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流動重在制度設計
為了加快推進人才建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 “人才支持計劃”,如“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萬人計劃”(又稱“國家特支計劃”)等,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吸引和培養海內外學界精英,造就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術帶頭人,以提高我國高校在世界范圍內的學術競爭力和影響力。 這些“人才支持計劃”已經較好地實現了其設立的目的,但是也產生了嚴重的負外部性——成為高校挖人的衡量指標。有人把這些人才支持計劃戲稱為“帽子工程”。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帽子人才”竟成了跳槽高手,每隔三五年就上演一次“離婚再婚秀”,剛為其建設好的科研團隊、實驗室,由于其一走了之而造成重大損失,對相關高校的學科建設產生了嚴重的沖擊。 當前,我國積極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努力實現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國家繼“211工程”“985工程”后,又積極推進了大學的“雙一流”建設,20多個省份已跟進推出了各自的“雙一流”建設方案,一些經濟強省出重金支持省內高校......閱讀全文
高校人才流動困境期待政策關懷
? 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人才流動早已是常態。高校之間“挖人”、高校人才“跳槽”的現象由來已久。隨著“雙一流”建設的深入推進,近年來,高校之間的人才爭奪戰越來越白熱化。高層次人才的互挖和無序流動受到廣泛的關注,而高校教師正常、有序流動中遇到的困境卻鮮有人提及。 在現實當中,高校教師要實現正常、有序
“逆向跳槽”,高校人才流動呈現新氣象
不久前,北京大學某教授公開求職引發公眾關注。該教授在其公開信中表示,想看看有沒有別的學校愿意讓其去教書,并稱“不在乎學校的等級(地方師專也行),也不在乎工作的地點”。在公眾看來,這樣的決定幾乎是“自降身價”。然而,高層次高校教授流入相對較低層次高校的情況,并不是從未發生。2022年11月,浙江工商大
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流動重在制度設計
為了加快推進人才建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 “人才支持計劃”,如“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萬人計劃”(又稱“國家特支計劃”)等,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吸引和培養海內外學界精英,造就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術帶頭人,以提高我國高校在世界范圍內的學術競爭力和影響力。 這些“人才支持計劃”
喬旭委員:探索高校人才流動的協商補償機制
“各高校通過自設薪金待遇和工作條件的層層加碼爭搶高端人才,甚至出現挖墻腳、人才違約等情況。”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遞交提案指出高校人才競爭方面存在的問題。 喬旭認為,究其原因,是高端人才薪酬確定缺乏必要的法理依據,過高的薪酬待遇造成學校內部的兩極分化,日益滋長的
陳安慶:高校搶人大戰,人才正常流動,不見得是壞事
近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其中有一條意見是,特別提到支持中西部地區穩定人才隊伍,發達地區不得片面通過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特別是從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挖人才。 一段時間以來
高校人才生態須平衡
前不久,一位北京高校的副教授向筆者“吐槽”,說他們學校近兩年來引進了不少高層次人才,有海外的,也有從國內其他高校挖來的,但其學術水平并未見比本土教師強多少,可動輒能拿到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年薪,著實寒了不少人的心。 其實,高校人才待遇不均衡的問題由來已久,但之前主要存在于海歸人才和本土人才之
張運良:為人才逆向流動喝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結果公布以來,多所高校發布了類似的新聞,如內蒙古科技大學:我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獲得突破;淮北師范大學:我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取得新突破;廣西醫科大學:今年我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又獲大豐收——資助總額增兩倍,重點項目零突破……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學校可能并非
醫藥產業高端人才流動仍在加速
藥企高端人才加速流動:毛力加盟麗珠生物,康寧杰瑞攬獲默克前中國研發中心負責人 繼3月12日騰盛博藥任命梁旭擔任科學及醫學事務副總裁,汲逢源擔任政府事務副總裁后,今天又有兩家明星企業宣布了人事任命信息。一家是麗珠生物宣布委任毛力教授為總經理(CEO)兼首席醫學官(CMO);委任朱凌宇博士為首席商
全國高校“雙青”人才入選人數排名,后備人才之爭!
對于國內高校科研人員的層次來看,院士屬于最高層次,基本代表了一個學科和領域的最高水平,青年人才屬于后備力量,他們將是成長為杰青、長江學者甚至院士的種子選手。 國家優青和國家青千作為國內2010年以后設立的兩個青年人才項目,整個評比體系比較穩定。同時,這兩類頭銜還有很大的互補性。國家優青主要針對
科技人才高校兼職風險正在降低
7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我國允許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兼職,推廣海外人才優惠便利政策。 早在2015年5月,國務院就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創業、離崗創業,在三年內,可以保留人事關系。 此后尤其是本月,
破立并舉健全高校人才評價體系
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不久前,教育部發布《關于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10個“不得”,對于進一
高校學生轉學:不應只是向下流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053.shtm
三季度人才流動趨勢呈現,這座城市秒變人才磁場
58同城、趕集直招17日發布的2022年三季度人才流動趨勢報告顯示,三季度南下就業成為求職者的熱門選擇,深圳成人才磁場。 從求職需求來看,報告顯示,深圳三季度求職投遞活躍度名列前茅。今年以來,深圳再度明確“工業立市”目標,在政策和產業的雙重吸引下,人才紛紛南下尋找事業新機遇。 除深圳外,重慶、廣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責任擔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176.shtm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019年我國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有其內在的邏輯和鮮明特征,最為顯著的標志就是教育、科技、人才在全
2022人才引進,哪些高校待遇高?
近日,據四川大學官網消息,學校首輪“雙一流”建設中成效顯著,6個重點學科入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同時透露,四川大學在首輪“雙一流”整體建設成效被評為第一檔,具體評價為:辦學實力明顯增強,建設目標達成度高,多項辦學指標接近或達到對標的世界一流大學水平,初步探索出一條西部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特色
新農科人才培養-高校該如何落實?
教育部日前印發《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將生物育種科學、生物質科學與工程等12個專業列為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提到,加快布局建設一批具有適應性、引領性的新農科專業,加快培養急需緊缺農林人才,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教育部表示,將建立健
書院制:變革高校人才培養固有模式
書院制實際上是一種跟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相關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素質教育引發的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舉措之一。 龐海芍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研究員 “輔導員入住宿舍后,我們聯系起來更加便捷,日常交流更密切了。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同學住在同一棟樓里,可以互相交流、拓寬視野。”在海南大學今
福建:高校不得以“人才頭銜”確定薪酬待遇
近日,福建省教育廳就高校人才流動下發通知明確,要科學合理統籌人才薪酬待遇,高校之間不得片面依賴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不得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頭銜”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 福建要求,各地各校要立足自身人才培養,完善機制,促進青年人才脫穎而出,人才引進要堅持正確導向,確保合理有序。高
報告稱“中國引力”日漸改變國際人才流動格局
10月21日,福布斯中國與外聯出國顧問集團共同打造的《2018全球人才流動和資產配置趨勢》報告在上海首發。 中新社上海10月21日電 (記者 鄭瑩瑩 李佳佳)“今天的中國已深深融入到全球經濟之中。”上海美國商會會長Kenneth Jarrett21日在上海表示,中國學生到美國求學的人數持續增
“逆向跳槽”,如何保證高校教師合理有序流動
不久前,北京大學某教授公開求職引發公眾關注。該教授在其公開信中表示,想看看有沒有別的學校愿意讓其去教書,并稱“不在乎學校的等級(地方師專也行),也不在乎工作的地點”。在公眾看來,這樣的決定幾乎是“自降身價”。然而,高層次高校教授流入相對較低層次高校的情況,并不是從未發生。2022年11月,浙江工商大
多所頭部高校傳出人才培養升級方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099.shtm 這個暑假,滬上各高校最熱鬧的是針對拔尖人才培養的暑期國際學術夏令營!與之相關,多所高校正制定全新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 從最初的人才培養試點班,到今年部分高校即將啟動全新的
中國科學報:西部高校拿什么留住人才
西部高校所處地區經濟欠發達、待遇上不去,是導致人才流失非常嚴重的因素之一。要想真正留住人才,需要的是高校自身苦練內功,在制度和環境層面給這些人才以穩定的保障。 “過去10年,蘭州大學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辦一所同樣水平的大學!”這是幾年前的一次全國兩會上,某西部高校人大代表
北京將推動高校開展技術轉移人才培養
1月14日,落實《關于打通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堵點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新聞通氣會在北京裕惠大廈舉行,北京市教委科學技術與研究生工作處副處長姜世軍在會上介紹,為進一步打通制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堵點,加快推進高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北京市教委統籌資源、凝聚力量、創新機
高校“應用”人才培養之惑:變味的課程
應用性本科建設的困難突出表現為課程更改后,整個教學管理方式沒有改變,教師的適應性不強,對實踐要求高、知識應用廣的課程準備不足。 安徽省某高校新聞系教師王燁最近遇見一件令她哭笑不得的事。原來,該校正在搞應用性本科轉型建設。可是對于該怎么做,大家一片茫然。 “學校安排全體教師開展了兩次大討論,
光明日報:地方高校勿成人才洼地
當前,地方高校與其在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功能相比,人才隊伍建設已成為制約其科學發展的“短板”與“瓶頸”。地方高校優秀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干不好的問題突出,有成為“人才洼地”的隱憂。 使用不當:過度以行政資源如給院長、處長的位子引才,使專業人才過多、過早轉向管理崗位 綜合考
高校人才引進競爭激烈,多位國家杰青跳槽
隨著新一輪建設的啟動和推進,各高校人才爭奪戰已經愈演愈烈。 近期,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現象是各高校、科研機構招聘海外優青的宣傳廣告鋪天蓋地,相比去年數量明顯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高校(包括科研機構)對高層次人才的極度渴望。 除了海外優青外,國家杰青、長江學者這一層級人才人數相對較少,引進難度
英科研機構呼吁確保“脫歐”后人才流動
英國7個頂尖科研機構19日發表聯合聲明,呼吁英國在“脫歐”公投后確保與其他歐盟國家間的科研人才流動。 這7個頂尖科研機構包括:英國皇家學會、英國皇家工程院、英國醫學科學院、英國社會科學院、愛丁堡皇家學會、愛爾蘭皇家科學院、威爾士學會。 這些機構在聲明中說,公投結果對英國保持科研傳統優勢帶來挑
從“雙一流”看人才動向-人才流動有點像“足球隊員轉會”
“我所在的研究團隊近幾年已經有兩位‘杰青’去了北京的高校。”電話中傳來老院士的無奈。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鄭蘭蓀說,他理解他們離開廈大的理由,“在北京子女進入好學校的機會更大”。 但理解并不意味著能坦然接受。 在高校“雙一流”建設中,人才
“挖”人才創一流的隱憂:高校人才“孔雀東南飛”現象透視
“雙一流”大幕開啟,人才招聘引進工作“席卷”全國,而這其中,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成為人才被挖的“重災區”。“挖人大戰”會給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帶來怎樣的沖擊?應當如何看待高校人才流動現象?又當如何構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 800萬元房補,100萬元年薪。這是華東政法大學在2017年高層
培育拔尖創新領軍型人才,高校要敢作善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10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