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我國微創神經外科學創建者之一趙繼宗
目前,在我國腦出血微創外科治療領域,手術死亡率已從30%降至19.3%,人均醫療費下降7981元,達35.4%。中國神經外科能夠達到新的水平,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系主任趙繼宗教授的努力密不可分。得到國際同行贊賞 有資料顯示,中國出血性腦卒中占全部中風病人的21%~48%,死亡率和致殘率居各類卒中首位,發病后1個月內,病死率高達30%~50%,每年因高血壓腦出血死亡的病人約120萬,存活者中超過30%遺留嚴重的偏癱、失語等后遺癥。 為提高治療效率,“十五”期間,科技部在國家攻關計劃中設立了“腦卒中規范化外科治療推廣研究”。由趙繼宗牽頭,組織了全國135家醫院神經外科多中心單盲臨床病例對照試驗,完成了腦卒中規范化外科治療的推廣研究,病人覆蓋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 “這一項目是解放后我國首次大規模推廣出血性腦卒中,即高血壓腦出血規范化外科臨床治療多中心大樣本單盲臨床病例對照臨床研究”。趙繼宗說。 ......閱讀全文
趙繼宗院士:神經外科學期待再飛躍
趙繼宗 “21世紀,轉化醫學理念將繼續促進對腦結構和功能以及對腦疾病預防和治療的研究。”中科院院士趙繼宗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百年來,神經外科學經歷了兩次飛躍,當前亟待突破挑戰,再次實現縱深式跨越。 在過去100年中,神經外科學的發展同樣是一部轉化醫學的歷史。趙繼宗表示,19世紀中末期運動、
趙繼宗院士:網絡神經外科將成腦科學轉化研究紐帶
“進入21世紀,隨著腦科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醫學影像、微創手術技術等生物醫學及科技的加速創新,神經系統疾病防治手段不斷提升,神經外科學需要從單學科邁向多學科、跨領域的交叉融合和協同發展,網絡神經外科不僅為難治性神經系統疾患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診療方法,同時也為神經外科學開辟一條腦科學研究臨
記我國微創神經外科學創建者之一趙繼宗
目前,在我國腦出血微創外科治療領域,手術死亡率已從30%降至19.3%,人均醫療費下降7981元,達35.4%。中國神經外科能夠達到新的水平,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系主任趙繼宗教授的努力密不可分。得到國際同行贊賞 有資料顯示,中國出血性腦卒中占全部中風病人的21%~4
趙繼宗率隊第六次進藏-助力高原神經學科發展
調研、義診、手術……6月12日至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下稱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專家趙繼宗,率團隊前往雪域“圣城”拉薩,助力西藏自治區神經學科發展。這也是年逾八旬的趙繼宗第六次進藏工作。據了解,20年來,北京天壇醫院共有近50名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專家先后到西藏自治區第
腦脊液神經外科學的概述
“腦脊液神經外科學”,是以眾多學科知識和技術作為基礎的一門十分復雜的理論體系。在解決腦積水分流感染和分流管梗阻問題時需要的知識,涉及到了多個生物學科的理論。以往在解決腦積水和其它神經外科腦脊液疾病時,主要著重于物理學的知識,尤其多偏重于腦脊液液體動力學的研究,而“腦脊液神經外科學”則是一門涵蓋了
趙繼宗院士:脊髓損傷患者高質量生存須多舉并行
“脊髓損傷雖不像其他急性疾病,發病后有較高的致死率,但其致殘率較高,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截癱或四肢癱瘓,比如肢體運動障礙、大小便失禁及其他并發癥,持續終生,嚴重影響生活。”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繼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臨床對慢性脊髓患者治療的藥物種類較少,現有的治療手段更多試圖幫助患者功能
腦脊液神經外科學的臨床應用
神經外科日常工作常常可以遇見如下疾病問題:1、先天性種腦積水,2、各種繼發性腦積水: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外傷、腦膜炎、腦腫瘤、脊椎裂脊膜(脊髓)膨出等疾病性腦積水3、腦積水分流術操作性損傷,4、各種手術方法都幾乎無效的“難治性腦積水”,4、腦脊液外引流術和分流術后的感染并發癥,5
網絡神經外科將成為腦科學轉化研究的紐帶
百年神經外科發展史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即經典神經外科時期、顯微神經外科時期和微創神經外科時期。2012年,中國科學院啟動了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腦功能聯結圖譜計劃”,目標是對特定腦功能的神經聯結通路和網絡結構的解析及模擬。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趙
我國首部《中國未破裂顱內動脈瘤臨床管理指南》正式發布
近日,在中國卒中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上,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中國卒中學會腦血管外科分會、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學中心和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中國未破裂顱內動脈瘤臨床管理指南2024》(以下簡稱指南)。指南是我國首部以未破裂顱內動脈瘤患者為中心的全流程臨床管理的標準和規范,同期在中華
北京天壇醫院新院門診量達老院區水平
圖片來源于網絡 10月10日,北京天壇醫院新院區首批3名手術患者全部順利出院。記者了解到,新院區試開診6天,日門診量已與老院區同期基本持平。 “10月10日就像是兩個10分,一個10分我想送給天壇醫院所有醫護人員,感謝他們這段時間對我的照顧;第二個10分我要送給我自己,希望我能康復得越來越好。”
仁濟醫院發布神經外科學原創科普漫畫書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顱腦創傷中心主任馮軍峰聯合科普漫畫工作室編著的《大腦環游記》正式出版發行。圖片來源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該書以原創漫畫為載體,通過醫生與孩子生動有趣的對話,通俗幽默地講述了神經外科的開顱手術、腦積水分流、顱骨修補等治療,以及大腦的結構、大腦的發育、神經
仁濟醫院發布神經外科學原創科普漫畫書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顱腦創傷中心主任馮軍峰聯合科普漫畫工作室編著的《大腦環游記》正式出版發行。該書以原創漫畫為載體,通過醫生與孩子生動有趣的對話,通俗幽默地講述了神經外科的開顱手術、腦積水分流、顱骨修補等治療,以及大腦的結構、大腦的發育、神經系統的運行、大腦的保護等知識。此外,對于神
20日9點直播-|-2023松山湖科學會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809.shtm 直播時間:2023年4月20日(周四) 09:00-12:00 直播平臺: 科學網APP (中國科學報微博直播間鏈接) 中國科學報微博 科學
首屆雁棲湖醫學高峰論壇聚焦精準醫學
精準醫學是一種基于病人“定制”的醫療模式,針對每一個病人個體特征而定制和實施醫療決策。記者在6月16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市懷柔區政府主辦的首屆雁棲湖醫學高峰論壇上了解到,生物醫學的發展進步、大數據分析的進步,使得精準醫學變成了可能。 據悉,近年來,我國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都處
俄富豪打造“阿凡達計劃”--神經外科學者認為“不靠譜”
“2045計劃”發起人、俄羅斯億萬富翁和媒體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 “2045計劃”分四個時期和步驟,到2045年將會出現一種人工智能控制的虛擬人,它雖然只是沒有肉體的全息影像,但是具有人類的思維意識和情感,而且比真實人體更加完美。 新聞緣起 2045年人類將可以實現永生? 6月
山西神經外科研究領域獲得新成果
記者6月20日從山西省科技廳獲悉,由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郝解賀教授主持的“擴大經蝶入路切除侵襲海綿竇垂體腺瘤的臨床研究”項目,日前在太原通過專家鑒定。專家組認為,該項神經外科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據悉,該項目以23例向海綿竇侵襲的垂體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擴大經蝶入路,輔
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神經外科治療
??? 脊柱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見的脊柱病變,主要表現為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韌帶增厚以及椎管狹窄等壓迫脊髓、神經根,并由此出現相應的神經癥狀。由于專科知識及培訓背景的不同,骨科醫生關注更多的是骨及連接組織,而神經外科醫生關注更多的是脊髓及神經,進而決定了在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手術治療中,神經外科醫生更
93歲神經外科專家朱建堃逝世
朱建堃教授 廣醫二院微信公眾號 圖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簡稱“廣醫二院”)消息,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廣醫二院神經外科奠基人朱建堃教授于2024年4月18日12時36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公開資料顯示,朱建堃1930年12月出生于廣東豐順,畢業于安徽醫學院(現安徽醫科大學)醫療系
微透析技術在神經外科的應用進展
微透析(microdialysis,MD)技術最初是由Delgado和Ungerstedt所設想,他們打破傳統的生物傳感器思維,使生化分析由體內轉移到體外進行。1966年,Bito將含有6%葡聚糖的透析膜袋插入犬的大腦半球,low后取出分析袋中氨基酸的含量。20世紀70年代,此技術成形為現代MD,灌
原發性喉上神經痛的顯微神經外科治療分析
?原發性喉上神經痛是臨床上罕見的神經痛,文獻報道很少,對其診斷要點、發病機制、外科治療方面的研究也很少。自1999年6月至2015年6月安徽省立醫院神經外科共對3例原發性喉上神經痛患者進行了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結合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對以上問題進行探討。?1.資料與方法?1)一般資
第四屆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學術大會在成都召開
6月19日,第四屆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學術大會在成都拉開帷幕,來自全世界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余名華人神經外科界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對護理、神經腫瘤、顱底脊柱脊髓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協會主席王忠誠表示,近年來,我國在神經外科領域已取得巨大進步,并在世
科學家發明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可減少患者創傷
歐盟委員會11月28日宣布,德國、意大利、英國和以色列科學家合作發明了一款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可大大減少手術過程中患者的創傷,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在神經外科的顯微手術中,醫生最多只能完成4種精細動作模式,而這種機器人可完成13種。這種機器人還可以感知手術部位的情況,及時調節動作的力度
腦機接口新技術能給人們生活帶來哪些驚喜?
進入2023年,腦機接口新技術備受關注,學界密集披露研究進展,業界忙著融資、產業化。今年5月底,工信部宣布,將把腦機接口作為培育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加強腦機接口應用場景探索,加速推動腦機接口產業發展。有關專家指出,在利用腦機接口新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也要重視安全、倫理等問題。“整個治療過程中,沒
欒文忠教授獲中國神經外科界最高榮譽
11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欒文忠教授榮獲2015年度“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終身成就獎”,以此表彰欒教授50余年來對中國神經外科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 “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終身成就獎”由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于2005年設立,以表彰對中國神經外科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神經
多普勒彩色超聲在神經外科術中的應用概況
神經外科學是目前發展最為活躍的學科,能否準確定位和定性一直是神經外科手術的難點。目前廣泛應用于神經外科手術中有CT、MRI和多普勒彩色超聲。CT、MRI可明確顱內病變的部位和性質,并對病變的大小進行粗略估算;但其設備龐大,不利于術中及床邊的快速應用,且CT具有放射性。術中超聲為神經外科醫師提供了
2023松山湖科學會議將在廣東東莞舉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83.shtm記者從廣東院士聯合會獲悉,2023松山湖科學會議將于4月19日至21日在廣東東莞舉行。本次科學會議將聚焦“腦科學與類腦技術”領域,采用“1+1+4”模式,即1場全體大會,1 場腦科學與
高血壓腦出血臨床路徑
? 一、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治療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高血壓腦出血(ICD-10:I61.902)??? 行開顱血腫清除術(ICD-9-CM-3:01.24)。???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神經外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
俄羅斯專家研發出神經外科手術監測系統
來自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的梅沙爾金血液循環病理研究所、拉夫連季耶夫流體動力學研究所等多個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開發出世界上首個能大幅降低術后并發癥率的神經外科手術監測系統。 這項“腦與神經學研究項目”獲得俄羅斯科學基金的資助,吸納了從事不同領域腦循環研究的專家,他們改進了美國測量冠狀動脈血液壓力和流
神經外科“第一”畸形: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
有一種病,如果不是專科醫生,絕大多數人甚至醫生都知之甚少。發病時,患者極易被誤診為頸椎病,但其危害性比頸椎病更大,是發病率和危害性綜合排名第一的先天性神經畸形,輕則疼痛麻木,出現感覺障礙,重則肌肉萎縮、行走困難,更有甚者會癱瘓、呼吸困難和吞咽困難等,危及生命。這種病就是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作者供圖所
顱骨凹陷性骨折臨床路徑
? 一、顱骨凹陷性骨折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顱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 行顱骨凹陷性骨折整復術或顱骨鈦板、硅膠板、有機玻璃修補術(ICD-9-CM-3:02.02-02.06)。???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