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機所在發展共價有機框架新連接方式方面取得進展
共價有機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是一類由有機基元通過共價鍵連接而形成的晶態有機多孔聚合物,具有高比表面積、低密度、結構精確可調等特點,在物質吸附、儲存與分離、多相催化、傳感、光電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自從2005年首例COF被報道以來,該領域發展迅速,主要集中在開發新結構和新應用等方面。經過10余年的發展,已有多種連接方式被用于COFs的構筑,基于不同連接方式的COFs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性質,極大地增加了COFs的結構多樣性,同時各種功能與應用也被開發出來,有力推動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發展。然而,發展新的連接方式仍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有機功能分子合成與組裝化學重點實驗室趙新課題組一直致力于有機多孔材料研究。最近,他們發展出了一種新的COFs構筑連接方式:縮醛胺連接構筑COFs。所得COFs具有較好的熱穩定性,在堿性和中性條件下表現出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并且......閱讀全文
上海有機所舉辦“ACS-on-Campus”培訓講座
4月16日下午,“ACS on Campus”國際核心學術期刊論文寫作與投稿培訓講座在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舉行,本次活動由美國化學會和上海有機所聯合主辦,來自上海有機所和植生所的兩百多位學生和科研工作者參加了培訓。 美國化學會2012年當選主席Marinda Li Wu博士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儀器采購結果揭曉
采購項目名稱: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儀器設備采購項目(第一批) 招標編號:OITC-G13030258 采購人名稱: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采購代理機構全稱:東方國際招標有限責任公司 定標日期:2013年07月09日 招標公告日期:2013年06月19日
上海有機所推出含氟試劑數據庫
有機氟化合物由于獨特的理化和生物性能,在醫藥、農藥、先進材料等領域發揮作用。含氟試劑是發展有機氟化合物合成方法的基礎,也是氟化學領域發展的基石。然而,含氟試劑的結構、性質、功能等信息分散于文獻中,不便于合成化學家查找和使用。因此,亟需專業平臺來全面了解和積累含氟試劑的結構、性質、功能等信息。近日,中
上海有機所天然產物仿生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反應過程圖 在自然界中,復雜天然產物的精巧組裝往往令人嘆為觀止。如何在化學實驗室里模擬生物合成的過程,高效地制備具有類似生物功能的化合物一直是科學家們長久以來的夢想。天然有機化合物的仿生合成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熱點領域之一。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
上海有機所推出含氟試劑數據庫
有機氟化合物由于獨特的理化和生物性能,在醫藥、農藥、先進材料等領域發揮作用。含氟試劑是發展有機氟化合物合成方法的基礎,也是氟化學領域發展的基石。然而,含氟試劑的結構、性質、功能等信息分散于文獻中,不便于合成化學家查找和使用。因此,亟需專業平臺來全面了解和積累含氟試劑的結構、性質、功能等信息。近日
上海有機所直接氧化交叉偶聯取得新進展
上海有機所多氟芳烴和雜芳環直接氧化交叉偶聯取得新進展 多氟芳烴和雜芳環的直接氧化交叉偶聯 多氟芳烴結構作為一種重要結構單元存在于許多功能材料中,尤其是具有多氟芳烴——噻吩結構的化合物,這一類化合物在電子器件中具有重要的應用,例如有機發光二級管(OLED),以及場效應晶體管(TET)等。與非氟
上海有機所雙環霉素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唐功利課題組,首次闡明雙環霉素(Bicyclomycin, 1)的完整生物合成途徑,并實現雙環霉素的體外酶催化合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雙環霉素是氧雜橋
上海有機所實現線粒體蛋白的選擇性標記
生物相容性化學反應可以在原生的生物環境中進行,是研究蛋白質功能的有力工具。由于穿透細胞膜的困難性和活細胞內復雜的生物環境,在活細胞內進行生物相容性化學反應是一個難題。分析病理過程及外部刺激下蛋白相互作用網絡的變化對于疾病的研究與藥物的研發具有重要價值,但現有的生物相容性反應無法實現亞細胞特異性的
瑞士先正達公司與上海有機所再續合作
簽約儀式現場 9月28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與瑞士先正達有限公司合作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雙方同意在此前4年合作研究的基礎上再次延長合作期限。上海有機所所長丁奎嶺,先正達全球研發總監Sandro Aruffo等出席了簽約儀式,并再次簽署了為期2年的合作協議,共同合作,致力于發現
上海有機所手性烯烴配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手性雙烯配體用于不對稱催化反應中 手性烯烴配體是近幾年來出現的一類新型手性配體。與傳統的雜原子手性配體不同,手性烯烴配體通過烯烴的雙鍵與過渡金屬絡合,并通過烯烴配體的手性來誘導反應產物的手性。在某些不對稱反應中,手性烯烴配體表現出了比傳統配體更高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
上海有機所研發降解劍麻皂素潔凈新技術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田偉生帶領團隊針對我國甾體藥物工業行業中的重大環境污染問題(即薯蕷皂甙元生產及深加工中的重大環境污染問題),經20余年努力,日前在工廠完成了用雙氧水代替鉻酐氧化降解劍麻皂素的潔凈技術工業化試生產。隨著這一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國甾體皂素生產及深加工中的重大環境污染問題有
上海有機所“浙江醫藥研究和教育獎勵基金”成立
11月9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浙江醫藥研究和教育獎勵基金”成立儀式在有機所圖書館樓舉行。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丁寬,總工程師葉偉東,上海有機所所長丁奎嶺、中科院院士林國強,各實驗室負責人、科研處和研究生部負責人、部分學生代表出席了成立儀式。成立儀式由副所長唐勇主持。 丁奎嶺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阜新研發中心正式揭牌
5月2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阜新研發中心正式揭牌。上海有機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與阜新市人民政府市長楊忠林共同為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阜新研發中心揭牌,標志該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2012年4月,沈陽分院組織推動上海有機所與阜新市政府簽署了共建阜新氟化工產業基地合作協議,啟動了上海
《化學與工程新聞》周刊報道上海有機所所企合作成果
美國化學會(ACS)《化學與工程新聞》周刊(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在10月31日發表的最新一期上,刊登了題為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Boosts Industry Ties (《上海有機化學研
上海有機所金屬有機化合物活化氮氣研究取得進展
氮氣是大氣的主要組成部分,發展溫和條件下從氮氣到含氮化合物的高效催化轉化是合成化學領域的重要課題。氮氣分子鍵能高(945kJ/mol)、反應活性低。在合成氨工業中,氮氣的活化轉化需要高溫高壓下才能有效進行。但一些過渡金屬配合物可在溫和條件下配位氮氣,這為發展溫和條件下氮氣分子的活化轉化方法提供了
上海有機所首次成功完成群蛀蟲內酯的全合成
群蛀蟲內酯(Clavulactone)是我國科學家在文革結束之后分離獲得并完成鑒定的一例結構獨特的生理活性海洋二萜。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多年的努力,最近成功完成了該天然產物的首次全合成,為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自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圍繞這一海洋天然產物進行的綜合研究工作畫上了一個
上海有機所等發現延緩受損神經退化新機制
2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方燕姍課題組聯合香港科技大學、暨南大學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Rapid depletion of ESCRT protein Vps4 underlies inju
上海有機所復雜萜類天然產物全合成取得進展
臺灣杉醌 (taiwaniaquinoids) 是一類具有6,5,6-松香烷骨架結構的萜類天然產物。自從該類化合物于1995年首次從臺灣杉 (Taiwania cryptomeriodes Hayata) 中分離鑒定以來,臺灣杉醌因其結構和生物活性引起了合成化學家的密切關注,其中最為復雜的籠狀化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研發中心項目在臺州簽約
為助推醫藥產業加快轉型升級,7月23日,黃巖區人民政府與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正式簽約,整合雙方優勢資源,共建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臺州研發中心,旨在打造“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生物醫藥工藝研發平臺。 據悉,臺州研發中心位于黃巖人才大樓,首批已引進包括有機所所長丁奎嶺院士的“酯氫化還原
首屆有機與生物化學(OBC)國際研討會在上海有機所舉行
4月16日,第一屆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OBC) 國際研討會在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舉行。本次會議由有機所游書力研究員任主席,共有一百多位科研工作者和學生參加了本次會議。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
第一屆中捷有機化學雙邊論壇在上海有機所舉行
論壇現場 9月24日下午,第一屆中捷有機化學雙邊論壇在上海舉有機所行,來自捷克科學院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與上海有機所的研究員、學生等共一百多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所長丁奎嶺首先代表上海有機所對由茲得涅克·哈夫拉斯所長帶領的捷克代表團表示了熱烈歡迎,對近年來捷克有機化
復雜二維異孔COFs構筑及COFtoCOF轉化研究獲進展
共價有機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COFs)是一類結構規整的結晶性有機多孔聚合物,基于動態共價鍵來聚合構筑,具有低密度、高比表面、孔尺寸精確可調等特點,在物質儲存與分離、光電材料、催化、傳感以及功能器件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自2014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
上海有機所完成抗生素A201A的首次全合成
A201A是一個結構獨特的核苷類抗生素,其中含環外烯醚的呋喃糖單元從未在其它天然產物中出現過。該抗生素由美國禮來公司于1976年從鏈霉菌Streptomyces capreolus NRRL 3817中分離得到,對革蘭氏陽性菌和大多數厭氧性革蘭氏陰性菌顯示出強烈的抗菌活性。由于該化合物含有模擬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劉國生團隊在《科學》發文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劉國生團隊通過發展金屬催化的自由基接力新策略,成功地實現了銅催化芐位碳氫鍵的不對稱氰化反應,以最短的路線合成了手性腈類化合物。今天,這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雜志《科學》。 腈類化合物是一類非常重要的有機中間體,可以轉化為相應的胺類、以及羧酸等化合物,
上海有機所虎皮楠生物堿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虎皮楠生物堿(Daphniphyllum alkaloids) 具有抗腫瘤、抗病毒和調控神經生長因子等多種生物活性,過去三十年受到了合成化學家的密切關注。該家族超過300個成員中僅有9個被科學家合成。Longeracinphyllin A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課題組從Daphniphy
上海有機所所長丁奎嶺院士談“十三五”規劃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充分發揮有機化學的創造力,強調與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的交叉融合,在“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等方面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 “十三五”的發展方向 一組數據充分說明了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卓越的合成科學在我國的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會聚了一支由9
上海有機所抗腫瘤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獲重要進展
生物合成過程圖 結構復雜的天然產物歷來是抗腫瘤藥物的重要來源。FR901464是假單孢菌產生的、結構獨特且具有全新作用機制(作用于mRNA剪接體系的SF3b復合物)的高活性抗腫瘤天然產物(對多種人癌細胞體外的IC50為0.6-3.4 nM),近年來引起了有機合成、藥物化學及化學生物
上海有機所鈀催化烯烴的綠色氧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過渡金屬催化烯烴的選擇性氧化一直是有機化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其中烯烴的雙官能團化反應是合成相應的烷基化合物最為快捷、有效的方法。近年來,金屬鈀催化劑在烯烴的氧化雙官能化反應方面具有很好的催化效率和選擇性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并發展了一些新型的轉化反應。然而,這些反應往往需要當量的強氧化劑,如PhI
上海有機所完成抗生素A201A的首次全合成
A201A是一個結構獨特的核苷類抗生素,其中含環外烯醚的呋喃糖單元從未在其它天然產物中出現過。該抗生素由美國禮來公司于1976年從鏈霉菌Streptomyces capreolus NRRL 3817中分離得到,對革蘭氏陽性菌和大多數厭氧性革蘭氏陰性菌顯示出強烈的抗菌活性。由于該化合物含有模擬t
上海有機化學所科學家精準合成手性烯烴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游書力團隊利用金屬銥催化劑的反應特點,從易得的Z-烯丙基酯原料出發,實現了含有Z-烯烴手性化合物的精準合成。該研究揭示了全新的不對稱烯丙基取代反應模式,為含有Z-烯烴結構單元的手性分子提供了一個通用的合成策略,有望應用于藥物化學、天然產物合成等領域。1月22日,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