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制新型溢油吸附材料
一種新材料可吸收相當于自身重量90倍的溢油,然后像海綿那樣擠出溢油重新利用,這增加了更容易清潔溢油點的希望。 該成果與大多數商業吸油產品——吸附劑形成了對比。那些產品通常是一次性的,就像紙巾一樣,擦一次廚房的污垢就被丟棄。丟棄的吸附劑和油通常被燒成灰燼。 但如果油可以被重新回收,而吸附劑也可被再利用呢?由美國伊利諾伊州阿爾貢國家實驗室的Seth Darling及同事研發的這種新材料似乎可以同時實現這兩點。 這種吸油海綿由聚氨酯或聚酰亞胺塑料制作的簡單泡沫構成,外面涂了一層“親油”硅烷分子,使其擁有捕捉石油的最佳位點。化學吸力小一點會讓這種海綿的吸附功能變得沒用,而化學吸力過大則意味著石油很難被釋放出來。 在實驗室測試中,研究人員發現當用適量硅烷時,其泡沫材料可反復吸收和釋放石油,且容納量并無明顯改變。但為了決定這種材料是否有助于解決海水中的大規模溢油,他們需要進行一次特別大規模的實驗。為此,該團隊用海綿材料制作了一系......閱讀全文
科學家研制新型溢油吸附材料
一種新材料可吸收相當于自身重量90倍的溢油,然后像海綿那樣擠出溢油重新利用,這增加了更容易清潔溢油點的希望。 該成果與大多數商業吸油產品——吸附劑形成了對比。那些產品通常是一次性的,就像紙巾一樣,擦一次廚房的污垢就被丟棄。丟棄的吸附劑和油通常被燒成灰燼。 但如果油可以被重新回收,而吸附劑也可
我國科學家研制出快速吸附水面浮油材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俞書宏課題組在高黏度浮油吸附材料設計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俞書宏課題組首次將焦耳熱效應引入到多孔疏水親油吸油材料中,設計并研制出可快速降低水面上原油黏度的石墨烯功能化海綿組裝體材料和連續收集環境中泄漏原油的收集裝置,大幅提高了吸油材
寧波材料所海上溢油處理及油水分離材料研究獲進展
日趨頻繁的海洋運輸、油氣開采活動,使得海洋石油泄漏等突發事件發生頻率越來越高。海洋運輸石油泄漏事件,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給海洋生 態帶來巨大的危害。目前主要通過物理方法(圍油欄、撇油器、吸油氈等)和化學方法(溢油分散劑、凝固劑、就地燃燒等)以及生物方法(微生物)等進行海上油 污清理。化
渤海溢油事故油田30日溢油量0.85升
國家海洋局31日公布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海洋環境監視監測情況顯示,10月30日C平臺附近有油花溢出,當日溢油量約0.85升。 根據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開展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海洋環境監視監測,30日C平臺附近有油花溢出,最少7個/分鐘,最多21個/分鐘,當日溢油量約0.85升。B、C
低溫泵的吸附材料相關
吸附材料對低溫泵的工作性能具有較大的影響。單從真空獲得方面來說,一臺無任何吸附劑的低溫泵或許也可以滿足要求。但是,一般情況下低溫泵是依靠液氦或制冷機而獲得低溫的,其最低溫度能達到4 K。而此時又需要低溫泵抽除氦氣,因為真空檢漏會經常用到氦氣。因此,低溫泵需要通過吸附材料來幫助其抽除氣體。另外,吸
科研人員制備海上溢油處理及油水分離材料
7月21日,記者從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在海上溢油處理及油水分離材料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該所曾志翔、王剛等通過分子刷技術,研制出一種高強度、可重復使用的吸油疏水三維多孔彈性高分子材料。相關成果發表于英國皇家化學會《高分子化學》期刊,并已申請國家發明ZL。 日趨頻繁的海洋運輸、油氣開采
科研人員制備海上溢油處理及油水分離材料
7月21日,記者從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在海上溢油處理及油水分離材料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該所曾志翔、王剛等通過分子刷技術,研制出一種高強度、可重復使用的吸油疏水三維多孔彈性高分子材料。相關成果發表于英國皇家化學會《高分子化學》期刊,并已申請國家發明ZL。 日趨頻繁的海洋運輸、油氣
能更有效吸附碳的新材料
目前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研制出了一種用于碳吸附的新材料,它可以用在煙囪或者其它需要清除二氧化碳的地方,而且相較于目前的碳吸附技術,它將大大減少能源消耗。 目前我們已經看到,一些新技術被發展用來捕獲煙囪或者其它地方排放的CO2,但是很多技術有一個缺陷 ——為了回收利用捕獲的CO2,需要消耗相當
儲氫吸附材料及其測試方法
目前,日益嚴重的能源危機加速了各種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而這其中新型儲能材料的開發更是吸引了眾多學者的興趣,而材料氣體吸附性質的測試是各種先進儲能材料開發的關鍵。現在已開發出眾多應用前景廣闊的氣體儲存材料,包括高比表面積材料及納米材料(石墨材料、碳納米管、分子篩等)。? ??氫能的獨特優勢使得儲氫材料的
專家:康菲溢油污染強度大于BP墨西哥灣溢油
9月14日,國家海洋局發布的監測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一周,蓬萊19-3油田C平臺附近,依然有間歇性油花溢出,平均每天溢油量約為3.6升;每天上午均能發現小范圍油帶,面積一般為0.06平方公里左右。 這些小范圍的油花從何而來?目前國家海洋局和康菲公司都沒有作出進一步解釋。
英欲研究超材料吸附光波隱形衣
哈里-波特的隱形衣 哈里-波特(丹尼爾-雷德克利弗)現出身形 超材料可以讓微波偏轉并僅僅在隱形物體周邊波動,從而產生隱形效果。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電影《哈里-波特》中主人公披上隱形衣瞬間遁形的情節,相信讓許多影迷印象非常深刻。近日,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科
新疆理化所在生物基凝油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石油及各種油類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隨著人們對各種油品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在石油開采、加工、運輸等過程中常常會發生溢油、漏油事故,這會嚴重影響水體安全和生態平衡。采用多孔材料對水面溢油進行吸附,可以簡單有效地實現水面清潔、溢油回收,這種方法對汽油等流動性好、粘度低的液體具有較好的吸
我國科學家研發新技術-或助處理溢油事故造成的油污
8月6日,刊登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的一篇論文指出,中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智能的新型油水分離模式,而設計靈感源于仙人掌的針刺。此項技術有望幫助處理溢油事故所造成的油污。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江雷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們之前研究發現,仙人掌刺在霧氣流中可以連續地集水,
中海油稱溢油源已查清封堵-溢油基金無進展消息
昨天,渤海最大的海上油田19-3油田的合作方中海油宣布,蓬萊19-3油田的B平臺和C平臺的溢油源已經查清和封堵,海底未再發現新的油污滲漏點等。 不過,這一說法是否得到海洋局認可尚未得知。昨天,記者多次聯系國家海洋局,但沒有得到答復。中海油首席財務官鐘華昨日表示,溢油工
渤海溢油事故油田1日溢油0.6升-BC平臺未見油帶
國家海洋局11月2日公布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海洋環境監視監測情況顯示,1日C平臺附近有油花溢出,當日溢油量約0.60升。 根據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開展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海洋環境監視監測,1日C平臺附近有油花溢出,最少5個/分鐘,最多20個/分鐘,當日溢油量約0.60升。B、C平
環境修復材料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教授楊卓鴻團隊聯合資源環境學院教授李永濤團隊在環境修復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近年來,盡管可再生能源產業取得了進展,但全球石油開采、銷售和消費仍在持續增長。然而,溢油和含油廢水排放的風險將
環境修復材料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015.shtm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教授楊卓鴻團隊聯合資源環境學院教授李永濤團隊在環境修復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
蓬萊溢油范圍擴大-海洋局再催康菲徹底封堵溢油源
8月24日上午,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司徒瑞(Georg Storaker)在北京的發布會上表示,該公司會對渤海溢油事件承擔相應的責任。 8月27日,渤海蓬萊19-3油田溢油范圍仍在擴大。截至目前,蓬萊19-3油田C平臺附近先后共發現滲漏點16個。國家海洋局26日晚間發布消息,再次催促康菲公司徹
新型污染吸附材料比活性炭更高效
?? 一個意大利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低成本材料,可比活性炭更有效地清除廢水和空氣中的污染物,而且制備過程也更環保。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在線開放期刊《化學前沿》上。意大利布雷西亞大學埃爾扎·波恩特姆皮團隊介紹,這種“綠色”吸附劑的合成原材料包括海藻酸鈉和硅粉,前者可以從海藻中大量提取,后者是
科研人員創制出高效嘔吐毒素吸附材料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飼料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和國內其他單位合作,通過調節配體結構,獲得高性能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實現對嘔吐毒素的高效吸附去除,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海上溢油清理效果明顯
11月27日,在黃島油港碼頭附近堤壩上,輕便儲油罐存儲了大量已清理的油污。當日,“11·22”東黃輸油管線泄漏爆炸事故原油泄漏入海清理工作進入尾聲。各相關部門調集力量,全力組織海上和陸域清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油污污染,目前海上浮油得到了有效控制,岸邊正在抓緊清污,但因潮汐、風向和海流作用,少
天津加快修復溢油受損環境
近日天津2013年“蓬萊溢油”生物資源養護實施方案通過天津市水產專家組論證。按照方案,天津將向受到2011年渤海“蓬萊溢油”影響的海域投放10億尾生物苗種,以加快修復受損的漁業生物資源。 據天津市水產局介紹,2011年發生的“蓬萊溢油”事件,對渤海漁業資源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亟須進行生物資源
新疆理化所開發出重金屬離子吸附材料
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橘子皮為原料,開發出兩種對于CuII離子具有良好吸附效果的吸附材料。 科研人員通過兩步法接枝改性,先對橘子皮進行預處理,在橘子皮骨架上接入環氧官能團,并實現有機小分子的固定化,使其不會在吸附過程中釋放到水體,進而影響水體的COD、BOD和TOC(總有機碳
大連化物所多孔吸附材料合作研究取得新進展
超疏水的微孔共軛高分子及其選擇性吸附、分離性能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11T4組鄧偉僑研究員與蘭州理工大學李安副教授合作,開發出具有超疏水的特性的共軛微孔高分子吸附材料,能用于水體中非極性有機溶劑和油的選擇性吸附與分離。該成果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
可吸附PM2.5的除甲醛新材料投產
一種可吸附PM2.5微塵并能同時去除甲醛的新材料日前在湖南投入生產。這一新材料由徐海博士歷經7年研發成功,有望能夠從源頭解決室內、車內污染問題。 湖南文象集團首席科學家徐海介紹說,許多家庭完成裝修后,室內會殘留甲醛、苯等有害氣體,而這些物質會吸附在PM2.5顆粒上,通過肺部的毛細血管進入人
中科院開發出重金屬離子吸附材料
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橘子皮為原料,開發出兩種對于Cu(II)離子具有良好吸附效果的吸附材料。 科研人員通過兩步法接枝改性,先對橘子皮進行預處理,在橘子皮骨架上接入環氧官能團,并實現有機小分子的固定化,使其不會在吸附過程中釋放到水體,進而影響水體的COD、BOD和TOC(總有
Adv-Materials:科學家利用光來控制細胞吸附
一般情況下很難見到單一細胞存在的情況,因為細胞都需要同其它細胞進行良好的接觸來彼此交流溝通,從而進行分化并且增殖,正因為如此細胞就會發育多種復雜的機制,而且很多目前研究者并不清楚。 為了進一步揭示細胞的粘附機制,來自奧托-迪爾斯研究所的兩名化學家就將將光敏開關插入到了細胞喜歡吸附的分子上,隨后
大連溢油污染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河口研究組,采用定期樣品采集和色譜質譜分析的手段,對2010年大連“7·16”溢油事故進行了持續跟蹤研究。相關成果發表于《海洋污染通報》上。 2010年,大連“7·16”溢油事故對大連新港鄰近海域和近岸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損害。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的持續跟
我國全新溢油應急預案編制啟動
“最近發生的溢油污染事故及其處置過程,揭示了我國在溢油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置方面的不足。”中國航海學會船舶防污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喬冰在9月6日舉行的石油天然氣質量健康安全環保國際大會上表示。 喬冰指出,中國水上溢油事故風險呈大規模頻發的趨勢,特大漏油事故的發生頻率有所上升。她認為要加快建
蓬萊溢油事故生態賠償16.83億
記者今日從國家海洋局獲悉,2011年6月發生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海洋生態損害索賠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菲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總計支付16.83億元人民幣。其中,康菲公司出資10.9億元人民幣,賠償本次溢油事故對海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