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迄今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化石
一個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我國遼寧省西部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這種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的食肉恐龍是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華麗羽王龍標本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因此這一發現為帶羽毛恐龍的家族再添一丁。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我國遼西地區發現了大量保存有精美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使科學家們相信羽毛并不是鳥類所特有的結構,許多小型恐龍也具有與鳥類相似的羽毛或者更加原始的羽毛。華麗羽王龍的發現說明羽毛并非只出現在體型較小的恐龍身上,一些大型恐龍同樣是具有羽毛的。 華麗羽王龍生存在大約距今一億兩千五百萬年的白堊紀早期,這批發現于遼寧省北票市的化石標本至少包括3個相當完整的個體。研究人員認為,成年的華麗羽王龍體長在9米左右,體重大約1.4噸。雖然華麗羽王龍的體......閱讀全文
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中國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化石,為研究白堊紀早期蜥腳類恐龍演化的復雜性提供了進一步的化石證據。 最新出版的英文版《地質學報》上,發表了廣西自
鉆透白堊紀:我國率先完成恐龍時代之旅
我國實施的松遼盆地大陸深部科學鉆探工程松科二井5月26日完井,這是全球首個鉆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科學鉆探井,實現了“恐龍時代的旅行”。 在黑龍江省安達市實施的松科二井,開鉆以來歷時4年多,完鉆井深7018米,成為亞洲國家實施的最深大陸科學鉆井和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ICDP)成立22年來的最深鉆
從“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爭議說起
最近,《自然》封面文章“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遭多位古生物學者公開質疑的事件在持續發酵中。 3月20日,論文通訊作者在給財新的回復中說,“我同意這些專家的看法(蜥
萊陽白堊紀地質遺址新發現類型豐富的恐龍化石
工作人員對恐龍化石進行修復。(資料圖) 李夢攝 “目前發現2號遺址的第二至第四化石層的恐龍化石極為富集,以鴨嘴龍化石為主,同時還發現了食肉恐龍等多種恐龍類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22日對記者稱。 由汪筱林帶領的中科院萊陽聯合科考隊近日對山東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2
黑龍江流域白堊紀末期賴氏龍亞科恐龍獲重新評估
7月11日,國際古生物學專業期刊《古脊椎動物學報》(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簡稱JVP)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國東北上白堊統漁亮子組鄂倫春黑龍江龍(恐龍類鴨嘴龍科)的骨學與分類學評估”的學術論文。該研究工作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張玉光領導的古生物學創新團隊以
新屬種“臧家莊諸城巨龍”恐龍獲命名
山東諸城地區恐龍屬種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11月12日,記者從山東省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了解到,由莫進尤、王克柏、陳樹清、王培業、徐星撰寫的論文《山東晚白堊世一新的巨龍類恐龍》發表于權威學術刊物《地質通報》第36卷第9期第一篇,作者將這一新的巨龍類恐龍命名為“臧家莊諸城巨龍”。 研究發現,該巨
新種小型恐龍填補北美化石紀錄空白
對新發現的恐龍進行復原。 提及恐龍,多數人想到的都是霸王龍、梁龍等龐然大物。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琳賽·扎諾等研究人員報道了一個新的暴龍超科小型恐龍物種,該恐龍在白堊紀時期同類中屬于體型最小的一種,它的發現填補了北美洲化石紀錄中長達7000萬年的空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22日的《通訊·生
研究揭示最后的迅猛龍
在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原始發現地,所指處是骨骼碎片中的前爪 圖片來源:Steven Jasinski 6700萬年前生活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種新的有羽恐龍,可能是已知的最后幸存的迅猛龍物種之一。相關論文3月27日刊登于《科學報告》。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種新型馳龍
400多枚!我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足跡化石群
近日,研究人員在云南省祿豐市恐龍山鎮梨園村發現數量眾多的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現場測定地層年齡顯示,恐龍足跡所在巖石層距今雖然已經超過1.2億年,但現場很多足跡保存卻依然十分清晰。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最早由兩名當地村民上山牧羊時發現,報告給了自然資源部門。隨著勘測調查范圍擴大,越來越多的恐龍足跡化石持
廣東肇慶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場景復原圖(徐克凡繪)?恐龍復原圖(神脊繪)?足跡特寫(課題組供圖)?1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恐龍足跡研究團隊宣布,他們在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發現了一批恐龍足跡,這是該地區有關恐龍的首次報道,擴大了白堊紀恐龍在中國的分布范圍。相關論文發表于《歷史生物學》。懷集足跡點位于一個建筑工地的邊緣,足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恐龍羽毛
2月24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批形態各異的恐龍羽毛,對理解白堊紀恐龍的體表覆蓋物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博士生皮埃爾·考克斯共同研究。研究論文發表于地學期刊《岡瓦納研究》。 此
江西一學校建筑工地現恐龍骨骼化石(圖)
8月28日上午,在贛縣職校建筑工地上,工作人員發現了一些疑似化石碎片的巖石,工地負責人立即聯系贛州自然博物館。該館工作人員趕往現場勘察,挖掘出一具保存較完好的蜥腳類恐龍骨骼化石,該化石現已妥善保藏在自然博物館倉庫。 發現的恐龍化石 昨日記者了解到,此次出土了7塊帶有恐龍化石的巖石
研究人員在南美洲發現新肉食性恐龍物種
5月22日是第24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香港中文大學獲悉,該校學者與《國家地理》雜志探險家組成的研究團隊,于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進行的一項田野調查中,發現新的肉食性恐龍物種,并命名為“Koleken inakayali”,屬于阿貝力龍科,是獨特的岡瓦納恐龍群之一。相關成果發表于進化學生物期刊《分支學
研究人員在南美洲發現新肉食性恐龍物種
5月22日是第24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香港中文大學獲悉,該校學者與《國家地理》雜志探險家組成的研究團隊,于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進行的一項田野調查中,發現新的肉食性恐龍物種,并命名為“Koleken inakayali”,屬于阿貝力龍科,是獨特的岡瓦納恐龍群之一。相關成果發表于進化學生物期刊《分支學
北美發現暴龍家族新成員:體重僅78公斤
本周《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Diminutive fleet-footed tyrannosauroid narrows the 70-million-year gap in the North American fossil record報道了一個暴龍超科的新種恐龍。該恐龍屬于白堊紀
江西首次發現完整保存的大型植食性恐龍化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586.shtm“這具巨型恐龍化石體長超過15米,對江西來說是首次發現,在全球也屬罕見。”27日,記者從江西省地質調查勘查院基礎地質調查所獲悉,科研人員在贛州市贛縣區搶救性發掘的巨型恐龍化石,歷時近兩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獲悉,古生物學者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品種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在這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該類足跡的擁有者有著群居的特性。 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介紹,山東省郯城縣李莊恐龍足跡化石群發現于山東馬陵山,這座
最新研究發現突然降溫導致恐龍滅絕(圖)
證據:這個在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發現的侏羅紀菊石,顯示了當時的氣溫突然降低。科學家認為,這一時期的氣溫下降可能是導致恐龍走向滅絕的一個主要因素。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英國研究人員發現,導致恐龍走向滅絕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一顆彗星撞上地球,而是溫度突然迅速下降。
中國發現迄今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化石
一個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我國遼寧省西部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這種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的食肉恐龍是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華麗羽王龍標本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因此這一發現為帶羽毛恐龍
水晶恐龍蛋是怎么形成的
最早于1869年發現于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白堊紀地層中,由于在全世界范圍內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的數量不多。所見到的一般都是蛋的鈣質外殼,極少發現保存有某種恐龍胚胎化石的蛋,很難判斷所發現的蛋化石是由哪類恐龍產的。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有關恐龍蛋化石的研究工作并沒有取得重要的進展。
哺乳動物攻擊恐龍實際證據被發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036.shtm 情景重現:1.25億年前,鸚鵡嘴龍(恐龍)遭到爬獸(哺乳動物)的攻擊。資料圖片(由合作研究者邁克爾·W.斯克雷普尼克提供)??本報北京7月18日電(記者張蕾)在中國與加拿大科
恐龍蛋化石揭示恐龍與鳥類親緣關系
一項恐龍蛋的新研究表明:鳥類和白堊紀時期的非鳥獸腳類恐龍(non-avian theropods)可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Nieves López Martínez是馬德里康普大學(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一名已故的古生物學家,在2010年她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 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系世界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 ? 本報訊(記者 屈暢)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獲悉,古生物學者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品種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在這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是世界上
恐龍滅絕有新說:遭遇天上地下雙重打擊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普遍認為,曾有一顆體積巨大的天體墜落在地球上,導致恐龍和其他許多動物滅絕。不過,最新研究表明,恐龍滅絕是遭受天上地下雙重打擊所致。 科學家普遍認為,曾有一顆體積巨大的天體墜落在地球上導致了恐龍滅絕 恐龍時代結束于6500萬年前的K-
恐龍糞便滋養大地:大型動物越多植物生長越盛
北京時間10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研究顯示,恐龍的糞便可能幫助滋養了地球,其影響甚至一直延續到今天。該研究發現,大型恐龍的糞便有助于有機營養物質在地球上的擴散。研究人員表示,大型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要比以往估計的大得多,因為它們能在陸地上長距離遷移,從而使營養物質有效混合。 如
蒙古國發現巨型恐龍足跡化石
日本和蒙古國研究人員最近在蒙古國戈壁沙漠中發現了3個超過1米的巨型恐龍足跡化石,他們推測留下這些腳印的恐龍體長超過30米。 據日本時事社9月12日報道,日本岡山理科大學研究人員和蒙古國同行去年夏天在蒙古國戈壁沙漠的白堊紀晚期地層中發現了1個長度超過1米的恐龍足跡化石,而最新發現的3個保存良好的
古脊椎所發現恐龍化石保存1億多年前禾本植物起源信息
注重學科交叉,拓展研究方向,一直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宗旨之一。吳妍、尤海魯和李小強三位研究人員經過近四年的努力,近日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從一億多年前早白堊紀晚期發現的鴨嘴龍類恐龍(馬鬃龍)牙齒周邊保存的一種特殊結構中,成功提取到植物表皮和植硅體殘留物。經過深入分析和對比研究,揭
日本發現1.2億年前的世界上最古老鳥類蛋殼化石碎片
日本福井縣立大學恐龍學研究所日前宣布,在該縣白堊紀前期(約1.2億年前)地層出土的蛋殼化石是一種鳥類蛋殼化石,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類蛋殼化石。 這3塊蛋殼化石碎片是1990年被發現的,長寬最大約3毫米,厚約0.4毫米。當時不清楚是什么生物的蛋殼,于是保存至今。 福井縣立大學恐龍學研
先遇火山噴發又遭隕石撞擊-恐龍曾遭遇雙重災難
不少人都會把導致恐龍消失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歸因于隕石撞擊。而美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事件發生之前,巨型火山噴發和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經揭開了白堊紀生物大滅絕的序幕。兩者的疊加給地球白堊紀生物帶來了滅頂之災。 在距今大約6600萬年前,白堊紀與古近紀分界時發生的一次大滅
科學家發現并命名重慶恐龍新種:長生黔江龍
近日,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8地質隊、重慶市黔江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云南大學和國家自然博物館聯合發布研究成果。科研團隊發現并命名了一個新的鴨嘴龍超科恐龍物種——長生黔江龍。長生黔江龍是重慶地區首個被正式命名的鳥腳類恐龍,也是發現于中國西南地區的第一個鴨嘴龍類恐龍。該發現為東亞晚白堊世恐龍動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