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的第三種性別歧視
Scientometrics(科學計量學)雜志2018年4月號發表了波蘭的Aleksandra Cislak、瑞士的Magdalena Formanowicz和以色列的Tamar Saguy等三位心理學者合著的文章,Bias against research on gender bias(對性別歧視研究的歧視),文章的研究視角很有意思。原文見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2Fs11192-018-2667-0.pdf。 文章說,學術界存在歧視女性的現象,這不僅對女性不公正,而且對科研質量也有不好影響。第一種歧視的表現是,學術機構中女性從業者占比要比女性的人口占比低得多,學術地位或職稱越高的群體(如院士、教授)中,女性占比越低。第二種歧視的表現是,某些研究的結論只適用于男性,不適用于女性。例如,在醫學研究中,男性受試者的占比遠高于女性受試者,那么,研究結論就未必能......閱讀全文
性別歧視:中國學術機構女性嚴重流失
核心提示:在國內學術機構內,相比男性,女性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更大程度的流失,從而導致了女性研究者、特別是擁有高級教職的精英女性研究者的比例較低。 性別歧視妨礙女性在學術路上更進一步。 編者按 : 2015年11月,幾位從事學術研究和科學傳播的年輕人,通過《知識分子》、《環球科學》、《知
學術界的第三種性別歧視
Scientometrics(科學計量學)雜志2018年4月號發表了波蘭的Aleksandra Cislak、瑞士的Magdalena Formanowicz和以色列的Tamar Saguy等三位心理學者合著的文章,Bias against research on gender bias(對性別
李長安:高招性別歧視凸顯教育困境
近日,女權組織婦女傳媒監測網絡發布報告稱,在全國112所“211工程”學校中,接近七成的高校在今年招生中存在性別歧視行為,其中有34所學校更是直接違反教育部現有政策規定。因此,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應主動承擔糾正招生歧視的責任,重新探討現有的招生性別政策。 雖然這只是一個民間機構出示的數據,結
美一研究所要求縮小性別歧視訴訟范圍
代表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律師8月17日走進加州圣迭戈法庭,請一名法官縮小由分子生物學家Beverly Emerson提出的性別歧視的訴訟范疇。 索爾克研究所位于加州拉霍亞,旨在探索生命的基礎,尋找神經科學、遺傳學、免疫學等領域的新前沿。Emerson指控該研究所的系統偏見限制了她的薪酬以及獲
對抗科研界性別歧視,女學生選擇編寫“維基百科”詞條
Emily Temple-Wood不僅是一名研究生,一位有追求的的生物學家,而且是“維基百科”詞條的積極編寫者。她與其他人共同成立了“維基-女科學家項目”,該項目的主旨是在維基百科上盡可能對所有女性科學家詳細地進行描述。 盡管她的這一事業十分偉大,但Emily本人長期以來卻不斷地遭受到來自互聯
化學家因性別歧視-呼吁抵制國際量子化學大會
科學家正在被勸說抵制一個重要的國際級化學會議,因為在該會議的初步名單中,沒有邀請女科學家出席。 Change.org網站的一封公開信呼吁科學家聯合抵制將于2015年6月在中國北京召開的第15屆國際量子化學大會(ICQC)。這一行動發生在會議官網公布了初步的與會名單后。該名單顯示,24名演講
英基因組學研究所否認欺凌和性別歧視指控
在一名獨立律師進行調查之后,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究中心之一否認了有關其負責人欺侮、歧視員工和濫用資金的指控。 這些指控涉及英國辛克斯頓惠康桑格研究所的管理層。該研究所在10月30日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調查澄清了該研究所所長、遺傳學家Mike Stratton關于欺凌和性別歧視的說法。“調查已經
劉堯:學者、學術與學術生命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1世紀,伴隨著我國大學飛速發展而夾雜著功利主義甚囂塵上的滾滾洪流,承載著追求真理使命的教授,在堅守知識化身、正義力量、人類進步張力、人類精神家園守護神的道路上,時常遭遇學術功利的陷阱,學術生命之燈在學術功利的疾風暴雨中掙扎著。近年來,因學術功利恣意蔓延而引發的“學術墮落”丑聞越
Science:再談學術誠信與學術道德
最近熱播的《人民的名義》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劇中以侯亮平為首的反貪局檢查官們不懼各方勢力,勇于跟貪官污吏作斗爭,肅清干部隊伍的形象也已深入人心。相比之下,科研界雖然沒有"貪官污吏",但學術道德與學術誠信的丟失,學術不端行為的不斷涌現,也大大地降低了科學研究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力度。對此,我們也應
新研究鼓勵男導師指導女學生?數百學者強烈要求撤稿
最近,《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認為,女導師可能會損害女學生和早期職業科研工作者的職業生涯,并建議鼓勵男導師指導女學生。 據Science網站11月20日報道,很快,該研究引發眾多科學家“圍攻”。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稱其性別歧視,強烈要求撤稿。一位生物工程師表示,這項研究是對流行開放獲取文章的
教授涉學術造假,頂尖高校或將首次解雇終身教職人員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606.shtm一份近1300頁的內部調查報告顯示,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認定該校明星教授弗朗西斯卡·吉諾數據造假的行為,負責調查的教務委員會建議將其解雇。這份報告詳細介紹了校方的調查過程。一名美國聯邦法
中青報:學術委員會能否擁有最高學術權力
從3月1日起,全國本科院校將陸續組建或完善不低于15人單數的學術委員會,其中擔任學校及職能部門黨政領導職務的委員不超過委員總人數的1/4;不擔任黨政領導職務及院系主要負責人的專任教授不少于委員總人數的1/2。教育部19日正式發布《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明確要求將學術委員會作為校內最高學術機構
游戲讓網絡更友善?
不只是我們如何讓網絡游戲成為更加文明的地方,還有如何讓網絡變成一個更加文明的地方。 網游《英雄聯盟》有6700萬名玩家,并且據估計去年賺了12.5億美元。不過,它也因游戲中的各種負面行為而出名。其位于美國加州洛杉磯的母公司——“拳頭游戲”一直將這視為吸引并留住玩家的障礙。為此,公司雇傭了一組研
謝勇:學術界應再啟學術規范大討論
自從2010年三月汪暉被指涉嫌抄襲,幾個月過去,事情非但沒有水落石出,反而按照某種異常頑強的邏輯不斷發酵、升級:先是國際知名學術大家余英時、林毓生做出“汪暉不辭職,清華大學校長應該辭職”的表態,后有汪丁丁、鄭也夫、張鳴等60多名中外學者聯合簽名公開信,要求中國社科院和清華大學組成調查委
“同心戰疫,云上學術”系列公益學術講座開啟
1月1日,由中國計算機學會西安分會、陜西計算機學會、《中國圖像圖形學報》共同主辦的“同心戰疫,云上學術”系列公益學術講座在線上開啟,面向全國高校師生進行線上直播。 作為系列講座的一部分,“同心戰疫,云上學術”信息技術系列公益講座之“計算&藝術交叉”主題活動于1月6日舉行。參與活動的多位學者從不同
以單篇論文評價學術恐催生新型學術腐敗
職工代表大會聽園領導匯報。講述去年取得的各種成就。聽完感觸頗多,竊以為:以單篇論文評價自然資源科學,基本就是偏廢的總結,甚至有催生今日最嚴重學術腐敗的感覺。 鑒于當下中國激烈的學術競爭,大家只能拼命“搞錢”。常常聽聞有年輕碩博士想有所貢獻,但總在說完后加一句“這些等我有錢之后再追求吧”。茶余飯
學術女神顏寧:我的學術志趣與科研追求
被譽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的顏寧,在2017年3月31日摘取了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的桂冠。她帶領著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用6個月時間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領域50年未能解決、最受人矚目、國際競爭也最激烈的科學難題。 清華走出來的學術女神 2017年3月31日,世界的目光捕捉到了一個年輕而美麗
部分學術會議學術缺失-背后隱現各方利益魔手
來自中國科協及全國學會每年組織的學術交流會議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每年組織的學術交流會議(包括國內會議和國際會議)逐年遞增,由2004年的2962次,2005年的3193次增加到2006年的3427次。參加會議人次也逐年攀升,2006年達53.9萬人次。 學術會議為什么這
學術不端的罪與罰:國際學術界造假事件梳理
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發布對韓春雨的調查和處理結果,韓春雨事件告一段落。 無論之后迎來的是“鮮花”還是“大炮”, 韓春雨事件再次掀起了對學術不端問題的討論。 實際上,國際學術界針對學術不端的戰爭從未停歇。從2005年,韓國科學家黃禹錫干細胞研究造假震驚世界,到日本理化研究所研究員小保方晴
讓學術回歸“初心”
SCI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排名……曾經困擾眾多高校科研工作者的這些指標將被更加科學的綜合評價體系替代——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要破除論文“SCI至上”。 “近年來,SCI論文及相關指標已
共享學術盛會-光譜領域學術大咖相聚春城結碩果
——第22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023年光譜年會開幕 2023年7月15日,中國光學學會和中國化學會以及中國光學會光譜專業委員會主辦、云南師范大學承辦的“第22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023年光譜年會”在美麗的春城昆明召開。第22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023年光譜年會 本屆大
學術干貨:4位學術牛人教你如何讀文獻、用文獻
【一】學術牛人1:用自己的話概括和梳理文獻 及時回顧 心得和經驗:我現在每天還保持讀至少2-3篇的文獻的習慣。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但最重要的自己總結概括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什么,否則就是白讀,讀的時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這是讀文獻的大忌,既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沒有養成
定義學術不端!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標準實施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說到學術不端事件,人們可能會想起今年2月的翟天臨學術門事件。其實,學術不端行為在我國存在已久。2018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NO.8》中對近20年間國內媒體公開報道的64起學術不端典型案例進行了梳理,發現僅2016年被曝光的學術不端案例數
強烈譴責!中國化學會鄭重聲明-Angew.Chemie主編回應
6月6日,中國化學會微信公眾號發布聲明,稱《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雜志于6月4日在線發表(just accepted)作者Tomas Hudlicky的觀點文章。文章中多處涉及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不當言論,作為化學領域學術
美出臺報告描述女科學家面臨持續敵意
很多科學界女性面臨的性騷擾阻礙了她們的職業。圖片來源:Robert Neubecker 如果問及一些人關于性騷擾的案例,他們可能會提及一名教授對一名研究生的性要求。但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類似聳人聽聞的事件僅占科學界嚴重且普遍存在的性騷擾問題的一小部分。這份報告
電光學院“學術周末”開展太赫茲學術研討會
?? 5月13日,電光學院舉行了太赫茲學術研討會。上海大學教授馬國宏,西安理工大學教授施衛出席會議并帶來主題講座。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教授史生才、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張存林、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教授曹俊誠以及電光學院光學所師生們參加會議。 會議中,馬國宏教授圍繞《THz自旋電子學—稀
電光學院“學術周末”開展太赫茲學術研討會
?? ? ?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武娜娜)5月13日,電光學院舉行了太赫茲學術研討會。上海大學教授馬國宏,西安理工大學教授施衛出席會議并帶來主題講座。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教授史生才、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張存林、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教授曹俊誠以及電光學院光學所師生們參加會議。 會
學術失范緣何屢禁不止-代表委員議學術道德建設
堅守學術道德就是保護學術生態——兩會代表委員共議學術道德建設 兩會伊始,剛剛就造假事件作出處理意見的浙江大學校長楊衛代表數度嚴正指出:浙江大學對類似事件將“出一件事,就處理一件事,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學術不端的人”。 一個屢屢成為公眾焦點的話題,卻又屢屢發生,這不能不讓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
微信發文10萬+可申報學術成果?學術圈“炸”了
這兩天浙大著實刷爆了朋友圈~9月15日,浙江大學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則消息,優秀網絡文化成果也有可能認定為學校科研成果,甚至有可能等同于國內一級學術期刊刊發! 我們先來看看原文件是怎么回事吧。 浙江大學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 第一條 為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中
首屆王浩學術講座暨學術研討會在清華舉辦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73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