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洞熊化石研究獲進展
洞熊Ursus spelaeus(以及它的祖先類型德寧格爾熊Ursus deningeri)是第四紀歐洲的標志化石物種,也是人類最早認識到的化石物種之一。這種巨大的熊類曾經遍布歐洲,并以喜好在洞穴中居住而著稱。在100多萬年的演化歷史中,洞熊與古人類開展了無數次爭奪洞穴的戰爭,最后以洞熊在17000年前徹底滅絕而結束。洞熊世代生活在山洞中,靠冬眠以熬過漫漫寒冬。著名古生物學家柯登Kurtén著有《洞熊的故事》(The Cave Bear Story: Life and Death of a Vanished Animal)一書,詳細描述了洞熊的習性、種群結構等信息,使得洞熊成為人們最了解的第四紀動物之一。 雖然洞熊在歐洲地區曾經盛極一時,但在亞洲的記錄卻寥寥無幾,而東亞地區的記錄則更加稀少而值得懷疑。柯登Kurtén曾經聲明,東亞地區應該不存在洞熊。和洞熊稱王稱霸的歐洲不同,東亞地區是洞熊的兄弟——棕熊的天下。在北京人遺址......閱讀全文
古脊椎所將幾何形態測量應用于古人類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長期以來,對人類骨骼和牙齒的研究主要依靠形態描述、測量數據分析和微觀組織觀察等。這些方法一直是演化及分類學研究的基礎,在未來的研究中仍將發揮主導作用。然而,由于人類骨骼和牙齒自身的特點,上述傳統方法無法提取標本蘊藏的更多信息。如頭骨、肢骨和牙齒的形狀輪廓、對稱性、骨骼或牙齒不同組成部分的排列關系
放射性示蹤法在化學中的應用
1、分子結構的研究: 同位素交換反應 2、化學反應機理研究 (1)化學鍵的形成方式 (2)反應中發生的分子重排、異構、裂解、水解過程 (3)催化反應中吸附催化機理、吸附分子壽命 3、同位素稀釋法 原理:放射示蹤劑與待測物混合→分離→測量 實例:P&G公司測定洗衣粉中主要成分的殘留
打卡“北京人”遺址---聆聽萬年“回響”
“展現速度與力量的時候到了!”“堅持住,已經開始冒煙了!”“我挖到了一粒紫水晶!”4月27日,來自北京市房山區石樓中心小學的20名學生,以科學小記者的身份來到周口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鉆“北京人”洞穴,探山頂洞人啟智的秘密,實踐打格分方的考古方法,體驗鉆木取火的疲累與幸福……這是由北京市房山區科學技術
10萬年前亞洲環境向好和非洲東南部環境惡化使智人從非洲走向東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082.shtm人類是如何演化的?來自哪里?這個長期困擾我們的本質問題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熱點課題。在位于黃土高原的古都西安,坐落著一所以研究地球環境而聞名于世界地球科學界的專業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地
古脊椎所等報道安徽華龍洞古人類股骨形態
2021年1月11日,《美國體質人類學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邢松等關于安徽華龍洞古人類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報道了華龍洞古人類的肢骨形態。 華龍洞位于安徽省東至縣,長江以南約10公
東亞人30萬年前已向現代人演化-科學家復原華龍洞人容貌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發布消息說,該所研究員劉武和吳秀杰領導的中外合作團隊,通過在安徽省東至縣境內華龍洞古人類遺址進行連續8年考察與發掘,最新研究發現30萬年前的華龍洞人面部呈現鑲嵌性形態特征,除部分眶上部和顴部特征與周口店、南京、大荔、金牛山等更新世中
中科院研究發現:秦嶺長江系南北人群相貌分水嶺
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對分布于秦嶺以北、長江以南,以及秦嶺和長江之間的古代居民的頭面部的形態特征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秦嶺和長江為我國南北方人群體質特征差異分水嶺。 最近,該所吳秀杰副研究員等經過詳細研究,發現新石器時代長江以南的居
解開欒川“古老兒童”化石密碼
直立人是人類演化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個種。他們最早開始用火,以狩獵作為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們可以制造石器,還能像現代人那樣奔跑。 2012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欒川孫家洞進行搶救性發掘,在原生層位發現了古人類化石。爾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其中驚喜
研究稱亞洲人與美洲原著民共同祖先來自中國
據法新社23日報道,一項化石DNA研究成果表明,現今亞洲人與美洲原住民源于共同祖先,他們生活在4萬年前的中國。 研究人員21日在聲明中表示,他們利用在2003年北京周口店田園洞發現的一個4萬年前的腿骨中,提取了細胞核和線粒體DNA,重建了這名古人的基因檔案。 “這名古人生活在早期現代
藍田直立人年代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朱照宇研究員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黃慰文研究員及英國埃克塞特大學(Exeter Univercity)Dennell院士等合作在《人類進化雜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發表了對藍田(公王嶺)直立人年代測定
還原歷史的脈絡-講述生物演化的壯麗篇章
11月30日,裴文中在周口店找到的那枚舉世聞名的北京人頭骨(標本模型),在中國古動物館舉行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90周年紀念展” 特展上展出。90年前,它的出現標志著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自此“肇始”。 和這枚頭骨一同面向公眾的,還有一本“十月懷胎
化石研究揭示非洲野犬—異豺支系演化
?大連發現的似野犬異豺化石及其與現生非洲野犬對比。(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似野犬異豺(Xenocyon lycaonoides)是一種過去發現于歐洲、中亞、北美北部的大型犬科動物,但是在東亞的化石卻非常稀少且模糊,只有周口店第一地點的一枚下裂齒可能屬于該物種。由于化石過于殘破,這個記
東亞最早的古人類之間暴力行為的化石證據
11月21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絡版(Early Edition)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秀杰副研究員與南非以及美國學者合作研究的一項成果。通過對距今大約13萬年的廣東馬壩人頭骨化石表面痕跡的研究,吳秀杰等人確認馬壩人頭骨表面的痕跡是局部受到鈍性
科學家發現異豺50萬年前生活于東亞化石證據
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似野犬異豺(Xenocyon lycaonoides)這一動物物種遠古時期曾經在東亞生活過嗎?中國科學家最新在遼寧大連研究發現一件約50萬年前異豺上頜化石材料,通過確鑿的化石證據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
華龍洞古人類化石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研究員和吳秀杰研究員領導的中外合作團隊,在《人類進化雜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發表了題為Morphological and morphometric analyses of a late Middle Pleis
人類演化新證據!河南欒川發現直立人化石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趙凌霞等與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人類學學報》(第37卷第2期)報道了欒川孫家洞出土的中更新世直立人化石,他們發現了直立人兒童化石,為解讀東亞地區古人類演化提供了證據。圖1 河南欒川孫家洞古人類遺址外景 東亞直立人演化與現代人起源問題爭議激烈
“只坐在教室里,是學不好地質學的”
本期,我們來到國科大校園里的“侏羅紀世界”。隨著地質錘的一聲鏗鏘,我們一起敲開探索地球歷史的大門,在國科大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兆群的帶領下,聆聽他與時間的對話,感受那些被歲月雕琢的地質故事。課本里的知識要落到土地上“科學故事要從時代開始講起”,就像翻開一本地球的歷史
數萬年前的古人類也有“愛美之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425.shtm 6月22日,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南3展廳,一具高至房頂的恐龍骨骼化石成為視線焦點。這個名為“東方故鄉——中華大地百萬年人類史”的展覽,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中國國家
端午“上新”!中科院220余件標本走進國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325.shtm6月2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這個歷史、文化與藝術的“會客廳”里,涌入了220余件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的“科味兒”展品。它們由脊椎動物從魚到人的化石
173家高污染企業將退出北京房山
房山區對家具等高污染行業堅決說不,計劃讓173家高污染企業調整退出。房山的目標是:到2017年,全區空氣中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控制在65微克/立方米左右。 昨日,房山區副區長吳會杰在房山清潔空氣新聞通報會上介紹了《房山區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 空氣質
中國科學家新研究或證明人類祖先多地起源
我國古人類學研究領域關于人類起源與演化的學術探討與爭論隨著一系列國內外新材料新數據公布而日趨升溫,受到學界和社會公眾普遍關注。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學家、研究員高星日前在北京做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我們從哪里來”為題,向30余位專家學者公布了新的研究材料和動態,試圖證明有關古人類多地區進化及
我國學者發現向早期現代人連續演化的人類頭骨化石
距今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由于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一直
科學家發現了論證東亞古人類演化的新證據
距今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由于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一直
中國境內古人類是現代中國人祖先嗎?
在7月初,中國科協發布2024重大科學問題(10個)、工程技術難題(10個)和產業技術問題(10個)中,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發起,中國古生物學會推薦的前沿科學問題“中國境內古人類是現代中國人祖先嗎”入選。“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是否為現代中國人的祖先”,是學術界和媒
中國境內古人類是現代中國人祖先嗎?
在7月初,中國科協發布2024重大科學問題(10個)、工程技術難題(10個)和產業技術問題(10個)中,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發起,中國古生物學會推薦的前沿科學問題“中國境內古人類是現代中國人祖先嗎”入選。“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是否為現代中國人的祖先”,是學術界和媒
30萬年前古人類喜歡吃什么?考古人員起底飲食清單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的華龍洞遺址第四次正式考古發掘于今年4月啟動。記者近日見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華龍洞遺址發掘隊領隊吳秀杰時,她正帶領團隊在發掘現場清理堆積土和膠結物,從中篩選出化石遺存。 “通過此次發掘,把洞壁暴露出來,進一步探索在距今30萬年至40萬年期間,古人類
北京災后四區縣生活飲用水遭污染
昨日從市衛生局獲悉,受災一周后,災區傳染病暴發的可能性將會增加,為此將針對疫情及時發布預警。同時,北京市規定受災地區禁止使用受污染的生活飲用水,消毒后須經區縣衛生部門檢測合格方可使用。據市疾控中心表示,全市5個暴雨受災區縣中,除石景山區之外,4個受災區縣生活飲用水均受到了嚴重污染。 疫情暴
30萬年前古人類喜歡吃什么?考古人員起底飲食清單
中新社合肥7月28日電題:30萬年前古人類喜歡吃什么?考古人員起底飲食清單作者張強劉鴻鶴伊浩涵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的華龍洞遺址第四次正式考古發掘于今年4月啟動。記者近日見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華龍洞遺址發掘隊領隊吳秀杰時,她正帶領團隊在發掘現場清理堆積土和膠結物,從中篩選出化
安徽華龍洞遺址:探秘30萬年前古人類生活場景
中新網合肥5月16日電 (記者 張強)“通過此次發掘,把洞壁暴露出來,進一步探索在距今30萬年至40萬年期間,古人類在這里面是怎樣生活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華龍洞遺址發掘隊領隊吳秀杰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說。航拍華龍洞遺址考古發掘現場。(無人機照片)東至縣委宣傳部供圖華龍洞遺址位
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習近平致信祝賀
20世紀20年代,對于中國考古學,是一個開創性的十年。這十年間,在中華大地上的四次重要考古發現,驚艷世界,以擲地有聲的力度奏響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華彩樂章。 1921年在河南澠池考古發現的仰韶文化,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史上出現的第一個考古學文化名稱,為研究中國史前文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