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光:科學家沒有動員起來是科普的失敗
從1988年到現在,我從事了接近21年的科普研究和教學工作,同時也經歷了我國在科普方面的政策變化歷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工作的變換,我由原來的單一領域研究轉變為對幾乎所有科學傳播領域的知識進行全面研究,所從事科普研究的模式與對科普的認識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轉變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我對科普或者科學傳播的認識主要轉變在幾個方面: 一、科學傳播研究是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與公眾利益、傳統文化、公眾理解產生沖突和矛盾的必然產物。科學傳播是一個國家政治體制、文化、媒體管理、科學家行為、公眾意識等等意識形態和表達方式的集中體現。因此,科學傳播研究是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倫理、社會心理、社會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交叉領域。在傳播模式上,涉及到媒體、社會特定模式與文化形態、科學家與媒體的合作模式等等各個方面。 二、如果僅僅固守一個領域,不僅會限制自己的認識廣度和深度,而且會影響你原來固守的領域的研究,而不免走向偏頗。這種偏頗......閱讀全文
李大光:科學家沒有動員起來是科普的失敗
從1988年到現在,我從事了接近21年的科普研究和教學工作,同時也經歷了我國在科普方面的政策變化歷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工作的變換,我由原來的單一領域研究轉變為對幾乎所有科學傳播領域的知識進行全面研究,所從事科普研究的模式與對科普的認識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轉變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我對科普
李新正榮獲“典贊2023科普中國”年度科普人物
近日,“典贊·科普中國”特別節目《為民·創新·啟迪——科普中國在行動》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播出。特別節目以“為民、創新、啟迪”為主題,通過科普名家演講、年度科普榜單代表情景采訪等環節,宣傳展示科技和科普領域先進事跡,并揭曉2023年度科普榜單。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新正榮獲年度科普人物。
88歲院士成“寶藏博主”:大科學家也可以是“大科普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896.shtm當88歲院士成為50多萬人的“寶藏博主”,這會催生怎樣的“化學反應”?答案是:會帶動更多嚴肅知識“活”起來,會點燃更多人對科學的興趣。今年9月,“科學與中國”20周年大會暨“千名院士
88歲院士成“寶藏博主”:大科學家也可以是“大科普家”
當88歲院士成為50多萬人的“寶藏博主”,這會催生怎樣的“化學反應”?答案是:會帶動更多嚴肅知識“活”起來,會點燃更多人對科學的興趣。 今年9月,“科學與中國”20周年大會暨“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在京啟動,8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和其他幾位院士發表了科普演講,響應了院士做科普的號召。
研究生做科普:興趣與培養缺一不可
研究生做科普具體落實到課程教學環節中時需要廣泛征求相關領域機構、專家和工作人員的意見,以求效果最優化。 為貫徹十九大精神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講話精神,近日,中國科學院印發了《關于在我院研究生教育中實施科普活動學分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
科普光的特性之色溫知識
色溫(colo(u)r temperature)是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單位為K。色溫在攝影、錄象、出版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光源的色溫是通過對比它的色彩和理論的熱黑體輻射體來確定的。熱黑體輻射體與光源的色彩相匹配時的開爾文溫度就是那個光源的色溫,它直接和普朗克黑體輻射定律相聯系。基本定義色溫是
李大光:體制性因素正在妨礙中國公眾科學素養提高
李大光,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不久前發布的中國第八次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到2010年,全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3.27%,這顯示中國人整體科學素養偏低,在與2001年的歐盟15國、美日等國比較時發現,中國人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排
科學傳播學者李大光:我們距科學文化社會有多遠
公眾知道的科學知識越多越相信科學?這是一個看似不難回答的是非選擇題。然而,在英國社會學家馬丁·鮑威爾的科學文化調查中,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卻折射出科學在不同社會的發展進程與途徑。 幾年前在歐盟的資助下,馬丁·鮑威爾進行了科學文化指標建構和有效性的實驗性調查。他的調查最有意義的是首
大視野科普館名家面對面:科學家講如何親近科學
近日,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當當網和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主辦了一場名為“放寬視野,親近科學——‘大視野科普館’名家面對面”的活動。活動嘉賓有三位科普大咖。一位是《大科學家講科學:畫中漫游微積分》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林群,一位是《大科學家講科學:天氣的脾氣》作者、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為“中
從爭議到誤區-科學家與公眾存在認知鴻溝
從轉基因的爭議到食品添加劑的誤區,科學家與公眾之間始終存在認知上的鴻溝。跨越溝壑,就需要學會與科學對話—— 近年來,圍繞涉及公共安全領域的科學議題總會擾動社會神經,因此也成為兩會輿論的熱點之一。 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中國。今年1月,美國科學促進會和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美國科學家
李北光:創新之于《中國制造2025》
編者按 《中國制造2025》是國務院于2015年5月公布的強化高端制造業的國家戰略規劃,是建設中國為制造強國的三個十年戰略中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李北光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曾全程參與《中國制造2025》的研究和編制工作,也是主要起草人之一。站在主要起草者的角度,李北光如何解讀這份重要
“大科普”賦能新時代科普高質量發展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統籌協同,樹立大科普理念,加強協同聯動和資源共享,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發展格局。此前,《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也提出堅持協同推進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
王志剛:構建大科普格局,科普科創協同發力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加強科普工作作出系統部署,提出具體要求。 在當前背景下,文件出臺的意義何在?怎樣理解科普工作步入“新時代”,我們又面臨哪些新任務?針對科學普及發展中的難題,文件亮出了什么破解舉措?
2011全國十大科普事件揭曉
本報北京1月16日訊 今天,由中國科協等單位評選的“2011全國十大科普事件”揭曉。日本核事故引發公眾強烈科普需求、國際化學年、中國科協八大成功召開等榜上有名。 據介紹,“2011全國十大科普事件”按發生時間排序,分別是:“日本核泄漏事故引發公眾對相關科技知識的強烈需求,科學家與媒體積極響
兩會簡訊|建設“大科普戰略”
“科學普及程度,已成為決定國家物質文化發展水平和民族創造力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高鴻鈞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議,牢牢把握“抓科普就是抓創新,抓創新必須抓科普”的理念,補足科普短板,鑄牢科普之翼,站在時代高度定位科普工作,制定實施“大科普戰略”。 高鴻鈞進一
廣東連南瑤寨來了幾位“科普大咖”
6月19日至20日,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的精心策劃下,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組織“灣區百校行”專家科普組、國科大“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專項行動組和“青年理論學習小組”3個團隊共8位成員赴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連南縣)開展科普活動,為師生們送上“科普大餐”。科普書籍和3
液氮及液氮罐制冷知識大科普
液氮及液氮罐制冷知識大科普?液氮是一種化學品,在常態下是無色氣體,但是有強烈刺激性惡臭味,主要應用在工業行業中,本文會通過幾個問題來詳細為大家講述下液氮及液氮罐的相關知識。 一、液氮罐制冷的原理知識 1、雙層帶盤管玻璃反應器:外層可抽真空保溫可,釜內靠耐腐耐溫換熱盤管加熱制冷升降溫。 2、雙層
委員直言:科學家不能缺位科普
“看!這是《化學總動員》動畫片,這是《我們需要化學》短視頻,還有《化學萌萌說》漫畫!”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激動地掏出手機,急于展示自己的朋友圈,元旦到現在一共發了25條,19條是化學科普,“中央電視臺曾有個人做廣告,說‘我恨化學’,我就做了18集《我們需要化學
李大潛院士獲ICIAM蘇步青獎
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ICIAM)近日發布最新消息,將于2015年在北京舉行的第八屆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大會上,授予我校李大潛院士ICIAM蘇步青獎(ICIAM Su Buchin Prize),“以表彰他對應用數學及對數學科學在發展中國家的傳播所做出的杰出貢獻”。 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大會是
“2010年全國十大科普事件”揭曉
記者從中國科協1月26日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由關注科普事業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科普界、科技新聞界的專家學者共同評選出的2010年全國十大科普事件評選結果揭曉。 評選出的2010年全國十大科普事件為: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中國科技館,同中外少年兒童一起參加“體驗科
對付養生亂象需要一場“大科普”
微信朋友圈里被各種保健養生信息刷屏、老人迷信各種養生秘籍、主婦瘋狂購買各種保健品……近年來,養生信息傳播混亂,很多人已深受其害,卻仍深陷其中。 養生是一門科學,身體的保養需要科學知識的指導,這本來是顯而易見的常識。但是,很多人對偽養生、偽科學深信不疑,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被說成是“社會轉型期
我國首個卡林加獎得主李象益:科普,瀏覽遠不夠
李象益在進行科普講座 巴西當地時間11月24日19時05分,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原中國科技館館長、北京市科委特聘科普專家李象益,在巴西召開的第六屆世界科學中心大會上,被授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卡林加獎。 卡林加獎創立于1952年,每年頒發一次,主要獎勵在普及科學技術方面有突出
評論:科學家敢說會說,科普才有春天
前不久,在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上,包括師昌緒、林群等院士在內的科學家和記者一起探討“科學家與媒體人的社會責任”——科學普及。大家比較一致的感受是:科普現在成了“另類”事業。(據4月9日《光明日報》) 說其“另類”,一方面是樂于科普的科學家往往被輕視,甚至招來同行的
科學家為中學生做科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092.shtm近日,北京市通州區次渠中學舉行了以“科技逐夢,蕖英綻放”為主題的院士科普講座活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匡廷云為學校師生進行了科普講座。 ?匡廷云院士作科普
2014年全國科普日拉開帷幕-科普信息化成一大亮點
一位中學生和一位中年男子,分別站在兩套kincet動作捕捉系統前,擺出航空母艦上指揮飛機起飛的“走你”動作;與此同時,他們眼前的屏幕上,顯示出了對方以及另外三個人的動作;而在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艦模型上,一架模型飛機已經騰空而起。這種虛擬“指揮”飛行的體驗,是否讓人稱奇?更讓人吃驚的是這五套kinc
對“假科普”說不!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三大看點
朋友圈里不時刷到似是而非的“養生知識”?偽科學“造謠一張嘴”,卻讓專業人士“辟謠跑斷腿”? 健康科普信息良莠不齊,給公眾帶來不小的困擾。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多部委聯合出臺一份關于建立健全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的指導意見,有望針對性地“扶正祛邪”。 優質知識“保供給”:正能量要有“
李學龍獲“王大珩光學獎”
近日,2021年度第十八屆“王大珩光學獎”評選結果揭曉,西北工業大學李學龍教授入選,這是西部高校教師首次獲得該獎項。李學龍,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光電與智能研究院(iOPEN)院長、首席科學家。光電與智能研究院面向“臨地安防”場景,致力于智能光電、多模態認知計算、涉水光學等領域人
一家三代光儀人!他是追光青年李昊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511.shtm光代表希望 也代表信仰懷赤子之心與光同行追逐光 成為光這是他閃耀且滾燙的青春!他是光儀“斜杠青年”李昊宇李昊宇,大連理工大學光電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2020級本科生,攻讀金融學雙學位。潛
科技部:把網絡科普隊伍作為重要新生力量來支持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5日指出,發揮好網絡科普力量作用。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要把網絡科普隊伍作為重要的新生力量來支持和培育,引導及傳播正能量,增強科學性,更加便捷地服務廣大群眾。 國新辦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有關情況。會上,有記者提問稱,《關于新時代進一步
李永舫、丁奎嶺為吉林省青少年作科普報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4.shtm 8月18日,2022年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術年會暨“科學與中國”20周年活動——“院士進吉林”專家巡講活動在長春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高分子化學家李永舫,中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