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9日報道,數十年來,NASA已朝地球大氣層發射了多個科研氣球,現在,這個“氣球項目”再接再厲,其計劃攜帶更多靈敏設備,調查宇宙起源以及研究宇宙射線。 調查宇宙起源的設備名為“原初暴脹極化探測器(PIPER)”,它將在未來數年進行一系列測試飛行,主要目標是證明宇宙暴脹理論——宇宙在大爆炸之后的瞬間,就擴展了1024倍。這一快速暴脹可能搖撼了時空的結構,產生了名為引力波的波紋。引力波會使宇宙最早的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發生扭曲,這就是所謂的極化。在宇宙微波背景中探測到這種極化模式將證明暴脹出現,幫助天體物理學家們更好地研究宇宙最初的情景。 PIPER將在四個不同的頻率下,為整個宇宙“畫像”,從而區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不同的扭曲模式以及宇宙塵埃產生的不同極化信號。PIPER首席研究員、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艾·科格特說:“我們希望借驗證暴脹理論進一步了解早期宇宙。” PIPER的觀測范圍為地......閱讀全文
作為目前國內工作在最低頻率(頻率50-200MHz)的大型射電望遠鏡陣列,21CMA利用其獨特的技術優勢和地理位置,在主攻首要科學目標“宇宙第一縷曙光探測”的同時,探索在低頻射電波段觀測宇宙射線繼而捕獲宇宙τ中微子的可能性,近期建成了國內首個低頻射電高能宇宙射線和中微子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1965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彭齊亞斯(Arno Penzias,1933-)(左一)和威爾遜(R.W.Wilson)(左二)無意中發現了大爆炸理論預言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他們本想要使用一根大型通信天線進行射電天文學的實驗研究,但因不斷受到一個連續不斷本底噪聲的干擾,使得實
暗物質探測又有了新的進展。倫敦時間11月29日,《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成果:利用“悟空”衛星獲得了世界上最精確的高能電子宇宙射線能譜,這將對判定能量低于1TeV(1TeV=1萬億電子伏特)的電子宇宙射線是否來自于暗物質起到關鍵作用,并有可能為暗物質的存在提供新證據。 暗物質
最新研究顯示,宇宙射線輻射直接影響其它星球生命體的存活性 據美國太空網站報道,目前,科學家發現宇宙高能粒子射線將限制外星球生命體的存在。宇宙射線接近光速穿行太空中,且具有不可思議的巨大能量,是地面最強大粒子加速器能量的數億倍,科學家認為宇宙射線絕大多數是質子,或者氫原子核。 當宇宙射線轟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的研制團隊17日宣布,鑒于衛星目前運行狀態依然良好、關鍵科學數據仍在累積,衛星科研團隊已與各保障部門商定,讓“悟空”延長兩年工作時間。 暗物質衛星“悟空”是我國首顆天文衛星。到12月17日,衛星發射已滿3年,達到預期使用壽命。截至這一日,“悟空”已在500公里外的太陽
經過16年的努力,以及15億美元其他人提供的資金,美國宇航局和丁肇中展示成果的時候就要到來了。 上周四,隨著“奮進號”航天飛機升空的“阿爾法磁譜儀2號”(AMS-02)被送入國際空間站,開始其為期10年以上的宇宙反物質的探尋之旅,該國際科學項目的負責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博士再度為世人矚目。丁
當你第一次使用拉曼光譜儀或操作軟件時,經常會遇到一些所謂的共同問題的困擾。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問題可以用十分簡單的方法解決。下面列出一些常見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可使你不必翻查儀器說明書或聯系儀器維修工程師。 Q1.為什么儀器不工作? 不管是新手或是有一定操作經驗的實驗員在使用儀器的過程
美國科學家最近提出,3種能量極高、身世神秘的宇宙射線,可能都來自星系中央巨大黑洞的噴流。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馬里蘭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物理學》雜志網絡版上發表論文說,他們提出一個新模型,首次通過詳細運算解釋了超高能宇宙射線、高能中微子和高能伽馬射線這3類“宇宙信使”的起源,即在星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DAMPE)團隊日前在北京發布首批科學成果。首席科學家常進宣布,“悟空”衛星在軌運行的前530天共采集了約28億顆高能宇宙射線,其中包含約150萬顆25GeV以上的電子宇宙射線。基于這些數據,科研人員成功獲取了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的電子宇宙射線能譜。該能譜將有助于發現暗
當你第一次使用拉曼光譜儀或操作軟件時,經常會遇到一些所謂的共同問題的困擾。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問題可以用十分簡單的方法解決。下面列出一些常見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可使你不必翻查儀器說明書或聯系儀器維修工程師。Q1.為什么儀器不工作?不管是新手或是有一定操作經驗的實驗員在使用儀器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碰到這個所謂
圖為藝術家繪制的星系中央概念圖。此次“冰立方”觀測站探測到的中微子也許就源自此處。 北京時間7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幽靈般”的亞原子粒子,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宇宙之謎也許總算能就此解開。 此次找到的高能中微子是該類型中首次被人類發現的粒子。科學家對其追根
近期,中日合作團隊利用我國西藏羊八井ASγ實驗陣列,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距地球2600光年的超新星遺跡SNR G106.3+2.7發射出超過100 TeV(100萬億電子伏特)的伽馬射線。這些伽馬射線可能是被SNR G106.3+2.7中的激波加速到PeV的宇宙射線(主要成分為質子)與附近的分子云碰
在發現有史以來能量最高的2個中微子后,科學家利用深埋在南極點冰下的巨型粒子探測器,發現了另外26種新型高能中微子存在的跡象。這些新發現的中微子的能量要比之前發現的兩個中微子的能量小一些,但似乎比宇宙射線撞擊大氣層——這也是地球中微子的主要來源——所形成的中微子的能量大一些。因此,這意味著,這些粒
一、設立宗旨 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平臺開展前沿領域和綜合交叉領域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發揮空間科學衛星的效能
改變人類情緒的藥物也能改變魚類行為 據一項對歐洲野生鱸魚的研究,在被排泄、沖刷并在污水處理廠經過處理之后而最終出現在全世界水道中的醫療用藥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對生態的影響。 Tomas Brodin及其同事發現,在接觸了被稱作去甲羥安定的減緩焦慮的藥物之后,
封面文章:HIV-1 RNA基因組二級結構被確定 根據對從感染性病毒顆粒提取出的真實HIV RNA所作的分析,研究人員已確定了一個完整HIV-1 RNA基因組的二級結構。單鏈病毒RNA基因組內的二級結構已知具有幾種功能和調控作用,但此前研究人員尚未對任何病毒的完整RNA進行過全面分析。
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報告稱,他們使用位于猶他州的高分辨率蠅眼陣列望遠鏡,確認高能的宇宙射線由質子組成。 美國的高分辨率蠅眼探測器(HiRes)位于猶他州鹽湖城西的沙漠中,使用高分辨率的蠅眼探測器,科學家確認,在每個原子核中發現的帶正電的成分(質子)組成了宇
垂直高度二千四百米 在電影《2012》里,印度科學家在距離地面1萬米深的地下實驗室工作,最先發現地球毀滅征兆。雖然這是部災難片,1萬米深的地下實驗室尚不存在,但許多國家已建有深度上千米的地下實驗室。12月12日,我國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錦屏實驗室”在四川雅礱江錦屏水電站投入使用,垂直巖石覆蓋達
照新、舊理論分別繪制的有關太陽“日鞘”的結構。紅色和藍色的螺旋彎曲線是磁力線。太陽系邊緣的磁泡約1億英里寬,與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相當。 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科學家通過旅行者探測器發回的數據首次獲得了太陽系磁場邊緣“磁泡”的顯示圖像。從電腦繪制的模型看,“磁泡”比較大,約1億英里
NASA打算在2030年將第一批宇航員送到火星,這些宇航員將會好幾年暴露在宇宙射線之下。科學家們日前發現,宇宙射線的高能粒子會改變神經元形態,影響宇航員的記憶和其他認知能力。Science網站特別刊文對此進行了介紹。 宇宙射線一直是困擾星際旅行的大問題,NASA(和一些科幻小說家)花了大量的時
北京時間12月21日消息,美國《科學》雜志12月21日公布了2007年度科學突破,“科學家發現人類基因組差異”榮登榜首,成為2007年度最大的科學突破。以下是《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名單: 1.揭開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之謎 揭開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之謎 在更為先進的DNA排序技術和基因組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星際邊界探索(IBEX)任務中,來自新罕布什爾大學的小組報告稱,他們通過獨立檢測證實了該任務的一項標志性發現——位于我們太陽系邊緣的神秘的能量和粒子帶,可以作為指示局部星際磁場方向的“天空路標”。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科學快遞》上。
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衛星在軌運行前530天采集的數據在Nature雜志發表。“悟空”有充分數據證實,在太空中測量到了電子宇宙射線的一處異常波動。這一波動此前從未被觀測到,意味著中國科學家取得一項開創性發現,且有可能與暗物質相關。 宇宙中暗物質比普通物質多5倍
暗物質作為一種神秘的存在,被認為構成了宇宙物質的84%。在分布于地球各處地下的二十多個實驗室里,每天都有很多科學家利用大量的液體、金屬、半導體等材料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圖片來自網絡 盡管實驗越來越復雜,搜索方式也越來越精確,但截至目前,除了意大利一個實驗室飽受爭議的信號發現之外,幾乎一無所獲
悟空團隊在編寫分析軟件,左一為總負責人常進。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供圖 丙申猴年的日歷只余下最后幾頁,丁酉雞年就在眼前。歲末年初,我們推出特別策劃我的這一年,聽聽不同領域的翹楚對自己工作的總結與期許,聊聊他們對所處行業的觀察與思考。這些來自個體的感悟與收獲,或許恰恰是對這個時代和社會最敏
基因剪刀 使用CRISPR基因調控技術直接操縱細胞基因組,研究人員將老鼠的皮膚細胞變成了誘導多能干細胞。曲面加速光束 美國和以色列科研團隊實現了光束軌跡偏移。此實驗可用于模擬廣義相對論現象。幽靈粒子 來自太空的一個高能中微子橫穿南極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科學家認為其來源可能是耀變體。探訪“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31日(北京時間)報道,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力是氯氟烴,而不是二氧化碳。此項發表在本周《現代物理B》期刊上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對從1850年到目前的觀察數據進行深度統計分析后得出的。 滑鐵盧大學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及化學系教授盧慶斌
想研究天上,卻把自己埋進地下?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在線版10月19日(北京時間)報道,近10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著力打造一個肩負著雄心勃勃計劃的實驗裝置,以解開宇宙射線和中微子產生的謎題。現今深埋在南極洲冰蓋之下的一臺“望遠鏡”,將記錄下宇宙射線中的中微子在和冰雪中的原子發生碰撞時
一項日前發表于預印本服務器arxiv.org的研究表明,被黑洞撕碎的白矮星或許能解釋人們在地球上看到的高能宇宙射線和中微子雨。 宇宙射線和中微子是來自太空且每天都在轟擊地球的亞原子粒子“降雨”的一部分。不過,是什么產生了這些難以探測的粒子?一個由來自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的Daniel B
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4月3日公布了其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的首批研究成果,實驗觀察到宇宙射線流中正電子存在的比率符合關于暗物質存在的理論預測,但目前尚沒有充分證據排除其他可能性。 據介紹,用于探測宇宙射線中的粒子的“阿爾法磁譜儀2”在從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