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藥新用——抗真菌藥物伊曲康唑抑制腸道病毒復制
近日,來自荷蘭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他們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通過研究發現抗真菌抗腫瘤藥物伊曲康唑(ITZ)可作為廣譜性腸道病毒抑制劑發揮作用。這項研究對開發伊曲康唑在治療腸道病毒性疾病方面的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指出,ITZ能夠通過靶向氧化固醇結合蛋白(OSBP)和OSBP相關蛋白4(ORP4)抑制病毒RNA復制,并且發現OSBP/ORP4特異性拮抗劑OSW-1也能夠抑制腸道病毒的復制。通過實驗證明,敲低OSBP表達能夠抑制腸道病毒復制,過表達OSBP或這ORP4能夠抵消ITZ和OSW-1對病毒復制的抑制作用。ITZ能夠結合OSBP并抑制其發揮膽固醇和4-磷酸磷脂酰肌醇轉運功能,可能擾亂了病毒誘導的膜改變,這對病毒復制過程中細胞器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ITZ也能夠抑制肝炎C病毒復制。 綜上所述,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伊曲康唑除具有抗真菌抗腫瘤特性,還可作為廣譜性腸道病毒......閱讀全文
腸道病毒抑制劑的研發取得新進展
腸道病毒68 型(EV-D68)、腸道病毒71 型(EV-A71)和柯薩奇病毒B3型(CVB3)是腸道病毒,屬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重要的人類病原體。腸道病毒68型主要感染兒童,可導致呼吸系統疾病和神經系統并發癥,如急性弛緩性脊髓炎 (AFM)。腸道病毒71 型是兒童手足口病 (HFMD) 的主要病
唾液蛋白抑制腸道混亂
唾液中的一種蛋白能預防“壞”細菌黏附腸細胞。圖片來源:Getty Images每天,你會產生1~2升唾液。它能助推消化并且幫助你咽下食物。同時,唾液有助于預防口腔細菌感染。“不過,這仍像是太多精力被投入進來的感覺,如果唾液只是承擔這種小任務。”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生物物理學家Esther Bul
老藥新用——抗真菌藥物伊曲康唑抑制腸道病毒復制
近日,來自荷蘭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他們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通過研究發現抗真菌抗腫瘤藥物伊曲康唑(ITZ)可作為廣譜性腸道病毒抑制劑發揮作用。這項研究對開發伊曲康唑在治療腸道病毒性疾病方面的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指出,ITZ能夠通過靶向氧化固醇結合蛋白(O
從腸道菌群到腸道病毒群
腸道菌群早以已經成為熱點科技新聞概念,其核心要點是腸道內細菌是維持健康的重要因素。其實腸道菌群自己身體內也有另外一種生命,就是細菌病毒,又稱為噬菌體。最近有研究發現,腸道內細菌感染的噬菌體對人體健康也具有重要價值,這些病毒無法裸露生活,都必須隱藏在細菌體內寄生。這里形成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人的腸
TRIM7:全新抑制人腸道病毒的E3泛素連接酶
泛素-蛋白酶體途徑介導的蛋白質降解是維持細胞內蛋白穩態的重要調控系統之一,其在多種細胞內生命活動進程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例如細胞增殖、細胞分化、DNA修復、腫瘤發生、感染與免疫等 。 E3泛素連接酶是泛素-蛋白酶體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E3識別特異性底物,通過對底物進行不同類型的泛素化修飾而決
Cell:腸道菌群或有助于抑制甚至治療人類輪狀病毒感染
近日,來自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消化道中特殊微生物菌群的存在或能幫助抑制并治療輪狀病毒的感染,輪狀病毒是一種引發兒童嚴重致死性腹瀉的主要病原體,相關研究發表在了國際雜志Cell上。文章中研究人員解釋了輪狀病毒引發某些人群嚴重致死性疾病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開發輪狀病毒
PNAS:病毒小RNA抑制登革病毒復制
每年有超過100個國家報道了近100百萬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感染性疾病,包括50萬例登革出血熱。伊蚊屬的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DENV的主要傳播者。MicroRNA(miRNA)是一類具有調控功能
腸道病毒感染的概述
腸道病毒屬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臨床表現輕者只有倦怠﹑乏力﹑低熱等﹐重者可全身感染﹐腦﹑脊髓﹑心﹑肝等重要器官受損﹐預后較差﹐并可遺留后遺癥或造成死亡。本類疾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熱帶和亞熱帶全年都有﹐在溫帶夏季多見﹐在溫暖﹑潮濕﹑衛生條件差﹑人群擁擠的地區發病率高。成人和兒童均可發病﹐兒童較多見。有
腸道病毒感染的診斷
依賴于檢測病原和抗體。這些病毒可以存在于糞﹑血液﹑腦脊液﹑脊髓﹑眼結膜分泌物以及咽部﹑腦﹑心﹑肝和皮膚或黏膜的病變部位。可用組織培養法或動物接種法分離病毒﹐然后用相應的抗血清鑒定。檢測抗原的快速和靈敏的方法有免疫熒光法﹑ 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法和核酸雜交法等。檢測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的抗體滴度﹐若有4
關于腸道病毒的病理介紹
病原體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和在人類腸道致細胞病變的孤兒病毒(ECHO病毒)。1970年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將這些病毒歸屬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腸道病毒屬。在上述已命名的3種腸道病毒的67個型別以后發現的腸道病毒﹐都按腸道病毒序數編號命名﹐即68﹑69﹑70﹑71﹑72型腸道病毒等
怎樣預防腸道病毒71型?
1、就地隔離避免接觸。早期發現傳染源,凡發現手足口征候的孩子,不要再送托兒所、幼兒園;隔離治療,分開食宿,用具、玩具應分開;以免感染其他兒童。 2、把住病從口入關,防密切接觸。EV71感染主要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食物和物品密切接觸傳播,兒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避免糞便、口鼻分泌物污染水與
腸道病毒的臨床意義
病毒的靶器官以神經系統、肌肉和其他系統為主。其中脊髓灰質炎病毒可損害脊髓前角運動神經細胞,導致脊髓灰質炎即小兒麻痹癥。手足口病:柯薩奇A16病毒,新型腸道病毒71。皰疹性咽峽炎:柯薩奇A病毒。心肌炎及心包炎:柯薩奇B病毒。無菌性腦炎:柯薩奇B病毒、ECHO病毒。新生兒全身感染性疾病:柯薩奇B病毒、E
腸道病毒感染的簡介
腸道病毒屬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臨床表現輕者只有倦怠、乏力、低熱等﹐重者可全身感染﹐腦、脊髓、心、肝等重要器官受損,預后較差,并可遺留后遺癥或造成死亡。本類疾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熱帶和亞熱帶全年都有﹐在溫帶夏季多見﹐在溫暖﹑潮濕﹑衛生條件差﹑人群擁擠的地區發病率高。成人和兒童均可發病﹐兒童較多見。有
抑制Zika病毒,拒絕小頭癥
通過蚊子傳播的寨卡病毒如果要引起出生缺陷,它必須首先穿過胎盤的保護才能使胎兒感染其病毒。 目前,由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Robert Linhardt博士領導的研究人員說,他們已經確認了Zika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并且找到了阻止這一過程的可能途徑。 在整個南美洲,Zika病毒迄今為止已經引
以色列研究探索用噬菌體抑制腸道有害細菌
以色列研究人員在美國新一期《細胞》雜志上發表論文說,動物實驗顯示噬菌體可有效減少肺炎克雷伯菌的影響,今后有望進一步探索利用噬菌體精準抑制腸道有害細菌。噬菌體是一類可感染細菌的病毒。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先選出會導致腸道炎癥的肺炎克雷伯菌,然后針對這種細菌選擇了5種噬菌體組成混合物。動物
簡述腸道病毒71型的分類
腸病毒在病毒學上的分類是屬于微小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的腸病毒群(enterovirus)。EV 71為目前腸病毒群中最晚發現的病毒,其感染性強且致病率高,尤其是神經系統方面的并發癥。其它同屬于腸病毒群之病毒尚包括小兒麻痹病毒(Polioviruses;具3種型別)、柯薩奇病毒
腸道病毒感染的診斷檢查
一、流行病學 接觸史及發病季節對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 二、臨床表現 出現上述臨床癥候群而無其它原因可以解釋應考慮腸道病毒感染的可能; 三、實驗室檢查 1.病毒分離 從病人體液(胸水、心包液、腦脊液、血液、皰疹液等)或活檢及尸檢組織分離出病毒有診斷價值,但單從咽拭或糞便中分離到病毒不能確診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簡介
腸道病毒71型,簡稱EV71,是引起嬰幼兒手足口病(HFMD)主要病原體之一。EV71在1969年首次從加利福尼亞患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嬰兒糞便標本中分離出來,在1974年被鑒定命名。此后許多國家相繼報道了EV71的流行情況。中國大陸首次發現EV71型感染是在1987年冬季,之后的多次爆發流行經
如何診斷腸道病毒感染?
一、流行病學 接觸史及發病季節對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 二、臨床表現 出現上述臨床癥候群而無其它原因可以解釋應考慮腸道病毒感染的可能; 三、實驗室檢查 1.病毒分離。從病人體液(胸水、心包液、腦脊液、血液、皰疹液等)或活檢及尸檢組織分離出病毒有診斷價值,但單從咽拭或糞便中分離到病毒不能確診。
關于腸道病毒的診斷治療介紹
1、診斷: 依賴于檢測病原和抗體。這些病毒可以存在于糞﹑血液﹑腦脊液﹑脊髓﹑眼結膜分泌物以及咽部﹑腦﹑心﹑肝和皮膚或黏膜的病變部位。可用組織培養法或動物接種法分離病毒﹐然后用相應的抗血清鑒定。檢測核酸的快速和靈敏的方法有PCR法和SAT法。檢測抗原的快速和靈敏的方法有免疫熒光法﹑酶聯免疫吸附檢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病因
腸道病毒71型為耐熱、耐酸的微小RNA病毒,對乳鼠有致病力,引起類似柯薩奇A組病毒所引起的肌炎。在恒河猴中經口或注射感染能產生類似脊髓灰質炎的疾病。在猴子中的神經毒力似與該病毒在高溫中的復制能力有關,但寡核苷酸電泳和凝膠電泳分離病毒蛋白后卻未能區分無神經毒力株。病毒從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糞便排出體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治療
抗病毒與對癥治療。目前腸病毒感染除了小兒麻痹病毒有疫苗外,其余腸病毒感染并無特殊治療藥物,故臨床上對無并發癥患者之治療只能采取支持性療法,而有并發其他癥狀時,因考慮到重癥病例的急性惡化主要與心臟衰竭有關,故建議避免給予大量靜脈輸液,應優先選擇加強心臟輸出功率與降腦壓的藥物。
關于腸道病毒的傳播途徑介紹
人是腸道病毒的唯一自然寄主﹐病毒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通過手指﹑餐具和食物)傳播擴散。感染者的咽部和腸中有病毒存在﹐從糞中排病毒的時間較長﹐可持續幾周。糞-口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偶然也可以通過飛沫傳播。病毒在污水中存活的時間甚長。 發病及臨床表現人食入病毒后﹐經過7~14日﹐存在于咽部和腸道
關于腸道病毒的歷史發現介紹
于1997年造成偶蹄動物感染之口蹄疫病毒也與腸道病毒一樣同屬于微小病毒科(picornaviridae),因此,當1998年臺灣地區腸道病毒大流行時,便有輿論認為引起人類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主要是由于對感染口蹄疫的病死豬做掩埋處理不當因
腸道共生病毒維持腸道粘膜免疫穩態的作用和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醫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朱書課題組合作在《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發表了題為Commensal viruses maintain intestinal intraepithe
《自然醫學》:HIV病毒抑制速度翻倍!
《自然-醫學》雜志近日上線了一篇艾滋病研究的新論文。由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Jim Riley教授和哈佛大學拉根研究所(Ragon Institute)的Todd Allen教授合作領銜的研究團隊,介紹了一種新型雙特異性CAR-T細
科學家解析CVA10結構并篩選得到人腸道病毒廣譜抑制劑
1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Discover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叢堯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黃忠研究組的合作研究論文“Coxsackievirus A10 atomic structure facilitating the discovery of
許多常用藥物或抑制人體腸道細菌生長
根據3月20日在線發表于《自然》的一項大規模篩查研究,約1/4的常用非抗菌藥物可能影響人體腸道細菌的生長。 藥物可能既產生有益效果,也產生有害效果。近年來的研究認為特定藥物,包括抗糖尿病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又稱非類固醇抗炎藥)和非典型精神安定劑,會改變腸道菌群的構成——雖然它們原本旨在作用于
Microbiome:控制特殊腸道細菌水平或幫助抑制嚴重腹瀉
每個人都發生過腹瀉,腹瀉可因輕度到重度的程度對患者帶來不同的影響;近日,來自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雜志Microbiome上刊登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者發現,控制機體特殊腸道細菌的水平或可幫助抑制嚴重腹瀉的發生。 僅在美國,大部分的腹瀉都是由31種不同的食源性致病菌引起,這些食源性
HIV研究新進展:改造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傳播
澳大利亞一位科學家在16號表示他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在實驗室將人類細胞內的艾滋病毒進行改造,使其對自身發起攻擊。這是在尋求治愈艾滋病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進展。 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醫學研究所的David Harrich表示,他把一個幫助HIV傳播蛋白質進行了修飾,將之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