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北美長鼻類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巴爾博(E. H. Barbour)與化石收藏家施特恩貝格(G. F. Sternberg)合作發表了一種奇怪的長鼻類化石——索普氏頜鏟象(Gnathabelodon thorpei,以下簡稱頜鏟象),立即引起了研究者的轟動。當時國際古生物學界的權威奧斯本(H. F. Osborn),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不惜重墨,在其即將付梓的著作《長鼻類:世界乳齒象及真象其發現、演化、遷移、滅絕之專著》文末增辟補記,記載這一重要發現。奧斯本在文中寫道:“舉世無雙的頜鏟象是研究乳齒象類適應演化的悠長歷史中最令人震驚的發現,沒有人能夠想象,頜鏟象這種既長且寬,完全沒有牙齒,形似竹片的下頜,會是從始祖象的那種下頜演化而成的……”。巴爾博、施特恩貝格、奧斯本等人把頜鏟象描述為一種“泥地攫取者”,認為它用那無牙的光禿禿的下頜從泥地中挖取食物。頜鏟象這種奇異的生活方式引起了研究者和公眾的極大興趣,但關于頜鏟象是從......閱讀全文
1935年,北美長鼻類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巴爾博(E. H. Barbour)與化石收藏家施特恩貝格(G. F. Sternberg)合作發表了一種奇怪的長鼻類化石——索普氏頜鏟象(Gnathabelodon thorpei,以下簡稱頜鏟象),立即引起了研究者的轟動。當時國際古生物學界的權威奧斯本(
1月28日凌晨0時,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幼安、盧靜、朱敏帶領由中國、澳大利亞、英國和瑞典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發表了關于4億年前的澳大利亞盾皮魚類腦腔、內耳和內淋巴系統精細解剖結構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對有頜脊椎動物早期演化框架的沖擊
今天周日,我有那份閑情逸致逛“北京老布鞋專賣店”。剛提上新買的布鞋走出店外,碰到一位熟人。那位熟人顧不上和我寒暄幾句就直奔主題:“今天真巧啊,碰上大救星了!就因上周我女兒發燒、我引我女兒去周邊醫院查了個血常規、順便查了個血型,回家后我老公看了血型報告單就和我理論,硬是懷疑醫院把我女兒血型
從大白鯊到人類,長著上下嘴巴的脊椎動物被稱為有頜類,占現生脊椎動物物種數的99.7%。有頜類包括四大類群:盾皮魚綱、棘魚綱、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其中前兩個綱業已全部滅絕。搞清楚這些大支系之間的親緣關系,特別是弄清作為陸生脊椎動物乃至人類直系祖先的硬骨魚類的起源,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共同祖先的特征組
嵌齒象科(Gomphotheriidae)是乳齒象類進化的主干類型,其分布廣、屬種多, 從早中新世一直延續到更新世末,分布于除南極洲和大洋洲以外的所有大陸地區,在時空上可謂長鼻類中演化最為成功的一個類群。嵌齒象科的早期成員都是長頜,后期在舊大陸和新大陸也演化出了較進步的短頜類型,中華乳齒象屬
面部創傷較為常見但很少危及生命。面部創傷的初始處理和評估的關鍵在于保護氣道及控制出血。死亡病例中大多數可能由于嚴重的顱腦損傷引起,因為它們大多數伴發顱腦損傷。面部損傷可能由于閉合性創傷的直接打擊造成,例如斗毆或墜落傷。其中面部骨折和軟組織損傷占大多數。Lefort骨折為面部骨創傷的一種特殊類型
生物進化的原因和內在動力是什么?這是一個從古至今爭論不休的問題。時至今日,雖然承認進化的存在學術界已經占據了絕對的主流,但對于進化的過程的解釋,卻處于非常含混的階段。新達爾文主義者結合遺傳學和自然選擇學說,對這一問題做出了一個看起來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但是這一觀點也招致了大量的反對意見。其中的重
我們的下巴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細思起來并不簡單,因為每個人的下巴都不一樣,在最新的一項報道中,來自中國和瑞典古生物學家將下巴的來源追溯到了滅絕的魚類下頜上,這掃除了科學界在脊椎動物頜演化認識上一個大的盲區。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1日的Science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義 按增生程度分5級:Ⅰ級:增生極度活躍,主要見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見某些增生性貧血。Ⅱ級:增生明顯活躍,常見于各種增生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或某些白血病。Ⅲ級:增生活躍,見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償增生較差的貧血,也見于因骨髓取材時受部分血液稀釋。
象鯊(Callorhinchus milii)是澳大利亞南部和新西蘭溫帶水域的一種本地軟骨魚,生活在200米到500米深處,在春季遷移到淺水中進食。 本期Nature發表了這種魚的基因組序列。與其他脊椎動物基因組所做比較顯示,它是所有已知脊椎動物(包括腔棘魚)中演化最慢的基因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