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分析方法的發展(一)
光學分析法是利用待測定組分所顯示出的吸收光譜或發射光譜,既包括原子光譜也包括分子光譜。利用被測定組分中的分子所產生的吸收光譜的分析方法,即通常所說的可見與紫外分光光度法、紅外光譜法;利用其發射光譜的分析方法,常見的有熒光光度法。利用被測定組分中的原子吸收光譜的分析方法,即原子吸收法;利用被測定組分的發射光譜的分析方法,包括發射光譜分析法、原子熒光法、X射線原子熒光法、質子熒光法等。(一)比色法分光光度法的前身是比色法。比色分析法有著很長的歷史。1830年左右,四氨絡銅離子的深藍色就被用于銅的測定。奈斯勒的氨測定法起源于1852年,大約在同一年,硫氰酸鹽被用來分析鐵。1869年,舍恩報道說鈦鹽與過氧化氫反應會產生黃色,1882年,韋勒(Weller)將此黃色反應改進成一種鈦的比色法。釩也能與過氧化物發生類似的反應,生成一種橙色絡合物。1912年,梅勒一方面利用1908年芬頓發現的一個反應(二羥基馬來酸與鈦反應呈橙黃色,與釩反應無此......閱讀全文
光學分析方法的發展(一)
光學分析法是利用待測定組分所顯示出的吸收光譜或發射光譜,既包括原子光譜也包括分子光譜。利用被測定組分中的分子所產生的吸收光譜的分析方法,即通常所說的可見與紫外分光光度法、紅外光譜法;利用其發射光譜的分析方法,常見的有熒光光度法。利用被測定組分中的原子吸收光譜的分析方法,即原子吸收法;利用被測定組分的
光學分析方法的發展
光學分析法是利用待測定組分所顯示出的吸收光譜或發射光譜,既包括原子光譜也包括分子光譜。利用被測定組分中的分子所產生的吸收光譜的分析方法,即通常所說的可見與紫外分光光度法、紅外光譜法;利用其發射光譜的分析方法,常見的有熒光光度法。利用被測定組分中的原子吸收光譜的分析方法,即原子吸收法;利用被測定組分
光學分析方法的發展(二)
(三)熒光分析當紫外光照射到某些物質的時候,這些物質會發射出各種顏色和不同強度的可見光,而當紫外光停止照射時,這種光線也隨之很快地消失,這種光線稱為熒光。第一次記錄熒光現象的是16世紀西班牙的內科醫生和植物學家N.Monardes,1575年他提到在含有一種稱為“LignumNephriticum”
光學儀器的發展
光學儀器是儀器儀表行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類別,是工農業生產、資源勘探、空間探索、科學實驗、國防建設以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不可缺少的觀察、測試、分析、控制、記錄和傳遞的工具。特別是現代光學儀器的功能已成為人腦神經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伴隨著下游應用領域需求的日益增長,近年來國內光學儀器制造行業市場規模
光學儀器的發展
光學儀器是儀器儀表行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類別,是工農業生產、資源勘探、空間探索、科學實驗、國防建設以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不可缺少的觀察、測試、分析、控制、記錄和傳遞的工具。特別是現代光學儀器的功能已成為人腦神經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伴隨著下游應用領域需求的日益增長,近年來國內光學儀器制造行業市場規模
光學玻璃的發展歷程
光學玻璃的發展和光學儀器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光學系統新的改革往往向光學玻璃提出新的要求,因而推動了光學玻璃的發展,同樣,新品種玻璃的試制成功也也往往反過來促進了光學儀器的發展。最早被人們用來制作光學零件的光學材料是天然晶體,據稱古代亞西利亞用水晶作透鏡,而在古代中國則應用天然電氣石(茶鏡)和黃水晶。
POCT方法學發展(一)
導語:POCT不僅僅是試紙條加上配套儀器,更是患者身邊或所在地使用的基于物理量、化學量和生物量技術體內外檢測試劑、儀器和設備,是生物、納米、計算機等多技術融合的產物。作為技術驅動型產物,目前,POCT產品正向著第五代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平臺發展。那么POCT方法具體有哪些呢,本文就將帶大家來具
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歷史
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歷史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 年,荷蘭和意大利的眼鏡制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0 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
光學玻璃的發展方向
①制得特別高折射率的玻璃;②制得特殊相對部分色散的玻璃;③發展紅外及紫外光學玻璃; ④取代玻璃中某些不良的成分如放射性的THO2,有毒的BcO,Sb2O3等;⑤提高玻璃的化學穩定性;⑥提高玻璃透明度和防止玻璃幅射著色;⑦改進工藝過程,降低新品種玻璃價格。
量子光學的發展史
眾所周知,光的量子學說最初是由A.Einstein于1905年在研究光電效應現象時提出來的[注:光電效應現象包括外光電效應、內光電效應和光電效應的逆效應等等,愛因斯坦本人則是因為研究外光電效應現象并從理論上對其做出了正確的量子解釋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量子光學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重大轉折性歷史事件
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歷史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荷蘭和意大利的眼鏡制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
量子光學的發展規律
到了19世紀,特別在光的電磁理論建立后,在解釋光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與光的傳播有關的現象時,光的波動理論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見波動光學)。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發現了黑體輻射規律和光電效應等另一類光學現象,在解釋這些涉及光的產生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現象時,舊的波動理論遇到了無法克服的困難。
國家納米中心發展新的晶體光學各向異性表征方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團隊和美國石溪大學教授劉夢昆等合作,利用近場光學技術克服了范德華晶體有限尺寸導致的表征困難,成功測量了氮化硼及二硫化鉬的介電張量,發展了新的晶體光學各向異性表征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其表征方法已申請發明ZL。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
光學儀器分析基本概念和原理(一)
1.原子光譜:原子的核外電子一般處在基態運動,當獲取足夠的能量后,就會從基態躍遷到激發態,處于激發態不穩定(壽命小于10-8?s),迅速回到基態時,就要釋放出多余的能量,若此能量以光的形式出現,即得到發射光譜。原子吸收光譜法AAS 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物質所產生的原子蒸氣對特定譜線的吸收作用來進行定量
光學顯微鏡的研究與發展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荷蘭和意大利的眼鏡制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合理
光學顯微鏡的發展過程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荷蘭和意大利的眼鏡制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合理
光學顯微鏡的發展史
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歷史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 年,荷蘭和意大利的眼鏡制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0 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
光學經緯儀的發明與發展
測量水平角和垂直角的儀器。英國人西森(Sisson)約于1730年首先研制,成型后,用于英國大地測量。1904年,德國開始生產玻璃度盤經緯儀。1920年,瑞士H.威特(H.Wild)等人制成世界上第一臺Th1型光學經緯儀。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60年代出現裝有電子掃描度盤,在讀數窗能自動顯示水平度盤和
光學顯微鏡的歷史發展簡介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荷蘭和意大利的眼鏡制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
光學顯微鏡(1)歷史發展
光學顯微鏡(Optical Microscope,簡寫OM)是利用光學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放大成像,以供人們提取微細結構信息的光學儀器。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來逐漸對球形 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 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
關于光學顯微鏡的發展現狀
在顯微鏡本身結構發展的同時,顯微觀察技術也在不斷創新:1850年出現了偏光顯微術;1893年出現了干涉顯微術;1935年荷蘭物理學家澤爾尼克創造了相襯顯微術,他為此在1953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古典的光學顯微鏡只是光學元件和精密機械元件的組合,它以人眼作為接收器來觀察放大的像。后來在顯微
光學顯微鏡的分類及歷史發展
分類介紹 偏光顯微鏡(Polarizing microscope)是用于研究所謂透明與不透明各向異性材料的一種顯微鏡,在地質學等理工科專業中有重要應用。凡具有雙折射的物質,在偏光顯微鏡下就能分辨的清楚,當然這些物質也可用染色法來進行觀察,但有些則不可用,而必須利用偏光顯微鏡。反射偏光顯微鏡是利
微光學發展的兩個主要分支
微光學發展的兩個主要分支是:(1)基于折射原理的梯度折射率光學,(2)基于衍射原理的二元光學。
關于光學顯微鏡的歷史發展介紹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荷蘭和意大利的眼鏡制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
如何推動國產眼科光學儀器的發展
作為光學儀器的細分品類,眼科光學儀器在眼科疾病的診斷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眼科光學儀器產品包含焦度計、電腦視野儀、電腦驗光儀、電腦眼壓儀、電腦角膜曲率儀、裂隙燈顯微鏡、眼科OCT等,而這些眼科光學儀器也都價格不菲,售價往往都在數萬甚至數十萬之間。從我國近千家眼科醫院和無數普通醫院眼科的儀器需求
血液細胞分析儀的技術發展(一)
血液細胞分析儀稀釋技術的進步 早期的血液細胞分析儀一般要求在測定前先進行人工稀釋,因此許多操作要求直接取20~40ul 的末梢血加到稀釋液中。白細胞稀釋比例多在1:251 和1: 501倍,紅細胞則需要進行二次稀釋, 稀釋倍數在6.25~25萬倍之間, 然后再將稀釋好的標本放入計數杯內進行計數
前沿光學科技-推動工業發展
前沿光學科技?推動工業發展目前,奧林巴斯工業專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的中國市場占有率處于領先地位,國內用戶達到了數百家,其中包括了中科院半導體所、清華大學等在內的多家研究所、企業和學校。新產品也將被應用于包括半導體、MEMS(微機電系統)、高精密PCB(印制電路板)制造、化學薄膜在內的多個工業領域。半導
光學平臺的測量方法
阻尼 光學平臺或面包板最重要的特性為其共振頻率。共振頻率和振幅是負相關的,因此共振頻率應盡可能地增大,從而將振動強度最小化。平臺和面包板會在一個特定的頻率范圍內發生振動。為了改善性能,每種尺寸的平臺和面包板的阻尼效果都需要進行優化。 平臺阻尼需要進行各種測試,對其厚度/面積的比值進行優化。更
實驗分析方法有機質譜法發展簡史
早期的質譜研究工作是與元素的同位素測定緊密相關的。同位素(isotope)這個詞于1910年第一次使用,第一臺質譜儀也是在這一年誕生的。實際上,早在1886年就有人提出了有關同位素的概念。用磁場偏轉法分離帶電粒子以測定其質量的研究工作也在1896年取得了成果,這些研究為后來的質譜學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
探索顯微鏡的發展歷史及其光學原理
顯微鏡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產品,它的廣泛應用對我們的微觀世界的變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現在我們就來探索顯微鏡的發展歷史及其光學原理。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荷蘭和意大利的眼鏡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