature同時上線。 這是顏寧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其學術生涯的第33、34篇CNS論文。 這兩篇文章分別解析了膽固醇酰基轉移酶ACAT1和二酰甘油酰基轉移酶DGAT1的冷凍電鏡結構及其反應機
清華大學顏寧Cell子刊最新綜述
來自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顏寧教授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advances for the 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FS) transporters”的綜述文章,介紹了MFS膜轉運蛋白超家族的最新結構生物學研究成果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文
9月1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題為《電壓門控鈣離子Cav1.1通道3.6埃分辨率結構》(Structure of the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 Cav1.1 at 3.6 angstrom resolution)的研
-清華大學顏寧Science發布重要新成果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報道稱,她們通過分析分枝桿菌Insig同系物的晶體結構,并結合一些生化實驗揭示出了這些膽固醇感應蛋白監控膽固醇水平的分子機制。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發布在7月10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清華大學的顏寧(Nieng Yan)教授是這篇論文的通
一文速覽丨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PNAS發表成果盤點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曹雪濤團隊發現病毒免疫逃逸與復制新途徑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團隊發現,病原菌分泌的毒素會定向“凍”住宿主細胞的信號通路來攻擊宿主細胞,讓細胞動彈不得甚至“散架”。相關論文在27日上線的《科學》雜志上發表。該項研究推動了對病原菌致病分子機制的深入理解,將有助于研發針對創傷弧菌和霍亂弧菌等致病菌的新型抗菌藥物。 創傷弧菌
曹雪濤院士展望2015:科技評價引導醫療品質提升
醫學科技是保障公眾健康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加快醫學科技發展,對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提高公眾健康保障水平,支撐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順利實施,培育發展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切實改善民生服務,以及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在大力推進醫學科技發展的
曹雪濤院士權威期刊發布癌癥研究新成果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腫瘤衍生的CXCL1通過招募腫瘤相關中性粒細胞促進了肺癌生長。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近期的Journal of Immunology Research雜志上。 我國著名的免疫學家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和第二軍醫大學的劉秋燕(Qiuyan
曹雪濤院士:精準醫學不應以基因測序為導向
從年初奧巴馬提出將精準醫學納入美國國策以來,精準醫學就成為一項熱門概念。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長庚醫院管理咨詢委員會的委員曹雪濤看來,精準醫學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為病人服務,它只是精準定義病因的“利器”,并不是萬能,也不應以基因測序作為導向。 曹雪濤表示,目前的醫療理念發展越來越呈現個性化、精確
曹雪濤院士:準確把握醫學科技發展趨勢
醫學科技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的關鍵要素,也是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培育發展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基礎。當前,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之中,醫學科技不斷發展,催生出了轉化醫學、系統醫學、精準醫學、個體化醫療、智慧醫療等一系列新的醫學思想和理念,醫學新理論新技術已成為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
曹雪濤:資助基礎研究得有點風險意識
如今,曹雪濤是世界著名免疫學家,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和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而1991年時,他還是剛剛博士畢業的青年教師,一筆3萬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資助,讓他走上了科研正軌。 “那是我科研生涯起步的第一個基金項目。”曹雪濤說,“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學術界能夠得到科研資金支持的渠道很
曹雪濤團隊發現晚期癌癥惡化的新機制
3月29日,《細胞》雜志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報道了在晚期癌癥腫大的脾臟中發現了一種稱之為Ter細胞的新型紅細胞樣亞群,此細胞能夠通過分泌神經營養因子artemin而促進癌癥惡性進展,該發現為癌癥預后判斷和干預治療提出了新思路。 目前認為,癌癥是一種發生于
曹雪濤院士權威期刊發表miRNA研究重要成果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采用一種體內方法鑒別出了計算機算法無法預測到的目標miRNA,證實在肝癌中miR-92a作為一種致癌miRNA抑制了抑癌基因p21的表達。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6月10日的《癌癥研究》(Cancer Research)雜志上
曹雪濤團隊12篇論文可信性遭質疑
6月26日的《生物化學期刊》就曹雪濤團隊的12篇論文發表關注聲明。 2020年6月26日,《生物化學雜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編輯部在最新一期的雜志中對免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發表的12篇論文分別發布了關注聲明。聲明措辭
曹雪濤小組揭示自身免疫疾病發生新機制
近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帶領的團隊揭示了炎癥與自身免疫疾病發生的新機制,為防治人類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潛在新型靶點。該成果日前發表于《免疫》。 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影響生活質量的慢性炎癥性疾病,目前臨床上仍缺少對該病的根治性療法。因此,人們對于炎癥性自身免疫
曹雪濤團隊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干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志。 殺傷性T細
曹雪濤院士綜述文章:當免疫遇上表觀遺傳
近日,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和第二軍醫大學的鮑嫣(Yan Bao)博士,發表了一篇題為“Epigenetic Control of B Cell Development and B-Cell-Related Immune Disorders”的綜述文章,探討了參與B細胞發育和B細胞相
曹雪濤院士免疫療法項目獲“陳嘉庚科學獎”
陳嘉庚科學獎頒獎合影(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2016年度陳嘉庚科學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6月1日在北京揭曉,5位中國科學家獲此殊榮。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為其頒獎。 獲得2016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的項目共2項。其中,《多復變中若干問題的解決》獲得陳嘉庚數理科學獎,獲獎人是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
浙大曹雪濤院士Cell發表免疫學新成果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在核糖核酸(RNA)病毒逃逸天然免疫殺傷清除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證實RNA病毒通過誘導Siglec-G,促進RIG-I降解,抑制了先天免疫反應。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1月31號的《細胞》(Cell)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現
曹雪濤院士權威期刊發表miRNA研究重要成果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采用一種體內方法鑒別出了計算機算法無法預測到的目標miRNA,證實在肝癌中miR-92a作為一種致癌miRNA抑制了抑癌基因p21的表達。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6月10日的《癌癥研究》(Cancer Research)雜志上
曹雪濤團隊發現晚期癌癥惡化的新機制
3月29日,《細胞》雜志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報道了在晚期癌癥腫大的脾臟中發現了一種稱之為Ter細胞的新型紅細胞樣亞群,此細胞能夠通過分泌神經營養因子artemin而促進癌癥惡性進展,該發現為癌癥預后判斷和干預治療提出了新思路。圖片來源于網絡 目前認為,癌癥
人員調動!曹雪濤任國家衛健委副主任
據人社部網站消息,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任命曹雪濤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任命林尚立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任命陳雨露為南開大學校長。免去陳雨露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職務;免去茍仲文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執行主席職務;免去劉偉的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職務;免去曹雪濤的南開大學校長職務。
盤點2019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新鮮事
2019年即將過去,至此年末,生物谷對本年度生命科學領域熱點人物及事件進行簡要梳理,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屠呦呦、袁隆平先生共獲“共和國勛章”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根據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共和國勛章”,并于
顏寧:搞科研≠僅為了發論文,那我們為何要發CNS?
不久聽本系一位老教授講我們系里出了一個多牛的施一公,發表過Cell,Nature,Science (我本科的時候可能太不務正業了,根本不知道這些都是什么東西),隨口嘟囔說這不就是CNS嘛。倒也從此留下了“發CNS=很牛”的印象(俺那時候是不具備批判精神的小本科生嘛,老教授說的話都挺當真理的)。
清華大學顏寧教授Science再發重要新成果
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報道稱,她們分離出了來自兔骨骼肌的Cav1.1復合物,并采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借助直接電子檢測和先進的圖像處理確定了它的結構。獲得這一偽四聚體真核生物Cav通道與其輔助亞基的復合物的詳細結構,為認識相關通道的功能和疾病機制提供了重要的框架。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發布在12月18
清華大學顏寧教授Cell發表新成果
來自清華大學、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報告稱,她們采用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技術獲得了了分辨率為4.4埃(?)的全長人類NPC1的結構,及NPC1與埃博拉病毒(EBOV)酶切后糖蛋白(GPcl)的復合物的低分辨率結構。由此認識了NPC1介導膽固醇轉運和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結構機制
曹雪濤:細胞免疫治療和干細胞治療亟待規范
“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細胞免疫治療與體細胞治療、基因編輯與基因治療等,為人類疾病救治與健康促進帶來了革命性進步。對于這些生物醫學前沿熱點與高新技術,除了加大科技投入進行戰略布局之外,相關監管科學體系建設也要及時跟上,以保障新型治療手段及藥物應用與評價,推動我國相關產業有序發展和新業態形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