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陰道病的癥狀體征
大約50%的BV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多數患者外陰和陰道黏膜無充血及紅斑等炎癥表現,有癥狀者主要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均質狀或稀糊狀,為灰白色或灰黃色,有魚腥臭味,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輕度外陰瘙癢或燒灼感,有的人可發生下腹部疼痛,性交困難或尿痛,有體征者僅占7%左右,可有陰道黏膜輕度水腫,發紅,偶可見出血點,陰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灰白色,均勻一致,常黏附于陰道壁,但黏度很低,容易將分泌物從陰道壁拭去,因表現光滑如油,故有“油膏狀白帶”之稱,也有10%~15%病人出現小泡沫狀白帶,易與滴蟲感染相混淆,BV可有周期性復發,常在月經期后出現。......閱讀全文
細菌性陰道病的癥狀體征
大約50%的BV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多數患者外陰和陰道黏膜無充血及紅斑等炎癥表現,有癥狀者主要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均質狀或稀糊狀,為灰白色或灰黃色,有魚腥臭味,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輕度外陰瘙癢或燒灼感,有的人可發生下腹部疼痛,性交困難或尿痛,有體征者僅占7%左右,可有陰道黏膜輕度水腫,發紅
細菌性陰道病的癥狀體征及檢查
癥狀體征 大約50%的BV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多數患者外陰和陰道黏膜無充血及紅斑等炎癥表現,有癥狀者主要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均質狀或稀糊狀,為灰白色或灰黃色,有魚腥臭味,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輕度外陰瘙癢或燒灼感,有的人可發生下腹部疼痛,性交困難或尿痛,有體征者僅占7%左右,可有陰道黏膜輕
細菌性陰道病的病因及癥狀體征
病因 細菌性陰道病(BV)一般非單一致病菌所引起,而是多種致病菌共同作用的結果,BV為內源性感染,是陰道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發生紊亂所致,正常陰道內以產生過氧化氫的乳桿菌占優勢,細菌性陰道病時,陰道內產生過氧化氫的乳桿菌減少而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主要有加德納菌(Gardnerella vagin
細菌性陰道病的描述
細菌性陰道病(BV)過去稱為非特異性陰道炎。1955年Gardner和Dukes首先從非特異性陰道炎患者中分離出陰道嗜血桿菌,因而稱此病為陰道嗜血桿菌性陰道炎。到80年代人們發現此菌和其它嗜血桿菌不同,定名為陰道加特納菌,改稱此病為加特納菌性陰道炎。1983年在斯德哥爾摩國際會議上選定了最為簡明
細菌性陰道病的病因
細菌性陰道病(BV)一般非單一致病菌所引起,而是多種致病菌共同作用的結果,BV為內源性感染,是陰道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發生紊亂所致,正常陰道內以產生過氧化氫的乳桿菌占優勢,細菌性陰道病時,陰道內產生過氧化氫的乳桿菌減少而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主要有加德納菌(Gardnerella vaginalis
細菌性陰道病的檢查
1、氨試驗(whiff test)陽性 陰道分泌物加10%氫氧化鉀釋放出特殊難聞的“魚腥味”或氨味為氨試驗陽性,缺乏氨味并不排除細菌性陰道病。 2、陰道pH值>4.5正常陰道內的pH值為3.8~4.2,pH值>4.5對診斷細菌性陰道病最敏感,但特異性低,陰道中的精液,宮頸黏液,經血及滴蟲性陰道
細菌性陰道病的診斷
細菌性陰道病的臨床診斷標準:下列4項中有3項陽性即可診斷,一般認為線索細胞陽性為診斷BV所必需。 1、勻質,稀薄,白色的陰道分泌物。 2、陰道pH值>4.5(pH值通常為4.7~5.7,多為5.0~5.5)。 3、胺臭味試驗(whiff test)陽性。 4、線索細胞(clue cell
線粒體病的癥狀體征
1.線粒體肌病(mitochondrial myopathy):多在20歲時起病,也有兒童及中年起病,男女均受累,臨床特征是骨骼肌極度不能耐受疲勞,輕度活動即感疲乏,常伴肌肉酸痛及壓痛,肌萎縮少見,易誤診為多發性肌炎,重癥肌無力和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等。 2.線粒體腦肌病(mitochondria
囊尾蚴病的癥狀體征
潛伏期約3個月。依囊尾蚴寄生的部位、感染的程度、寄生時間的久暫、是否存活以及人體的反應不同,其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 (一)腦囊尾蚴病臨床復雜多樣可分為以下類型: 1、腦實質型 占腦囊尾蚴病的80%以上。囊尾蚴位于大腦皮質表面臨近運動中樞區,臨床表現為癲癇最常見,約半數患者表現為單純大發作,且
葡萄膜病的癥狀體征
角膜后沉著物的大小、形狀、顏色、數量和分布,前房深淺、房水閃光及細胞,滲出物及玻璃體混濁程度。虹膜的顏色(雙眼比較)、紋理,新生血管、結節形成、前后粘連及虹膜膨隆。晶體表面色素點及滲出物,并發性白內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