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CR兩項早期研究:糞便移植或可“助力”PD1治療
腸道微生物被譽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同時也是人體內的一個“隱形”器官。這一組成與人類很多疾病有關,例如肥胖、糖尿病等。 近日,這一類微生物又與“免疫療法”劃上了關系。最新一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會刺激免疫系統,從而助力癌癥免疫治療。 在最新的AACR年會上,兩項圍繞“腸道菌”的早期研究揭示其可以推動“免疫療法”,而實現這一推動力的策略就是糞便微生物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無法獲益于免疫療法的患者在接受糞便微生物移植(來源于對免疫療法響應的患者)后,其腫瘤生長停止,甚至于減小。 糞便微生物移植 “來自健康供體的糞便樣品被移入病人的腸道”——這一策略的初衷是利用來自于健康人的腸道微生物,讓其在患者腸道內“定居、繁殖”,從而改善健康。 FMT的具體操作過程是從捐贈者處采集糞便樣本......閱讀全文
癌癥免疫治療:糞便移植帶來曙光
在抗癌這條漫長且坎坷的道路上,腫瘤學家們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來阻止癌癥,從化療到放療,再到增強機體免疫防御的藥物。現在,另一種潛在的療法——糞便移植,正在臨床研究中進行測試。本周,有兩個研究團隊已將早期成果發表在美國癌癥研究協會(AACR)的年會上。這些結果表明,起初無法受益于免疫治療藥物的患者,在
糞便移植,移植了什么?
由美國凡德比特大學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糞便移植,移植了什么》表明弄清楚糞便中的微生物種類及非微生物成分,或對糞便移植至關重要。研究發現糞便中含有細菌,病毒,真菌,古生菌,原生生物及食物代謝物。 人們很少會去考慮自己糞便中都含有些什么。但弄清楚糞便成分對糞便移植至關重要。糞便移植,顧名思義就是將
AACR兩項早期研究:糞便移植或可“助力”PD1治療
腸道微生物被譽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同時也是人體內的一個“隱形”器官。這一組成與人類很多疾病有關,例如肥胖、糖尿病等。 近日,這一類微生物又與“免疫療法”劃上了關系。最新一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會刺激免疫系統,從而助力癌癥免疫治療
AACR兩項早期研究:糞便移植或可“助力”PD1治療
腸道微生物被譽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同時也是人體內的一個“隱形”器官。這一組成與人類很多疾病有關,例如肥胖、糖尿病等。 近日,這一類微生物又與“免疫療法”劃上了關系。最新一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會刺激免疫系統,從而助力癌癥免疫治療
細胞免疫與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在同卵雙胞胎之間進行較易成功,這是因為兩者的基因組是一樣的,細胞表面的MHC分子也是一樣的,2個個體都不排斥對方的器官。 激素、放射線照射、藥物(6-巰基嘌呤)等可以抑制受體的免疫功能,增加移植手術的成功率。但它同時增加了感染疾病的可能性。雖然環孢素(cyclosporin)選擇性抑制
細胞免疫與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在同卵雙胞胎之間進行較易成功,這是因為兩者的基因組是一樣的,細胞表面的MHC分子也是一樣的,2個個體都不排斥對方的器官。 激素、放射線照射、藥物(6-巰基嘌呤)等可以抑制受體的免疫功能,增加移植手術的成功率。但它同時增加了感染疾病的可能性。雖然環孢素(cyclosporin)選擇性抑制
癌癥患者對免疫療法沒反應,醫生決定給他們移植點糞便
“這聽起來有點奇怪,而且一點也不高科技。”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的Gal Markel博士說,當他最初勸說同事介紹癌癥患者加入他進行的糞便微生物移植(FMT)臨床試驗時遇到了一些困難。不過在治療第三位黑色素瘤患者時,研究人員觀察到了驚人的變化,患者皮下肉眼可
美國批準首例糞便移植療法
一種名為Rebyota的藥物成為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使用的第一種糞便移植產品。這種治療方法由瑞士輝凌醫藥公司開發,它使用健康捐贈者的糞便,防止成人反復感染艱難梭菌(CDI)。 在美國,每年有1.5萬至3萬人死于CDI。其發生是因為腸道微生物群被抗生素破壞,導致一種能夠產生毒素的細菌,即
-美科學家建-“糞便銀行”助力糞便移植研究
作為一種其貌不揚,稀釋到上千倍會有香味的東西,糞便一直受到各界科學人士的廣泛關注。糞便移植在治療艱難梭菌感染方面具有顯著療效。然而2014 年2月19日Nature和livescience分別發表新聞報道,表示美國FDA對于糞便移植的監管力度準則過于嚴格,研究者呼吁應該將糞便移植看作是一種普
不只器官能移植,糞便也可以
可能從沒有什么醫療手術讓你光看名字就覺得惡心,糞便移植做到了。所謂糞便移植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把糞便移植到另一個人的大腸里。它應該是醫學史上技術含量比較低的手術了。 為什么要把糞便移植到別人身上?理由通常是因為接受者大腸里的細菌種類嚴重失衡,捐贈者的糞便能為彌補缺少的細菌重新達到平衡。 之所以
糞便移植如何加速多種疾病診療?
近幾年出現了一種新型治療疾病的方法,那就是糞便移植,從字面意思上講就是把糞便移植到另一個人的大腸里。這聽起來或許會讓人有點惡心,而且感覺這也應該是醫學史上技術含量比較低的移植手術了。那么為什么要把糞便移植到別人身上?通常是因為接受者大腸里的細菌種類嚴重失衡,捐贈者的糞便能為彌補缺少的細菌重新達到
新應用!糞便移植可以消除超級細菌
最早在古代中國被報道的人類糞便移植在現代醫學中又卷土重來。有證據表明,這種療法可以有效地治療艱難梭菌--一種胃腸道感染--可引起從腹瀉到危及生命的結腸炎癥等癥狀。 在最新一期的Australian Prescriber中,胃腸病學家Samuel Costello博士和來自阿德萊德伊麗莎白女王醫
Plos-pathogens:糞便移植清除腸道耐藥細菌
腸道是藥物抗性細菌的重要定植場所,這些抗藥細菌的存在對人類生命健康存在很大威脅。近日,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pathogens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小鼠進行研究發現兩種最常見的抗藥細菌在腸道中占據著相同位置,同時將健康的腸道菌群通過糞便移植的方式轉移到小鼠模型中可
2個研究團隊,同時證明糞便移植可進行腫瘤治療
腫瘤學家采用一系列策略來抗擊癌癥,從化療到放療,再到提高身體免疫防御能力。現在,另一種潛在的療法正在臨床研究中進行測試:糞便移植。本周在美國癌癥研究協會(AACR)年會上描述的兩組患者的早期結果表明,一些最初未從免疫治療藥物中獲益的患者,在接受糞便樣本后,患者的腫瘤停止生長甚至縮小。不過,研究人
糞便移植緩解糖尿病神經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04.shtm 糞便移植或能夠減輕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痛。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fizkes研究發現,糞便移植可以治療糖尿病相關神經痛,一半以上糖尿病患者都有這種并發癥,會導致刺
Science特刊:一文讀懂微生物組如何影響癌癥免疫療法
癌細胞往往會表達一系列腫瘤相關的抗原,從而成為T細胞攻擊腫瘤的突破口。然而,癌細胞同時也會釋放出一些免疫抑制分子,壓制免疫細胞的功能。近年來取得突破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正是通過阻止PD-1與PD-L1的結合,使T細胞得到激活,用以攻擊癌細胞。但從臨床數據上看,諸多腫瘤依舊缺乏T細胞浸潤。研究人員
新發現,糞便移植能讓黑色素瘤患者對免疫療法產生應答
新研究發現糞便移植能讓黑色素瘤患者對免疫療法產生應答 免疫療法是治療黑色素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失敗率高達 40%。新研究顯示,通過糞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s)改變患者的腸道菌群,能使他們對免疫療法產生應答,從而產生療效。該研究于 2 月 5 日發表于
Nat-Med:糞便菌群移植可改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免疫反應
在世界上首項臨床試驗中,來自加拿大勞森健康研究所(LHSC)、蒙特利爾大學中心醫院(CHUM)和猶太總醫院的一項多中心研究發現源自健康供者的糞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MT)是安全的,并有望改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對免疫療法的反應。相關研究結果于2023
移植免疫的定義
在組織移植或器官移植中,受者接受供者的移植物后,受者的免疫系統與供者的移植物相互作用而發生的免疫應答*,稱為移植免疫。研究移植免疫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移植排斥反應發生的機制,以預防和控制排斥反應的發生,使移植物能在受體內長期存活
Science特刊:一文讀懂微生物組如何影響癌癥免疫療法
編者按:微生物組對于人體的健康可謂至關重要。在癌癥方面,它們能夠影響癌癥的發生、進展、乃至療法的效果。一方面,這是因為微生物能夠影響到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另一方面,這是因為與細胞共生的微生物能對局部、乃至遠方的免疫系統造成影響。可以說,想要開發未來的精準藥物,離不開對微生物組的診斷與理解。最近,《
糞便移植正在對癌癥治療產生積極影響
錫安·列維還記得,在2019年,當他和女兒仔細查看身體掃描時,看著代表黑色素瘤轉移的小黑點縮小并最終消失時,他們感到興奮。它們不是列維的掃描結果。他甚至不知道掃描結果來自誰,但他確實和他們有聯系。大約五年前,列維被診斷出患有黑色素瘤,但多虧了一種名為尼魯單抗的強大免疫療法,他的病情得到了緩解。因為他
糞便移植有望改善黑色素瘤治療
? ? ? ?近日,在《自然·醫學》雜志上發表的一項臨床試驗結果證實,來自健康人的糞便微生物移植不僅安全,還能改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對免疫療法的應答。 I期試驗招募了20名未接受治療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在開始免疫治療前一周,患者一個療程口服約40顆糞便移植膠囊。結果表明,所有人都能按計劃完成糞便
“益生菌”的莊嚴使命:提高癌癥免疫療法成功率
已獲批的PD-1免疫療法藥物在臨床上只對35%黑色素瘤患者有明顯效果,因此這種療法的改善空間仍然很大。 “共生微生物與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抗 -PD-1療效關系很大,“芝加哥大學研究學者在他們的最新發表文章中陳述,16名對治療有反應的患者體內的長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lon
糞便移植能夠治療帕金森?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
便秘是帕金森氏病(PD)患者的常見病。糞便微生物組移植(FMT)以及益生菌和益生菌是治療便秘和恢復帕金森氏病(PD)患者微生物組的潛在選擇,但科學家認為,由于目前臨床數據稀缺,因此在臨床使用之前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他們在《Journal of Parkinson's Disease》上的
移植免疫的間接識別
中文名稱間接識別英文名稱indirect recognition定 義移植免疫應答中,受者T細胞識別由受者抗原提呈細胞所提呈的供者同種異型抗原或異種抗原。間接識別途徑激活T細胞速度較慢、數量較少。應用學科免疫學(一級學科),免疫病理、臨床免疫(二級學科),移植免疫及其他(三級學科)
移植免疫的直接識別
中文名稱直接識別英文名稱direct recognition定 義移植免疫應答中,受者T細胞直接識別供者抗原提呈細胞(或靶細胞)所提呈的同種異型移植抗原。該識別途徑可快速、大量激活T細胞,介導急性排斥反應。應用學科免疫學(一級學科),免疫病理、臨床免疫(二級學科),移植免疫及其他(三級學科)
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移植問題
1、收集的外周血干細胞可能混雜有腫瘤細胞; 2、移植物中存在大量T細胞,可能誘發嚴重GVHD ; 3、初步的結果表明,PBSCT急性GVHD的發生率與骨髓移植相似,但慢性GVHD為Allo—BMT的2-3倍; 4、重組細胞因子作為動員劑對供者的安全有待于觀察。
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移植優點
費用低,效益好 造血及免疫功能恢復快,移植的費用/效益之比優于BMT。 不管是自體還是異體PBSCT,移植后的植活時間 (白細胞>1.0x109/L,中性粒細胞>0.5x109/L和血小板>20×109/L) 大都在2周左右,比BMT至少提早1周;如果在移植后加用G-CSF或GM-CSF,則
揭示ILC2細胞可增強抗PD1免疫療法的功效
先天淋巴細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也被稱作固有免疫細胞,是一類不同于T細胞和B細胞的淋巴細胞亞群,位于腸道粘膜表面中,增強免疫反應,維持粘膜完整性和促進淋巴器官形成。它們缺乏克隆性的抗原受體,在分化過程中也沒有經歷Rag基因的重排過程。在感染之后的數小時之內,
糞便白細胞的介紹
糞便白細胞檢查是糞便常規中的一個項目,可以幫助了解消化與吸收功能,協助診斷消化系統疾病。正常糞便中不見或偶見,多在帶粘液的標本中見到,主要是中性分葉核粒細胞。腸炎進一般少于15個/HPF,分散存在。具體數量多少與炎癥輕重及部位有關。小腸淡癥時白細胞數量不多,均勻混于糞便內,且因細胞部分被消化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