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調集了5600名環境執法人員,計劃用一年時間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28個城市進行25輪督查。這樣的執法力度目標十分清晰——保衛藍天。 最新的數據是,4月7日至5月19日,一個多月的時間內,督查組共檢查了1.2萬家企業,有8000多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其中沒有任何治污設施的“散亂污”企業3000家。 事實上,環保部每天都在更新問題清單,結論大同小異,問題企業占七成,其中1/3是“散亂污”。 這些數字也引發了諸多討論:為什么檢查的企業中近七成存在問題;“長了牙”的最嚴環保法已執行兩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進入收官之年,為什么還有大批沒有任何手續和沒有任何治理能力的“散亂污”企業潛伏在京津冀地區;為期一年的環保督查能不能換來藍天? 帶著這些疑問,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獨家專訪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深入了解這輪藍天與霾背后的博弈。 5.6萬家“散亂污”企業成主要污染源 環保部每天公布的問題清單中,一個新名詞......閱讀全文
環保部調集了5600名環境執法人員,計劃用一年的時間對京津冀及其周邊的28個城市進行25輪督查。這樣的執法力度在中國環境治理史上前所未有,目標卻十分清晰,保衛藍天。 最新的數據是,4月7日至5月19日,一個多月的時間內,督查組共檢查了1.2萬家企業,有8000多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其中沒有任何
環保部氣象檢測數據顯示,今年1月-10月,全國霧霾天數多達29.9天,同比去年增加了10.3天,達到52年來最高,京津冀成為霧霾重災區。特別是11月15日供暖期到來之后,霧霾天達到平時的兩倍以上。 一場“霧霾”引發的產業結構調整“攻堅戰”已經打響,而且,業內普遍認為,這場“攻堅戰”將是“持
一家鋼鐵企業有可能是當地的地標性建筑、利稅大戶,但也有可能污染著成片的村莊。近年來大批野蠻生長的鋼鐵企業,甚至造就了全國空氣污染最重的地區——京津冀城市群。 不管是月度報告、還是季度報告,在環保部公布的空氣質量最差的10個城市中,京津冀地區的城市所占席位很少低于7個。 部分研究者早已
近日,在京津冀“治霾”的巨大環保壓力下,河北省省長張慶偉立下“三年讓大氣質量有所好轉,五年有所改善”的軍令狀:鋼鐵、水泥、玻璃,新增一噸產能,黨政同責,就地免職,必須執行。 當然,有分析認為,這一軍令狀的實施要頂住大批人員再就業的壓力,意味著河北省已經下定要過幾年緊日子的決心。 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