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制造2025》是國務院于2015年5月公布的強化高端制造業的國家戰略規劃,是建設中國為制造強國的三個十年戰略中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李北光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曾全程參與《中國制造2025》的研究和編制工作,也是主要起草人之一。站在主要起草者的角度,李北光如何解讀這份重要的綱領性文件?
■李北光
全球經歷金融危機,制造業再次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推出了制造業再回歸戰略。中國回歸制造大國后,又面臨什么問題?
制造業危機
2010年,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工業增加值超過美國。但是,事實上我國工業形勢很嚴峻,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
中央提出,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的全局和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舉措。然而,我國在一些重大領域都有突破和創新,但體系化的協同創新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
現在,我國整體自主創新能力整體上偏弱。2013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研發經費投入與GDP之比),但是在企業層面,大型企業的研發投入只有0.88%左右,成果轉化率比較低,和發達國家相比,是幾倍的差距。
由于整體投入偏低,導致部分關鍵核心技術缺失,高端技術對外依賴達到50%以上,包括機器人、航天的關鍵元器件等。
我國的出口產品處在價值鏈的低端,出口額看上去很多,但實際賺的錢很少。表面上看,是國內經濟乏力、內需不足,實際是我國高端供給不足。中低端的內需在萎縮,但是高端的供給一直不夠,滿足不了國內需求。
大多數中低端產品依賴資金和大規模的投入,門檻低,導致過剩,包括制造業中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如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過剩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導致只能依靠資金和資源的投入,又進一步引起效率下降。
2004年到2012年,我國的工業增加值下降了4%,勞動生產率僅是發達國家的幾分之一。效率下降后,如果自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人力資源不限量供給,這條路可以走下去。但是,目前資源供給接近極限,不可持續。資源、能源的人均分布,環境壓力和勞動力工資上漲都到達了極限,到達極限后只能壓縮利潤空間進行低價競爭,低價競爭的結果就是進一步壓縮產品質量,導致企業品牌形象不佳,中國制造形象不佳,進一步削弱了力量,導致我國沒有進一步創新發展的能力,進入下一個惡性循環。
《中國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
針對制造業目前創新存在的問題,我國提出了9條戰略任務,分成了四大板塊。第一個板塊,解決創新能力問題。第二、第三板塊分別解決質量和綠色問題,第四板塊解決結構問題,這也是《中國制造2025》五大方針里的前四大方針。
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從1963年到2003年,雖然美國的制造業目前占比不到20%,但是90%的ZL和2/3以上的研發經費來自于制造業。2012年,我國ZL申請總量的44%來自于國內的裝備制造業,所以,制造業是創新的主戰場。
創新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題,它對其他8條任務而言,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創新。“兩化融合”談的是發展各行業,不管是技術、產業模式還是產業形態,都是共性的先導技術。而“工業強基”強調的是各個行業都要使用的關鍵零部件、先進的材料和工藝等。
美國把制造業分為三個階段。在前端基礎制造研究階段,有政府和高校支撐,也有不錯的資金量。從后端看,在生產能力建設和生產速度示范領域,企業資金也比較充足。但是,恰恰在實驗室的生產和生產原型能力這個環節是缺失的,可稱之為“缺失的中間帶”。
圍繞《中國制造2025》,我國也制定了11個“X支撐體系”,包括五大工程,人才、新材料、信息產業、醫藥工業的專項規劃和質量品牌、服務型制造三年行動計劃。
就五大工程而言,第一個工程是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提出到2020年形成15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到2025年形成40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定位于瞄準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新興行業發展的重大需求,重點開展行業、跨行業、跨領域的基礎、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成果的產業化和人才培訓,解決“缺失的中間帶”這個問題。
第二個工程是智能制造工程。通過開展智能示范,今年我國推出了46個示范項目,推廣智能制造生產模式,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到2020年,試點示范項目的運營成本、生產周期和不良品率各降低30%,到2025年這三個指標要降低50%。
例如,海爾參加了智能示范項目,目前其示范效果是生產效率提升了20%,研發周期縮短了20%,成本降低了20%,庫存天數從21天縮短為10天,效果顯著。
智能轉型當然是面向高端,不過,還有立足國情的中低端轉型,進行全方位智能轉型,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因此,要充分認識互聯網的作用,但不宜擴大互聯網的顛覆作用。現在很多互聯網企業覺得“橫掃一切”,尤其目前很多服務業顛覆了模式。但在制造領域,筆者覺得恐怕要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互聯網企業要向實體經濟來進發,發展先進制造模式。同時,實體企業,尤其是制造企業要擁抱互聯網,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管理制造的過程和服務型制造,提升競爭力。
第三,工程工業強基工程。要解決核心、關鍵的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的發展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制造業的競爭能力,降低了價值鏈的分工效率,影響國家產業經濟安全。
工業強基工程也提出,到2020年要達到40%的自主保障,到2025年要達到70%。即如果我國達到了40%的自主保障,就不用從國外高價進口核心的零部件、材料,可以使國內企業,不管是采購國外產品還是國內產品,都能以較低成本實現產業升級,這就是這一條的戰略意義。
第四,綠色制造工程。通過試點示范,推動流域、區域、行業的示范,要建成綠色制造體系。
第五大工程是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到2020年,高端裝備要實現自主研制及應用,到2025年,在一些重要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裝備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目前這些裝備還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有的是生產工具,有的是交通工具,有的是生產工具的工具。
這幾大工程的意義是,要打牢制造業高端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和產業的平臺根基。下一輪中國制造要向高端發展,從國家和區域層面,要打造“高海拔”的關鍵共性技術的平臺。
近年來,聚焦群眾生命健康需求和關鍵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提升創新能力,圍繞構建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凝練攻關任務、健全專業服務等10個方面,出臺了促進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的50條具體措施,打造政產學研......
2024世界生命科技大會12月7日至12月8日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舉辦,第十一屆樹蘭醫學獎在大會開幕式上揭曉。同時,大會還舉行了生命科技創新聯合研究中心簽約儀式、抗感染促健康聯盟揭牌儀式、國家呼吸醫學......
2024年12月6日至7日,由北京藥學會主辦,北京藥學會臨床研究與轉化專委會承辦,中日友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北京中關村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中國優生優育協會精準檢驗工作委員會、北京醫學獎......
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11月28日向媒體發布消息說,其近日在2024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上發布中文版《全球生命科學集群創新發展報告2024》,通過分析全球生命科學的創新趨勢及發展機遇和挑......
2024年11月,美國知名風投公司AtlasVenture發布了年度醫藥行業回顧視頻,聚焦行業創新趨勢。他們梳理出2024年度醫藥領域的50個代表性創新趨勢詞匯,并精選其中6個最具代表性的趨勢,包括:......
11月4日,大連市科學技術局發布《2024年度大連市科技人才創新、科技人才創業項目擬立項公示》,共有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11個,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9人,優秀青年科技人才39人,青年科技之星99人;支持科......
11月2日,《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顯示,2024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依然保持第1位,連續8年居全國之首;江蘇超過北京居第2位,北京居第3位,浙江和上海依然......
依據《上海市第二類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要求,上海市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有關專家對本市第二類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申請進行了審查,擬同意以下申請項目進入特別審查程序,現予以公示。產品名稱:便攜式手部智......
10月26日,北京一家企業研發的多通道中醫脈診儀、均勻面光源中醫舌診儀獲批上市,是我市成功轉化落地的第二、三個中醫醫療器械創新產品。截至目前,我市今年已有8個第二類醫療器械獲批,創新產品獲批總數已達3......
10月26日,北京市首屆量子信息技術創新大會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舉辦,中關村(海淀)量子科技未來產業園、中關村量子科技孵化器正式揭牌。記者了解到,該產業園和孵化器均為全市首次設立。據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