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1-26 20:17 原文鏈接: 光學顯微鏡的分類及歷史發展

      分類介紹

      偏光顯微鏡(Polarizing microscope)是用于研究所謂透明與不透明各向異性材料的一種顯微鏡,在地質學等理工科專業中有重要應用。凡具有雙折射的物質,在偏光顯微鏡下就能分辨的清楚,當然這些物質也可用染色法來進行觀察,但有些則不可用,而必須利用偏光顯微鏡。反射偏光顯微鏡是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對具有雙折射性物質進行研究鑒定的必備儀器, 可供廣大用戶做單偏光觀察,正交偏光觀察,錐光觀察。

      歷史發展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荷蘭和意大利的眼鏡制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合理的顯微鏡光路結構,當時的光學工匠紛紛從事顯微鏡的制造、推廣和改進。

      17世紀中葉,英國的羅伯特·胡克和荷蘭的列文虎克,都對顯微鏡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665年前后,胡克在顯微鏡中加入粗動和微動調焦機構、照明系統和承載標本片的工作臺。這些部件經過不斷改進,成為現代顯微鏡的基本組成部分。

      1673~1677年期間,列文·虎克制成單組元放大鏡式的高倍顯微鏡,其中九臺保存至今。胡克和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顯微鏡,在動、植物機體微觀結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9世紀,高質量消色差浸液物鏡的出現,使顯微鏡觀察微細結構的能力大為提高。1827年阿米奇第一個采用了浸液物鏡。19世紀70年代,德國人阿貝奠定了顯微鏡成像的古典理論基礎。這些都促進了顯微鏡制造和顯微觀察技術的迅速發展,并為19世紀后半葉包括科赫、巴斯德等在內的生物學家和醫學家發現細菌和微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顯微鏡本身結構發展的同時,顯微觀察技術也在不斷創新:1850年出現了偏光顯微術;1893年出現了干涉顯微術;1935年荷蘭物理學家澤爾尼克創造了相襯顯微術,他為此在1953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古典的光學顯微鏡只是光學元件和精密機械元件的組合,它以人眼作為接收器來觀察放大的像。后來在顯微鏡中加入了攝影裝置,以感光膠片作為可以記錄和存儲的接收器。現代又普遍采用光電元件、電視攝象管和電荷耦合器等作為顯微鏡的接收器,配以微型電子計算機后構成完整的圖象信息采集和處理系統。

      表面為曲面的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制成的光學透鏡可以使物體放大成像,光學顯微鏡就是利用這一原理把微小物體放大到人眼足以觀察的尺寸。近代的光學顯微鏡通常采用兩級放大,分別由物鏡和目鏡完成。被觀察物體位于物鏡的前方,被物鏡作第一級放大后成一倒立的實象,然后此實像再被目鏡作第二級放大,成一虛象,人眼看到的就是虛像。而顯微鏡的總放大倍率就是物鏡放大倍率和目鏡放大倍率的乘積。放大倍率是指直線尺寸的放大比,而不是面積比。

    相關文章

    光學顯微鏡缺點有哪些

    光學顯微鏡(英文OpticalMicroscope,簡寫OM)是利用光學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放大成像,以供人們提取微細結構信息的光學儀器。普通光學顯微鏡是看不到1納米的。在生物學中的應用來......

    一文了解光學顯微鏡用什么單位

    顯微鏡的分辨力的大小由物鏡的分辨力來決定的,而物鏡的分辨力又是由它的數值孔徑和照明光線的波長決定的。當用普通的中央照明法(使光線均勻地透過標本的明視照明法)時,顯微鏡的分辨距離為d=0.61λ/NA式......

    關于舉辦“第四屆電子顯微網上年會”通知

    2019年8月28日-8月29日,全程網絡直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而科技創新則是創新戰略的第一要務,是實現“兩個十五年的重中之重”。材料科學和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在......

    表面波光學顯微鏡研究取得進展

    表面波光學顯微鏡主要用于研究表面或界面處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樣品表面或界面處的行為特征。目前常用的表面波光學顯微鏡是利用金屬(通常為金或銀)薄膜負載的表面等離子體波(SurfacePlasmons,S......

    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通過驗收

    驗收會現場12月26日,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簡稱“醫工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制”通過驗收,標志著我國具備了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研制能......

    中科院“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通過驗收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所長唐玉國研究員介紹項目研制情況。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科研人員操作研成成功的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科研人員介紹研制成功的雙光子-STED顯微鏡。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科研人員展示......

    金相顯微鏡與掃描電鏡的區別二

    金相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存在很大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光源不同:金相顯微鏡采用可見光作為光源,掃描電鏡采用電子束作為光源成像。二、原理不同:金相顯微鏡利用幾何光學成像原理進行成像,掃描電鏡利用高......

    金相顯微鏡與掃描電鏡的區別一

    金相顯微鏡(metallurgicalmicroscope)是用入射照明來觀察金屬試樣表面(金相組織)的顯微鏡,它是將光學顯微鏡技術、光電轉換技術、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開發研制成的高科......

    光學顯微鏡、透射電鏡和掃描電鏡的區別

    電鏡工作原理是測不準原理、薛定諤方程、波粒二象性等,理論部分太麻煩,用幾張圖解釋一下。圖為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工作原理的示意圖圖為掃描電鏡工作原理圖圖為掃描電鏡工作過程中光路示意圖圖為老鼠支氣管樣品......

    光學顯微鏡(1)歷史發展

    光學顯微鏡(OpticalMicroscope,簡寫OM)是利用光學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放大成像,以供人們提取微細結構信息的光學儀器。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