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與胃粘膜上皮超微結構的關系
自1983年澳大利亞的Warran和Matshall從慢性活動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活檢標本中找到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先后已有英國、荷蘭、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秘魯及我國從 慢性胃炎 和消化性潰瘍等病人中分離到此菌。這此些報道普遍反映了胃粘膜中Hp檢出與 慢性胃炎 、消化性潰瘍的存在兩者之間有高度的相關性。Matshall(1985)和Morris(1987)先后還用Hp作自身感染實驗,均證明能引起急 慢性胃炎 ,Morris并觀察到能發展成慢性胃炎,這進一步證實了Hp對人類胃粘膜致病的可能性。但Hp如何致病?Hp是否屬于彎曲菌屬?目前仍存在著爭議。為此,本文用透射和掃描電鏡對Hp形態結構及其與胃粘膜上皮的關系進行了觀察,旨在為闡明Hp的生物學地位及致病性提供某些線索。1 材料和方法1.1 活檢標本及菌種33例活檢標本采自經內窺鏡診斷為淺表性或萎縮性胃炎患者近幽門部位的胃粘膜。Hp菌種3......閱讀全文
幽門螺桿菌與胃粘膜上皮超微結構的關系
自1983年澳大利亞的Warran和Matshall從慢性活動性胃炎病人胃粘膜活檢標本中找到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先后已有英國、荷蘭、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秘魯及我國從 慢性胃炎 和消化性潰瘍等病人中分離到此菌。這此些報道普遍反映了胃粘膜中Hp檢出與 慢
胃上皮化生和幽門螺桿菌超微結構的觀察
胃上皮化生和幽門螺桿菌超微結構的觀察為研究和證實十二指腸胃上皮化生(GM)與幽門螺桿菌及(Hp)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之間關系作者進行了如下超顯微結構的觀察,現報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均為我院內鏡檢查的患者,內鏡檢查結合病理切片觀察嚴格選材,18例球部標本,其中十二指腸潰(DU)13例,慢
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的關系淺析
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它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甚或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超過80%的帶原者并不會表露病征。幽門螺桿菌最初被命名為幽門彎曲菌,后為修正拉丁語語法錯誤而變為C. pylo
淺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各類疾病關系
幽門螺桿菌與胃炎 ? 正常情況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護機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與可溶性粘液層的保護作用,有規律的運動等),能抵御經口而入的千百種的侵襲。自從在胃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后,才認識到幽門螺桿菌幾乎是能夠突破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兇。goodwin把
幽門螺桿菌與胃十二指腸疾病的關系
幽門螺桿菌與胃十二指腸疾病的關系 自1983年Warren和Mashall首次從胃粘膜標本中分離培養出幽門彎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并提出它可能與 慢性胃炎 (CG)和潰瘍病(PU)病密切相關后,引起了全球關注,也為CGG、GU的病因學研究開創了一條新途征。1990年9月
幽門螺桿菌研究進展幽門螺桿菌及其感染
總論篇1.幽門螺桿菌研究進展幽門螺桿菌及其感染1 概述 胃細菌學的研究,長期來是一個被忽視的領域。1983年Marshall和Warren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檢標本中分離到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對這一領域重要的突破。此后不久即在國際消化病學界引起了巨大
幽門螺桿菌關閉宿主胃粘膜細胞能量產生新的機制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 Host & Microb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或能通過關閉機體胃粘膜細胞的能量產生來抵御機體的免疫防御機制,幽門螺
十二指腸疾病胃型上皮化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
十二指腸疾病胃型上皮化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Hp )與慢性活動性胃炎有密切的關系,很可能為其病因之一。它僅定居在胃型上皮的表面,而不在十二指腸粘膜上皮,它與十二指腸疾病的關系如何,研究較少。作者對胃鏡檢查者胃竇部和球部活檢標本進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討胃型上皮化生,Hp感染與十二指腸疾病的關系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研究
幽門螺桿菌是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羅賓。沃倫(J.Robin,Warren)和巴里馬歇爾(Barry,Marshall)從一個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檢標本中首先分離到的。它是一種呈S形或弧形彎曲的革蘭陰性桿菌,菌體一端的鞭毛可以使細菌方便地穿過胃粘膜而定居至胃上皮細胞,又能產生大量尿素酶,分解尿
細菌與腫瘤的關系微生物檢驗
關于細菌與腫瘤的關系,對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研究較多。幽門螺桿菌是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羅賓·沃倫(J.Robin,Warren)和巴里馬歇爾(Barry,Marshall)從一個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檢標本中首先分離到的。它是一種呈S形或弧形彎曲的革蘭陰性桿菌,菌體一端的鞭毛可以使細菌方便地穿過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腸疾病
?胃炎 正常情況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護機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與可溶性粘液層的保護作用,有規律的運動等),能抵御經口而入的多種侵襲。自從在胃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后,才認識到幽門螺桿菌幾乎是能夠突破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兇。把幽門螺桿菌對胃粘膜屏障的破壞作用比喻作對“
幽門螺桿菌研究進展
幽門螺桿菌研究進展幽門螺桿菌及其感染 1 概述 胃細菌學的研究,長期來是一個被忽視的領域。1983年Marshall和Warren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檢標本中分離到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對這一領域重要的突破。此后不久即在國際消化病學界引起了巨大轟動,
陰道上皮與卵巢功能關系
陰道上皮受卵巢內分泌直接影響,其成熟程度與體內雌激素水平呈正相關,雌激素水平高時,涂片內有大量角化細胞,核深染致密;雌激素水平低時,涂片內出現底層細胞,故根據涂片內上皮細胞的變化可以評價卵巢功能。
陰道上皮與卵巢功能關系
陰道上皮受卵巢內分泌直接影響,其成熟程度與體內雌激素水平呈正相關,雌激素水平高時,涂片內有大量角化細胞,核深染致密;雌激素水平低時,涂片內出現底層細胞,故根據涂片內上皮細胞的變化可以評價卵巢功能。
雞蛋殼質量與超微結構關系的研究
研究使用常規方法測定蛋形指數、蛋殼相對重量、蛋殼強度和蛋殼厚度等蛋殼質量指標,使用X射線能譜儀測定蛋殼斷面各層鈣的相對含量,使用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蛋殼斷面各層和內外表面的超微結構。結果表明:蛋殼強度與蛋殼相對重量、蛋殼強度與蛋殼厚度以及蛋殼相對重量與蛋殼厚度之間相關分別達到0.444(P
概述胃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途徑
1、“糞口”傳播 “糞—口”傳播的根據是胃粘膜上皮更新脫落快,寄居其上的幽門螺桿菌必然隨之脫落,通過胃腸道從糞便排出,污染食物和水源傳播感染。已從犬胃液中分離培養出幽門螺桿菌,從腹瀉和胃酸缺乏的糞便中培養幽門螺桿菌。從自然環境中分離培養幽門螺桿菌亦是糞—口傳播的證據,有報告從南美國家溝渠水中分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十二腸潰瘍的治療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十二腸潰瘍的治療 H 2 受體拮抗劑應用于臨床以來,消化生潰瘍的治療取得了長足的進步,H + -K + -APT酶抑制劑洛賽克(Omeprazole)的問世,更使得一些所謂“頑固性”潰瘍得以愈合。近年來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潰瘍形成尤其是
血型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風險有關?
研究目的 關于ABO血型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風險之間的關系,現有文獻尚無共識。然而,組織血型碳水化合物被認為是通過對胃黏膜的粘附作用來增加感染這種病原體的風險。本薈萃分析的目的是評估ABO血型與幽門螺桿菌感染之間的關系。 研究方法 所有以英文發表的相關流行病學研究(截至2017年10月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如何清除是關鍵
幽門螺桿菌(H pylori,Hp)感染與多種疾病相關,包括胃炎及胃腺癌。關于 Hp 清除是否可預防癌癥,還是僅降低其發病風險,目前還無明確的結論。此外,有研究提出幽門螺桿菌感染對機體還可能有一定益處(如降低肥胖或兒童哮喘的風險等),但證據也尚不充分。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學習下 Hp 感染的影響、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特征、培養及診斷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簡稱Hp。首先由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和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二人發現,此二人因此獲得200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形態學特征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單極、多鞭毛、末端鈍圓、螺旋形彎曲的細菌。長2.5~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危害體現在哪些方面?
1982年澳大亞學者Warren和他的同事Marshall從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病人胃黏膜活體組織中培養出一種叫幽門螺桿菌的,并首先在世界著名的醫學雜志《柳葉刀》上報道,從此人們對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上胃腸道的疾病的病因學和治療學上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為了表彰幽門螺桿菌的發現者Warren
關于幽門螺桿菌的概述
幽門螺桿菌,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會引起胃黏膜輕微慢性發炎,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 幽門螺桿菌是已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列為一類致癌物。 1、所致疾病 幽門螺桿菌病包括由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特征
◆形態學特征 Hp是一種單極、多鞭毛、末端鈍圓、螺旋形彎曲的細菌。長2.5~4.0μm,寬0.5~1.0μm。革蘭染色陰性。有動力。在胃粘膜上皮細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狀或弧形。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時,除典型的形態外,有時可出現桿狀或圓球狀。 電子顯微鏡下,菌體的一端可伸出2~6條帶鞘的鞭毛。在
“雙面偶像”幽門螺桿菌
2005年,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及該細菌對消化性潰瘍病的致病機理”。 馬歇爾認為,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炎的“元兇”,這一提法刷新了當時業內認為胃內是徹底無菌環境的主流觀點。基于此,業內通過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癥狀體征
感染Hp后大多數患者表現隱匿,無細菌感染的全身癥狀,也常無胃炎的急性期癥狀,臨床上患者往往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表現就診。從吞食活菌自愿者試驗結果可見,感染先引起急性胃炎,未治療或未徹底治療,而發展為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感染潛伏期2~7天,胃鏡下表現為胃竇急性充血糜爛,組織學檢查黏膜層有充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基本介紹
幽門螺桿菌(Hp)。首先由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和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二人發現,此二人因此獲得200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目前已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發病率的高低與社會經濟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衛生條件以及水源供應有較密切的關系。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診斷依據
目前幽門螺桿菌的診斷檢測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兩大類。侵入性方法需通過內鏡獲取活組織進行檢測,非侵入性方法則不需進行內鏡檢查。 尿素[13C/14C]呼氣試驗。整個試驗過程只需30分鐘。該方法使眾多高血壓、心臟病及對不能耐受胃鏡檢查的患者避免了做胃鏡的不適感,是目前理想的檢測方法之一。
關于幽門螺桿菌陽性的簡介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種革蘭陰性微需氧桿菌。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Marshall和Warren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竇黏液層及上皮細胞中首次分離出幽門螺桿菌。Hp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它定植在多數人的胃黏膜,引起慢性炎癥,而這種炎癥大部分是無癥狀的。但是,Hp和
幽門螺桿菌的“雙面人生”
2005年,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及該細菌對消化性潰瘍病的致病機理”。 馬歇爾認為,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炎的“元兇”,這一提法刷新了當時業內認為胃內是徹底無菌環境的主流觀點。基于此,業內通過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診斷方法
Hp感染的診斷目前有多種方法,但各種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實際應用中應根據不同條件和目的,作出恰當選擇。臨床癥狀及胃鏡所見常無特征性,因此臨床表現對診斷幫助不大。 自1983年通過胃鏡取活檢標本分離培養成功以來,對Hp感染的診斷已發展出了許多方法,包括有細菌學、病理學、血清學、同位素示蹤、分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