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鹽堿地改良技術與工程示范”項目通過驗收
近日,受科技部社會發展司委托,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環境領域“典型鹽堿地改良技術與工程示范”項目驗收會,驗收專家組審閱了項目的驗收材料,在聽取項目匯報和質詢討論的基礎上,對項目完成情況和經費使用情況進行了審核評價,一致同意通過項目驗收。 “典型鹽堿地改良技術與工程示范”項目由寧夏科技廳組織實施,寧夏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包頭市華清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寧夏農林科學院等單位共同完成。經過4年的攻關,項目研發了適合我國河套鹽堿土、濱海鹽堿土等不同類型區域典型鹽堿地改良技術,形成了鹽堿地高效植被構建方面的技術體系和模式,研制出一批鹽堿地土壤調理與培肥新產品、研發出了脫硫石膏改良堿化土壤施用機械,提出了濱海鹽堿地“四階段”滴灌原土水鹽調控和河套鹽堿化土壤“平、硫、肥、種、灌、排”脫硫石膏施用綜合改良技術理論與方法;篩選出與濱海鹽......閱讀全文
鹽堿地改良技術引議:脫硫石膏能否讓鹽堿地返綠
回放: 近日,科學網轉載的一則關于鹽堿地改良技術的報道一石激起千層浪。報道中提到:“清華推出世界領先鹽堿地改良技術,我國億畝鹽堿地有望變良田。”有網友對此提出質疑。 疑問: 這種利用脫硫石膏來改良鹽堿地的技術真的有新聞報道中描述的那么神奇嗎?其原理是什么?會不會對環境產生危害?
鹽堿地油菜豐產夢成真
五月中下旬,正是收獲油菜的季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油菜種質資源創新與遺傳育種黃鎮教授團隊正在陜西省蒲城縣荊姚鎮常家村的油菜鹽堿試驗基地忙碌著測評選育的“陜油1513 ”新品種的各項性狀指標和收割、稱重……“陜油1513” 在鹽堿地品種試驗區豐產長勢。研究團隊考察“陜油1513”品種的花期田間表現。圖片
三十五年鉆研鹽堿地生態治理田長彥:讓鹽堿地不再貧瘠
“廣袤的戈壁、浩瀚的沙漠、貧瘠的鹽堿棉田,都有研究不完的地方。”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如圖,資料圖片),1982年大學畢業后自愿從陜西來新疆工作,已有35年,“新疆的縣市區,除了地處高寒地帶的阿合奇縣,我都跑過”。 田長彥長期在天山南北從事野外調查、科學試驗與示范工作,與自己
鹽堿地水稻“逆”生長基因破譯
在耕地資源日趨緊張的背景下,如何將鹽堿地變高產糧田,成為當下農業科學家研究的熱點方向之一。1日,記者從湖南大學獲悉,該校劉選明教授研究團隊破譯出一個能降低土地鹽堿化對水稻產量影響的新基因STRK1,并揭示了其分子作用機制,為進一步解析植物耐鹽的分子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并提供了耐鹽特征性分子標記。
甘肅金塔綜合治理鹽堿地
4月9日,在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航天鎮鹽堿耕地綜合治理試點項目的施工現場,挖掘機正在進行排陰渠、排堿溝挖掘作業。近年來,金塔縣通過鹽堿地的綜合治理,加強排水工程、節水工程建設,通過農業、生物、化學等管理措施相結合。大力推廣種植向日葵、板藍根、番茄、苜蓿等耐鹽堿作物,讓昔日鹽堿地,變身“新糧倉”。改造現
“吃鹽植物”讓新疆鹽堿地重生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日前傳出消息,該所科研人員通過對新疆鹽生植物的物種多樣性、鹽生植物種子及耐鹽性開展研究,最終證明在鹽堿地種植鹽地堿蓬、鹽角草、野榆錢菠菜等,每年可從土壤中帶走大量鹽分,連續3年左右即可大幅“淡化”土地,使其達到耕種標準。借助這一最新成果,新疆目前已有1000多
鹽堿地水稻“逆”生長基因破譯
在耕地資源日趨緊張的背景下,如何將鹽堿地變高產糧田,成為當下農業科學家研究的熱點方向之一。1日,記者從湖南大學獲悉,該校劉選明教授研究團隊破譯出一個能降低土地鹽堿化對水稻產量影響的新基因STRK1,并揭示了其分子作用機制,為進一步解析植物耐鹽的分子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并提供了耐鹽特征性分子標記。
微生物幫番茄“征服”鹽堿地
要吃新鮮西紅柿,最好的辦法就是加一點鹽。但是直到現在,當種植這些鮮艷的水果時,土壤中的鹽或咸水一直是大禁忌。 中東地區的植物科學家發現,在土壤中加入一種沙漠根莖真菌(印度梨形孢菌),可以保護番茄不受鹽的破壞。梨形孢菌最初是在印度分離出來的。 研究人員在溫室里種植番茄,就像商業種植者那樣,一半
用“吃鹽植物”給鹽堿地披上綠衣
1000畝 今年春天,科研團隊將種植技術無償提供給克拉瑪依一家園林綠化企業,“油城”周邊1000畝重鹽堿地因此種滿了鹽地堿蓬。栽種僅僅幾個月后,郁郁蔥蔥的鹽地堿蓬就為白色的鹽堿地披上一襲綠裝。 新華社訊 (記者張曉龍)在我國鹽堿地分布面積最廣的新疆,科研人員正通過種植“吃鹽植物”,在這些貧瘠
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9月19日,中國土壤學會鹽堿土專業委員會2023年度學術年會暨“加強鹽堿地綜合利用 推動鹽堿地特色農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在河北滄州開幕,會議圍繞鹽堿地特色農業發展、鹽堿地綜合利用與全球變化、鹽堿地特色產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技術與對策等展開討論。 會上,中國土壤學會鹽堿土專業委員會主
黃迎新:沙改土,鹽堿地變良田
中國科學院長嶺草地農牧生態研究站(以下簡稱長嶺站)曾有這樣一塊試驗田,pH值達10.23~10.76,屬于重度鹽堿荒地,作物無法正常生長。10多年來,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科研人員的治理下,這塊試驗田重現生機。2022年10月,長嶺覆沙改良鹽堿地塊種植耐鹽堿大豆品
用科技手段“澆灌”鹽堿地上新希望
科技人員開展了不同類型鹽堿地治理利用以及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示范應用工作,初步形成了一批適用技術,如耐鹽堿植物種植改土技術、微生物土壤調理制劑控鹽技術、生態排鹽技術、生態型的土壤改良調理技術等。◎本報記者 金 鳳人口在增長,城市在擴張,氣候在變化,我們迫切需要健康的土壤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支撐。
中國首次實現重度鹽堿地種植蕨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514.shtm中新社西寧3月22日電 (記者 李江寧)“去年,我們從68份蕨麻種質資源中篩選出63份高耐鹽堿資源,將其種植在青海海西地區重度的鹽堿地,目前來看,成活率達92%以上,生長狀況良好。”2
他們的實驗室在鹽堿地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306.shtm
改良鹽堿地、生產板材……菌草有“六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802.shtm 6月28日,福建農林大學舉行菌草科學技術成果發布會。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介紹了菌草研究取得的六項新成果,分別是巨菌草新種鑒定、巨菌草基因組測序與高質量組裝、巨
她讓農作物在鹽堿地“自由呼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3544.shtm ■本報記者 陳彬 算起“農業賬”時,華北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授孫曉然的狀態全然不像是一位大學老師。“現在農民承包一畝土地需要1000元甚至更多,各類種植投入一畝地要800
專家診療:給鹽堿地開“中藥方”
“鹽堿地咋治理?有的是以藥治堿,有的是以肥調堿,我們是通過中藥微生態技術用嗜鹽堿的生物菌‘吃鹽’。”王大慶是遼寧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業務經理。去年,他們在吉林省大安市紅崗子鄉,搞了5畝鹽堿地做治理試驗,修復出當地原生態的堿性黑鈣土壤。 “吃鹽”能吃出效果?這不,離水
專家診療:給鹽堿地開“中藥方”
“鹽堿地咋治理?有的是以藥治堿,有的是以肥調堿,我們是通過中藥微生態技術用嗜鹽堿的生物菌‘吃鹽’。”王大慶是遼寧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業務經理。去年,他們在吉林省大安市紅崗子鄉,搞了5畝鹽堿地做治理試驗,修復出當地原生態的堿性黑鈣土壤。 “吃鹽”能吃出效果?這不,離水
新疆重度鹽堿地成功試種轉基因楊樹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12師一片棄耕3年的重度鹽堿地上,6月26日科研人員種植了14種楊樹。近40天后,普通楊樹及比較常見的速生楊幾乎全部死亡,而加入抗鹽堿抗旱等相關基因的楊樹卻全部成活。 新疆農科院對此次試驗田的土樣進行檢測顯示,其土壤含鹽量達到11.1‰,已接近抗鹽堿轉基因楊樹在實驗室培育
鹽堿地改良技術“百家爭鳴”
基于土壤鹽堿化問題的全球性,其治理與農業利用技術研發、應用和產業推進被推上了新臺階,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分別前往我國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參加鹽堿地改良技術試驗田測產活動后了解到,我國目前已形成諸多如水利工程、生物、農藝、化學等鹽堿地改良技術,呈現“百家爭鳴”的姿態
作物耐堿“密碼”被找到,鹽堿地有救了!
“這是全球10億公頃鹽堿地的福音”“這項研究為未來培育耐鹽堿植物,打開了一扇大門”“鹽堿地有救了”……在中國科學院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們對3月24日發表于《科學》和《國家科學評論》上的作物耐堿研究成果贊不絕口。 以耐鹽堿作物高粱為材料,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謝旗研究員團隊與中國農
鹽堿地原土改良技術:創造新土地
在經過處理的地塊上,白蠟樹郁郁蔥蔥(如上圖所示)而未處理的土壤,依舊可以看到白花花的鹽漬(如下圖所示)。鹽堿地原土綠化技術較普通的客土置換不但節省成本而且符合綠色、循環、低碳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我是一棵白蠟樹,年齡6歲,胸徑將近10公分,這不稀罕。但我告訴你我腳下的土地幾年前含鹽量曾達到3
新研究有望實現在鹽堿地里種莊稼
最近來自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植物耐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進展,他們發現一種已知在動物體內能夠控制鹽平衡的蛋白在植物中以相同的方式發揮作用。該研究有助于培育新的耐鹽作物品種,同時也解答了一些植物學方面未解決的問題。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lant Cell and Enviro
寧波大學:八號海鮮落戶鹽堿地
8月2日,一批金錢魚苗從廣東湛江"搭乘"航班在河南新鄭機場落地,隨后被迅速運至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的養殖基地,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教師、掛職延津縣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的王歡已經早早地候在那里。 這已經是延津這個內陸縣城迎來的第8種"海鮮"。伴隨著金錢魚的到來,寧波大學海洋學院與河南省延津縣舉行校
國家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
7月17日,國家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隆重召開。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現武、東營市市長陳必昌、山東省黃三角國家農高區黨工委副書記田和友、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一級巡視員陳章全、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張振華、山東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姜衛良等參
我國科研人員開發鹽堿地改良新技術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研究員王志春團隊開發鹽堿地精準改良新技術,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蘇打鹽堿土改良劑,研究成果已在東北松嫩平原西部蘇打鹽堿地推廣應用。 王志春介紹,鹽堿地改良是世界性難題,實踐證明,傳統的通過引水灌溉沖洗降低鹽度的方法,無法保障前期作物取得經濟產
青海柴達木盆地正式啟動鹽堿地普查
記者從海西州農牧局獲悉,為穩步推動柴達木盆地鹽堿地開發利用,儲備耕地后備資源,正式啟動柴達木盆地地區鹽堿地普查工作。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州域主體是素有中國“聚寶盆”美譽的柴達木盆地,面積約32.58萬平方公里。 據介紹,此次普查中,海西州格爾木市鹽堿地普查任務點位363個
清華推出世界領先鹽堿地改良技術
陳昌和教授(中)和科研團隊在鹽堿地改良現場??????? 當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沃倫·A·迪克前不久親眼看到一大片寸草不生的鹽堿地長出了水稻、玉米、葡萄、枸杞時,忍不住贊嘆:“這片試驗田太棒了,中國人的技術走在了世界最前列。”美國專家身旁,清華大學教授陳昌和伸出一個手指說:“其實我們已經
“種草”黃河口,他們再次向鹽堿地宣戰
白花花或水汪汪的鹽堿地,科學家就在這里展開育種工作 受訪者供圖汽車在山東東營平坦的高速公路上疾馳,玻璃窗外盛夏蔥蘢的草木和一片片蓄滿的水塘向后飛掠而過。記者拋出的一個關于東營長穗偃麥草種植情況的問題打開了李宏偉的話匣子。“2020年開始時是70畝,去年是130畝,今年是200畝。”他不假思索地“倒出
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中國農業科學院資劃所專家談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指出,要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加強現有鹽堿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鹽堿化趨勢,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 多年來,我國鹽堿地治理改造有哪些做法?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如何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記者22日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