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神經內鏡手術可分為:單純神經內鏡手術、神經內鏡控制手術、神經內鏡輔助手術,以及近幾年新提出的內鏡觀察手術。CPA是后顱窩病變集中高發區,病變位置深,重要神經血管豐富,手術并發癥多。近年來,國內外顱底外科醫生將神經內鏡輔助顯微外科手術運用到CPA手術中,減少了手術并發癥。 1.橋小腦角應用解剖 CPA位于由腦橋、延髓及小腦巖面形成的小腦橋腦裂上下支之間。其空間狹小,重要的神經血管豐富,且靠近腦干,同時由巖骨遮擋,故顯微手術難度大。為探求其內神經、血管關系,Rhoton將其分為上神經血管復合體、中神經血管復合體及下神經血管復合體。除腦干、小腦、橋臂及腦干與小腦之間間隙外,上神經血管復合體還包括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及小腦上動脈;中神經血管復合體還包括外展神經、面聽神經及小腦前下動脈;下神經血管復合體還包括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及小腦后下動脈等。該分類方案,未將靜脈列入其中,一是靜脈變異較大,較難以明確劃分,二也是當前神......閱讀全文
高血壓腦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高血壓引起的腦出血簡稱高血壓腦出血,發病年齡主要發生在50至60歲之間的高血壓患者中,占非創傷性腦出血病因的50%左右。其死亡率是非創傷性腦出血的第一位。高血壓性腦出血是由高血壓引起的顱內動脈、靜
垂體腺瘤是顱內常見的良性腫瘤,根據腫瘤有無功能,可分為功能型和無功能型垂體腺瘤;根據腫瘤生長方式,可分為侵襲性垂體腺瘤和非侵襲性垂體腺瘤,部分侵襲性垂體腺瘤可向鞍旁侵襲海綿竇;對于這部分累及海綿竇的垂體腺瘤,可表現為內分泌異常的癥狀或腫瘤占位效應所引起的癥狀,其對海綿竇的侵襲累及重要血管及神經是
臨床好發疾病之一為腦血管疾病,最為常見疾病類型為顱內動脈瘤,該病臨床發病率僅次于高血壓腦出血、腦梗死,常見臨床癥狀表現為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臨床相關統計學結果顯示,該病每年發病率達到6~10/10萬人,傳統治療措施為開顱動脈瘤夾閉術,但缺點為損傷大、術后并發癥多等,而血管內介入治療則
記者6月20日從山西省科技廳獲悉,由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郝解賀教授主持的“擴大經蝶入路切除侵襲海綿竇垂體腺瘤的臨床研究”項目,日前在太原通過專家鑒定。專家組認為,該項神經外科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據悉,該項目以23例向海綿竇侵襲的垂體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擴大經蝶入路,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