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9-04-10 16:10 原文鏈接: AACR兩項早期研究:糞便移植或可“助力”PD1治療

      腸道微生物被譽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同時也是人體內的一個“隱形”器官。這一組成與人類很多疾病有關,例如肥胖、糖尿病等。

      近日,這一類微生物又與“免疫療法”劃上了關系。最新一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會刺激免疫系統,從而助力癌癥免疫治療。

      在最新的AACR年會上,兩項圍繞“腸道菌”的早期研究揭示其可以推動“免疫療法”,而實現這一推動力的策略就是糞便微生物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無法獲益于免疫療法的患者在接受糞便微生物移植(來源于對免疫療法響應的患者)后,其腫瘤生長停止,甚至于減小。

      糞便微生物移植

      “來自健康供體的糞便樣品被移入病人的腸道”——這一策略的初衷是利用來自于健康人的腸道微生物,讓其在患者腸道內“定居、繁殖”,從而改善健康。

      FMT的具體操作過程是從捐贈者處采集糞便樣本,與鹽水或其他溶液混合后過濾,通過結腸鏡檢查將其中的微生物移植給患者腸道。

      目前,FMT已被用于治療由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引發的頑固性結腸感染,但是在癌癥領域的應用還處于研究初期。

      AACR上匯報的兩項研究只涉及少數患者,且治療時間僅為幾個月,但是科學家們依然對這一早期結果感到興奮。“這是第一個臨床證據,表明了部分患者有機會重新響應免疫療法。” 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Jennifer Wargo對此評價道,他正帶領團隊進行著類似的臨床研究。

      最新研究:FMT“誘導”PD-1治療癌癥

      在新研究中,糞便移植“輔助”的是熱門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抗體,它是免疫療法中的熱門利器,已獲批用于治療多種難治癌癥。雖然療效喜人,但是多數患者無法獲益于此,因為他們無法響應這類藥物,或者面臨嚴重的毒副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對PD-1響應的患者與不響應的患者之間,腸道微生物存在差異。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在接受PD-1治療之前或者之后,服用抗生素(暫時性消滅腸道菌群)的患者往往無法獲益于免疫治療。以腫瘤小鼠為模型的研究同樣揭示,在接受響應PD-1治療的患者的糞便移植后,小鼠體內的腫瘤會得到很好的控制。

      得益于這些研究結果,來自以色列Sheba醫療中心的科學家們開始了相關臨床試驗:他們采集了兩名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糞便樣本(他們在接受PD-1治療后,腫瘤消失了),隨后將樣本移植給3名患有同類癌癥的患者(他們對PD-1無響應),同時,這3位患者還服用含有捐贈者干糞的藥丸。

      結果顯示,這3名患者體內的腸道微生物結構都發生了改變,更接近于供體的腸道微生物組成。其中,有2名患者體內移植的微生物似乎可以增強患者對PD-1藥物的反應,一名患者的腫瘤變小了,但是在移植后2個月又出現了新腫瘤;另一名患者腫瘤最終消失了,移植7個月后依然表現良好。

      進一步腸道活檢發現,接受移植后,患者的腸道中含有更多的免疫細胞,可以感知入侵者并激活免疫系統。而且,新增的免疫細胞會浸潤腫瘤組織,這無疑會增加腫瘤的“熱度”,從而提高免疫藥物的療效。

      與此同時,來自美國馬里蘭州貝塞斯達國家癌癥研究所的Giorgio Trinchieri在AACR會議現場也匯報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樣讓人欣慰。

      在臨床試驗中,他們通過結腸鏡檢查實現糞便樣本的移植,隨后進行PD-1治療。結果顯示,患者體內的腫瘤呈現出縮小或者停滯進展的跡象。

      這兩項結果相似的研究傳遞了一個“信號”,即糞便移植有助力免疫療法的潛力。當然,這一預期還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進行佐證。而且,糞便移植也面臨著很多未知,例如科學家們目前還不清楚到底是哪類微生物有助于提高免疫藥物的療效。

      參考資料:

      【1】Fecal transplants could help patients on cancer immunotherapy drugs

      【2】CT042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 and re-induction of anti-PD-1 therapy in refractory metastatic melanoma patients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a phase I clinical trial (NCT03353402)

      【3】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MT) in Melanoma Patients

      【4】Your gut bacteria could determine how you respond to cutting-edge cancer drugs

      【5】實錘!Nature子刊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指導免疫系統對抗癌癥的機制

      【6】首次證實!糞便移植成功“治愈”免疫療法副作用 | Nature Medicine


    相關文章

    細胞與基因治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專項申報指引

    5月26日,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專項2025年度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項目申報指引》。該項目面向基礎性、戰略性重大場景,聚焦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環節,形......

    3D活細胞樣本在軌長期冷凍保存首獲突破

    4月30日,神舟十九號飛船攜空間站第八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順利返回地球。其中,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醫藥所能量代謝與生殖研究中心雷曉華研究員團隊的“太空微重力環境下人多能干細......

    中國生物制藥1類創新藥派安普利單抗兩大適應癥獲FDA批準

    美國食藥監局(FDA)官網顯示,當地時間4月23日,康方生物的派安普利單抗獲FDA批準,適應證分別為聯合順鉑或卡鉑和吉西他濱用于一線治療成人復發或轉移性非角化型鼻咽癌(NPC);單藥用于鉑類化療和至少......

    免疫聯合治療+轉化手術可延長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趙海濤主任醫師、楊曉波副主任醫師團隊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證實,對不可切除的肝細胞癌中晚期患者采取免疫聯合治療后,再實施手術,可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且治療的安全性良好。這一......

    EVIDENT煥新亮相細胞年會,以奧偉登之名加速本土化戰略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細胞生物學研究。從高分辨率成像到細胞行為動態分析,AI技術不僅提升了數據處理的精度與效率,同時隨著AI與生物學、醫學等學科的深度融合,其在細胞研究中的應用正不斷突破邊界,......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外周神經系統存在新型“免疫哨兵”

    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了解到,該院研究員李漢杰團隊在人體外周神經系統內發現了小膠質細胞,刷新了過去科學界認為這種“免疫哨兵”只存在于大腦和脊髓的觀點,為進一步研究外周神經系統發育及相關......

    最高500萬上海2025年度關鍵技術研發計劃“細胞與基因治療”項目開始申報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關于發布2025年度關鍵技術研發計劃“細胞與基因治療”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滬科指南〔2025〕5號各有關單位: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根據《......

    西湖大學連發兩篇Nature破解復雜疾病細胞地圖與線粒體轉運之謎

    描述疾病相關細胞的空間分布對于理解疾病病理學至關重要。近日,西湖大學楊劍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Spatiallyresolvedmappingofcellsassociatedwithhum......

    生命科學領域再添國之重器: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啟動建設

    灣區再添"國之重器"3月25日,總投資逾30億元的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在廣州國際生物島正式破土動工。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布局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項目將......

    科學家發現腫瘤免疫治療耐藥新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劉杰、研究員駱菲菲團隊,揭示了STING激動劑誘導單核細胞內源性PD-L1介導免疫抑制的全新機制,并提出通過STING信號重編程提升治療療效的新策略。3月10日,相關研究發表于......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