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word大亞灣!
大亞灣最近著實又火了一把!“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經過17年9度空缺后,今年終于花落“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獲獎消息傳出后,有不少媒體小伙伴來大亞灣一探究竟,為大家揭秘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背后的故事。 ■為什么選在大亞灣做實驗?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位于中廣核的大亞灣核電基地內,但實驗室是中科院的。當然,中廣核在這個項目中的貢獻也不少。 談及為什么選在大亞灣做實驗,中國科學院院士、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負責人王貽芳說:“關鍵在實驗的精度。實驗環境要求更深、更暗、更干凈,數據分析則要爭分奪秒。” 從大亞灣核電站的山底一路向下,穿過3000米的隧道,位于實驗廳里的中微子探測器正靜靜“坐”在深藍色的超純水中,睜大“眼睛”緊緊盯著來自核反應堆的中微子。 2012年3月8日,大亞灣實驗室拔得頭籌: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并精確測量到其振蕩概率,韓國科學家的結果比我們晚了25天。 中廣核研究院副總經理孫吉良說,大亞灣實驗室廠址......閱讀全文
大亞灣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遠廳三個探測器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3月8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 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評價說:“該發現不僅使我們更深入了解了中微子的基本特性,也使我們知道未來中微子物理發展有一個光明前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合作組再獲大獎
4月24日,歐洲物理學會高能與粒子物理分會宣布,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合作組和韓國中微子實驗(RENO)合作組,獲2023年度歐洲物理學會高能與粒子物理獎。頒獎儀式將于8月21日在德國漢堡舉行的歐洲物理學會高能物理會議上進行。 該獎項是歐洲物理學會高能與粒子物理的最高
大亞灣中微子二期實驗正在醞釀中
科研人員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工作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美國《科學》雜志日前公布了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的成果上榜。《科學》雜志是世界最權威的學術雜志之一。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以我國科學家為
外國媒體熱評大亞灣發現“中微子新振蕩”
??? 3月8日,我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鑒于這一結果將對中微子物理未來發展起決定性作用,連日來,大量國外科學媒體對該事件進行了報道及評論。 就在中方消息發布及論文公開當天,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版以《對中微子震蕩的創紀錄式精密測量》
走近中國大科學工程:大亞灣中微子裝置
中微子——基本粒子中最詭秘的一位,落入了中國人的陷阱,并招供出它的變身秘密。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群的360米外,百米高的花崗巖山體腹中,藏著中國迄今最成功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大亞灣中微子裝置。它在2012年3月8日宣布成功發現了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引起世界矚目;《科學》雜志網站說,大亞灣實驗裝置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成功:“摳”出來的世界奇跡
科研人員在簡陋的山洞實驗室里工作。新華社發 美國《科學》雜志評價道,“如果物理學家無法發現超越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那么中微子物理可能會代表粒子物理學的未來。大亞灣實驗的結果可能就是標志著這一領域起飛的時刻。”就這么一項世界頂級的科研成果,它的花費卻僅為國外同等實驗裝備水平的三分之
《人民日報》: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成果世界矚目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日前,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這一科學成果被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并評價為“如果物理學家無法發現超越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那么中微子物理可能會代表粒子物理學的未來。大亞灣實驗的結果可能就是標志著這一領域起飛的時刻。”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物理研究”項目啟動會召開
2月6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項目“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物理研究”項目啟動會在廣東大亞灣召開,科技部副部長陳小婭等出席項目啟動會。 科技部基礎司、條財司,深圳市創新委等相關部門領導,中國原子能院、高能所相關院士等出席項目啟動會。高能所所長、首席科學家王貽芳首先致歡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公布基于全部數據振蕩測量結果
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6月1日,在韓國首爾召開的第30屆國際中微子與天體物理大會上,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公布了最新成果。這是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首個采用全部數據的分析,對中微子混合角sin22θ13的測量精度達到了2.8%,是三個中微子混合角中最精確的測量結果,在可預期的未來難以被其他
《物理評論快報》在線發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論文
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該實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得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的振蕩幅度為9.2%,誤差為1.7%,無振蕩的可能性只有千萬分之一。 4月23日,關于該成果的論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電子反中微子消失》(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工程開機取數
兩個直徑5米、高5米、重110噸的中微子探測器被成功安裝在巨型水池中。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實驗前的系統調試。 8月15日,在廣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廳,兩臺重達110噸的巨型中微子探測器正式捕捉到來自核電站反應堆群中的中微子。 在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美國能源部等單位的支持
大亞灣實驗測得最精確的反應堆中微子能譜
記者從中科院高能所獲悉,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測得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科學家發現這一能譜與以前的理論預期存在兩處偏差。相關結果發表在2月12日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中微子是核反應堆發電時發射的副產物。上世紀50年代,科學家正是在反應堆旁首次探測到了中微子。 以前有關中微子的實驗通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站全面建成并運行
10月19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站的全部8個中微子探測器正式運行取數,標志著實驗站的全面建成。此后,實驗站將持續運行3-5年,把中微子混合角sin22θ13的測量精度提高4倍,并開展反應堆中微子能譜測量等相關研究。精確測量是科學發現和突破的基礎。θ13是自然界的基本參數。精確的
挑戰科學最前沿: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重大成果背后
在距離我國大亞灣核電站僅360米的地下,堅守著這樣一群科學家,他們工作在地下100米的寂靜巖洞里,卻是奮斗在粒子物理研究的最前沿。 他們的研究對象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他們所要做的是揭開中微子最后一個未被破解的振蕩模式,這是全世界高能物理學家都想解開的謎。 經過近10
大亞灣共同發言人:中微子能譜精度還將繼續提升
2月12日,美國《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了大亞灣實驗的又一新成果。大亞灣實驗的科學家通過直接測量分析,獲得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反應堆中微子能譜。 大亞灣實驗共同發言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曹俊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此次大亞灣實驗在大部分能量范圍內,中微子能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好
中美合作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動工-李政道祝賀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又一個重大項目——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10月13日在深圳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大亞灣核電基地動工。 ? ?該實驗是在中國進行的、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大型基礎科學研究國際合作項目,是中美兩國目前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之一,實驗的國際合作組有中國(包括香港和臺灣)、美國、
厲害了word大亞灣!
大亞灣最近著實又火了一把!“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經過17年9度空缺后,今年終于花落“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獲獎消息傳出后,有不少媒體小伙伴來大亞灣一探究竟,為大家揭秘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背后的故事。 ■為什么選在大亞灣做實驗?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位于中廣核的大亞灣核電基地內,但實驗室是中科院
中微子實驗:看神秘粒子如何“振蕩”世界
在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憑借其對我國粒子物理的巨大貢獻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此次實驗的成功填補了我國在中微子這個基礎物理研究領域的空白,提升了我國物理學家的國際影響力。首次嘗試中微子振蕩研究就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這在國際上都是十分罕見的。那么,什么是中微
江門中微子專項:撐起中微子研究的新輝煌
熟悉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的人都知道,自2011年起,中科院組織實施了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并把它分成了A、B兩類,A類側重于前瞻戰略科技,B類側重于基礎與交叉前沿方向布局。 不過,細心的人會發現,在A類先導專項的名單里,有一個特殊的條目——“江門中微子實驗”。與所有其他專項都不同,“江門中微子實
中微子新振蕩測量揭秘:每天數據量310GB
以中國為主導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近日對外宣布,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這標志著人類在破解宇宙中“反物質之謎”的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據記者了解,在此次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上海交通大學劉江來中微子團隊承擔著刻度系統的安裝、調試、
我國科研成果入選國際十大科學突破
原美國《科學》雜志網站20日公布了該刊評選的2012年十大科學領域獲得的十大突破,來自中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現的中微子“第三種振蕩”及精確測量的振蕩幾率值榜上有名。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3月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科學》雜志評價
中微子新振蕩:中國物理學界能否摘諾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組負責人發來的賀信。 這是在沒有灌裝閃爍液之前的圓柱形反中微子探測器內部照片。該探測器用于捕捉反中微子產生的微弱閃光。高靈敏的光電倍增管排列在探測器的壁上。 由于粒子物理學在破解宇宙之謎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所以該研究領域的每一項重大進展都
《科學》:發現新中微子振蕩標志中國科研崛起
《科學》雜志3月16日發表文章,報道了大亞灣實驗發現的第三種中微子振蕩,并稱此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科研正在崛起。 文章說,大亞灣研究人員放棄春節休息,連續作戰進行數據分析,最終確定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幾率。他們于3月8日向世界宣布了該項成果。 大亞灣研究團隊擊敗了日本、美國、法國和韓國
江門中微子實驗啟動建設
江門中微子實驗1月10日在廣東省江門市召開建設啟動會。這是繼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之后由中國主持的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 “這項實驗的首要科學目標是利用反應堆中微子振蕩確定中微子質量順序,它對人類了解物質微觀的基本結構和宏觀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
上交大劉江來團隊:為中微子實驗打造“刻度尺”
工作人員在刻度系統調試現場 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據記者了解,在此次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中,上海交通大學劉江來中微子團隊承擔著刻度系統的安裝、調試、取數和物理分析工作,也就是設計一把“刻度尺”,幫助測量出新的中微子振蕩幾率,從而為這一世界
大亞灣新發現:也許我們算錯了核反應
在大亞灣核電站附近幾百米的深山里,潛伏著世界上最好的中微子探測器。它本是用來確認中微子的第三種變身模式的,幾年前已經完成任務。如今順手取得另一項引人矚目的成果——解釋核反應堆為何產生那么少的中微子。 近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的論文《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流強和能譜的演化》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記者探營大亞灣:“鬼粒子”第三種振蕩現身記
直到1956年,這項試驗才由美國物理學家弗雷德里克·萊因斯完成。最終,在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說以后的26年,人們第一次捕捉到了中微子,也打破了泡利本人認為中微子永遠觀測不到的悲觀觀點。 如今,中微子的“出身”、“家庭成員”和“性格”已經基本清楚。 中微子是構成物
王貽芳:最大幸福是實現科研夢想
“科學研究已經成為我的生活方式,我感覺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做事情,能實現科研夢想。” 這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副主任王貽芳研究員接受媒體采訪時最常說的一句話。 作為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的得意弟子,王貽芳曾在歐洲工作11年、在美國工作5年。2001年12
記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王貽芳團隊
2017年1月9日,人民大會堂主席臺,聚光燈再次打到王貽芳身上,這位年輕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代表團隊又領到了一個大獎——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去年,王貽芳獲得了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此刻,他表示:“物理學的基礎研究并沒有直接的應用價值,卻引領我們進一步理解世界、認識宇宙。
王貽芳實驗團隊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科技日報北京11月9日電 美國舊金山時間11月8日下午7時,2016年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在美國加州硅谷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揭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研究員、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陸錦標教授及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獲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是中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