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散煤清潔高效利用是治污關鍵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日前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商品煤質量管理有關意見的通知》。對比之前發布的《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該通知中最大的亮點莫過于對散煤使用的管理,提出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要加強散煤使用管理,制定相關措施和標準,鼓勵使用優質散煤。此舉旨在推動商品煤質量不斷提升,促進煤炭清潔利用和大氣環境的改善。 從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提供的報告可以看到,2014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約35億噸,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66%。當前,燃煤和不清潔用煤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則是治霾的關鍵。盡管近年來有部分省份為應對大氣污染問題,強制出臺了限制工業用煤、推動天然氣使用的政策,但受天然氣供應不足及成本制約,工業領域限制用煤、推動天然氣使用的政策落實進展緩慢。 鑒于我國“富煤、少氣”的資源稟賦特點,煤炭的能源消費主體地位短期內無法被取代。因此,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尤其是工業領域散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應......閱讀全文
煤專項:開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途徑
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石油、天然氣資源匱乏,煤炭儲量相對豐富,在能源結構中占比近70%,居主導地位。目前,我國已探明煤炭儲量10200億噸,55%以上是煤化程度低的低階煤,蘊藏其中的揮發分相當于1000億噸的油氣資源。但由于低階煤水含量高,直接燃燒或氣化效率低,且現有技術無法充分利用其資源價值,
煤專項:開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途徑
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石油、天然氣資源匱乏,煤炭儲量相對豐富,在能源結構中占比近70%,居主導地位。目前,我國已探明煤炭儲量10200億噸,55%以上是煤化程度低的低階煤,蘊藏其中的揮發分相當于1000億噸的油氣資源。但由于低階煤水含量高,直接燃燒或氣化效率低,且現有技術無法充分利用其資源價值,
美能源部長:“清潔煤”將有助中美煤炭行業發展
英媒稱,美國能源部長歐內斯特 莫尼茲表示,發展“清潔煤”技術將幫助美國和中國的煤炭行業,并防止更多失業。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4月20日報道,在中國經濟放緩而美國投資者偏好較新、污染較小的能源科技的背景下,煤價大幅下挫嚴重沖擊了兩國的煤炭行業。 報道稱,上周美國煤炭集團博地能源在約60億美
推廣清潔煤炭技術勢在必行
據報道,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和國家能源局日前聯合發布關于加大清潔煤供應確保群眾溫暖過冬的通知。通知稱,要因地制宜推進清潔供暖,鼓勵推廣使用清潔煤代替劣質煤;要加快煤炭優質產能釋放,進一步加快對符合條件的優質產能煤礦核增生產能力;要加大清潔煤供應力度。 清潔煤以及能源技術,無疑是現時中國需要的、惠民
關于動力商品煤的發熱量
煤炭發熱量涵義: 1.煤的dantong發熱量 煤的dantong發熱量也稱為煤的qingdan發熱量。它的涵義是單位質量的煤樣在熱量計的彈筒(qingdan)中在過量的高壓氧氣(約2.8-3.0MPa)中燃燒后產生的熱量(燃燒產物的zui終溫度規定為25OC,水成液體狀態)。由于煤樣是在高壓氧
讓煤炭利用清潔高效起來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近期在“輝煌十二五”系列報告會上做報告時指出,“十二五”以來,我國已完成煤電行業超低排放改造8400萬千瓦,約占全國煤電裝機1/10,正在進行改造的超過8100萬千瓦。隨著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的深入推進,我國煤電行業將取得革命性進步,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潔高效煤電體系。 我國
農村散煤如何更清潔?
目前,在我國每年40億噸的煤炭消費量里,有7億噸~8億噸散燒煤用在分散的鍋爐及民用。為提高我國農村用能清潔化利用水平,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能源環保研究所所長趙立欣近日建議:“調整農村能源消費結構,削減農村炊事及采暖用煤;加強分散燃煤管理,推進煤炭高效潔凈利
"清潔煤炭"接近零排放
國際能源署及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目前全球70億人口中,有半數仍無法獲取足夠的能源,其中包括12億兒童。為了解決遍布全球的“能源貧困”問題,必須從新的視角審視煤炭的推廣和利用。 煤炭雖然是一種傳統能源,但因其密度、可獲得性及成本效益等方面的優勢,在未來能源利用構成中的地位一時仍無可替代
清潔煤炭能源相關政策將出臺
據悉,能源局正在進一步研究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將盡快制定出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關于穩步推進天然氣產業化示范指導意見》、《關于穩步推進煤制油示范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 有關能源專家認為,由于我國中長期以煤為主的能源格局很難發生根本改變,因此為了實現低碳經濟,除要在新能源應用與節能
清潔煤炭能源相關政策將出臺
據悉,能源局正在進一步研究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將盡快制定出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關于穩步推進天然氣產業化示范指導意見》、《關于穩步推進煤制油示范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 有關能源專家認為,由于我國中長期以煤為主的能源格局很難發生根本改變,因此為了實現低碳經濟,除要在新能源應用與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