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修復出錯何以致癌?
最近,日本大阪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在DNA受到輻射損傷的時候DNA損傷應答(DDR)不起作用,那么,那些應該被去除的蛋白質反而會保留下來,遺傳信息的丟失可能被刺激,當被錯誤修復的時候,這會導致腫瘤的形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PLOS Genetics》雜志。 人們認為,細胞癌變的原因之一是,遺傳信息的來源被破壞。我們的身體有一個系統來修復DNA損傷(DNA修復機制),因此,為什么正常細胞會變成癌細胞?為什么輻射能夠致癌?一直都是不明確的。 輻射會損害基因組DNA——生命必不可少的藍本;因此,生物體有幾種機制用于維護自己基因組的穩定性。盡管它們有大的進化差異,但是人類和出芽酵母都含有執行相同功能的蛋白質。大阪大學蛋白質研究所的副教授Miki Shinohara和她的小組,研究了酵母Xrs2(人類Nbs1的一個同源基因)和酵母Tel1(人類ATM的同源基因)的DNA修復功能。 Nbs1基因的突變可引發一種人類遺傳性......閱讀全文
細胞癌變的概念特征
細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細胞分化,而變成了不受有機物控制的、連續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的過程。 基本特征:1.細胞分裂分化失去控制,具有無限增殖的能力 原因主要有,失去了生長的接觸抑制;同時自身又能分泌刺激自身增殖的生長因子促進自身分裂;喪失了程序化衰亡機制;失去了間隙連接,
中國學者首度揭示細胞癌變及抑制癌變機理
癌癥已成當下對人類生命健康最大的威脅之一。癌癥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復旦大學7日披露,該校生物醫學研究院(IBS)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導致細胞異常甚至癌變以及抑制癌變的機理。在表觀遺傳學領域,研究團隊的創新發現在某些方面更突破了達爾文學說的局限。 據悉,該研究可為癌癥的個性化治療提供新的藥物靶點和治
Science揭示細胞癌變的推手
一個已知發揮作用將正常細胞分子內容物輸入輸出各種胞內區室的蛋白質,可通過刺激一條關鍵的生長控制信號通路讓這些細胞發生癌變。 通過對PI3K/AKT信號通路(這一信號通路可促進細胞生存、生長與增殖,在癌細胞中高度活化)進行大規模搜索,Whitehead研究所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的研究人
PNAS:細胞癌變的完美再現
果蠅翅膀可能成為解開細胞癌變機制的關鍵鑰匙,巴塞羅那生物醫學研究所Marco Milán領導的研究小組在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完美再現了細胞轉變為癌細胞時的每個步驟。該文章發表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這一模型展示了基因組不穩定性和
“粘性”越小的細胞越容易癌變
他們發現,在腫瘤發展過程中,細胞的運動方式可以從協調的集體行為轉變為個體和混亂的行為。他們剛剛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志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這篇論文由荷蘭Radboud大學的腫瘤生物學家彼得?弗里德爾教授指導,與Josef A. K?s教授(萊比錫大學)、Andreas D
Science:為何有些細胞永遠不會癌變
許多細胞都包含有癌癥相關的基因,但是它們卻永遠不會變成腫瘤,這到底是為什么呢?近期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熒光報告基因解析了為何細胞會被激活進入類似干細胞的基因表達模式,這種新型可視化技術為了解癌癥的起源提供了新工具。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29日的Science雜志上。 簡介與評論
Science:為何有些細胞永遠不會癌變
許多細胞都包含有癌癥相關的基因,但是它們卻永遠不會變成腫瘤,這到底是為什么呢?近期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熒光報告基因解析了為何細胞會被激活進入類似干細胞的基因表達模式,這種新型可視化技術為了解癌癥的起源提供了新工具。 發表期刊: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29日的Science雜志上。
PNAS新技術揭示細胞癌變之路
鋅,作為一種必需的營養物質,存在于人體的所有組織中。絕大多數的鋅離子與蛋白質緊密結合,幫助它們完成生物反應。微量的鋅則只是松散結合或可以“移動”,人們認為它們對大腦、胰腺和前列腺癌等器官正常發揮功能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對于這一離子在某些生物系統中的確切作用還不是很清楚。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
eLife:細胞重編程和細胞癌變的關鍵開關
從血紅細胞到神經細胞,動物體內含有許多類型的特化細胞,這些細胞都起源于干細胞,干細胞具有分化和制造更多干細胞或特化細胞的潛能。 為了分裂,細胞需打開DNA雙螺旋使之能被復制。在細胞周期G1期解旋酶被加載到DNA上,解旋酶加載必須達到足夠數量才能保障DNA被完整復制。 因此作者格外關
調控肝臟癌變的細胞因子找到
記者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大旺教授團隊發現和鑒定了血液中存在的一種細胞因子,能夠通過特定機制調控膽汁酸代謝,進而控制肝臟再生、尺寸大小及癌變,為調控肝臟再生臨床應用及預防肝癌產生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該最新研究成果日前在國際期刊《發育細胞》上發表。 近年來,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