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生產力與大氣干旱的聯系
氣候變暖可導致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大氣干旱化趨勢增強。過去對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長的研究大多圍繞增溫和降水格局變化來開展,卻鮮有研究探討大氣水分虧缺對植被生長的影響,這極大限制了我們對未來氣候持續變暖背景下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預測。日前,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汪濤團隊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生產力與大氣干旱的聯系,相關成果發布于《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 據介紹,科研人員利用氣象站點觀測和遙感監測數據,并結合陸地生態系統模型,系統分析了近30年青藏高原大氣水汽壓差變化及其對草地植被生產力的動態影響。研究表明,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大氣水汽壓差持續增加,高原草地的大氣環境趨于干旱化;這種大氣干旱會顯著降低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現象呈增強趨勢,具體表現在影響的強度和范圍上持續增加。進一步研究發現,如果沒有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草地生產力正的促進效應,大氣干旱對草地植被生長的抑制作用會變得更強、影響范圍更廣。 該研究......閱讀全文
氣候變化改變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季節動態
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 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于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變化。闡明長期快速的氣候變化如何影響高寒草地植被的生長格局,不僅關系著深入理解高寒生態系
科學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生產力與大氣干旱的聯系
氣候變暖可導致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大氣干旱化趨勢增強。過去對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長的研究大多圍繞增溫和降水格局變化來開展,卻鮮有研究探討大氣水分虧缺對植被生長的影響,這極大限制了我們對未來氣候持續變暖背景下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預測。日前,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汪濤團隊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生產力與大氣干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寒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研究
土壤微生物作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分解者,是植被變化過程中重要的生物參與者,在土壤質量改善、植物生產力調節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維持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其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組成等分布模式及構建過程(確定或隨機組裝)是影響生態系統過程和功能的關鍵參數。深入了解植被變化過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可提高對微生物
氣候變暖影響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長
11月29日,《自然》雜志新聞欄目報道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建初研究員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氣候變暖使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長季推后、生長期縮短。該研究成果發表在2010年11月2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盡管過去的研究指出氣候變暖使多數植物的春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寒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等研究
土壤微生物作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分解者,是植被變化過程中重要的生物參與者,在土壤質量改善、植物生產力調節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維持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其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組成等分布模式及構建過程(確定或隨機組裝)是影響生態系統過程和功能的關鍵參數。深入了解植被變化過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可提高對微
青藏高原草地為何返青提前、枯黃推遲?
在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上,其高寒草地植被近些年來出現返青提前、枯黃推遲的現象頗受關注,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2月27日向媒體發布消息說,該所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團隊羅天祥研究員等最新完成的一項監測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草地返青提前
何致青藏高原草地返青提前、枯黃推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762.shtm2月27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團隊研究員羅天祥與合作者通過監測2013—2014年紫花針茅、大花嵩草、釘柱委陵菜3個優勢物種返青期與枯黃期物候,同步記錄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對氣候變化和人為影響的響應獲進展
植被動態及其類型被認為是反映氣候的關鍵指標,受到生態學家和氣候學家的關注。目前,從植被帶再分布的角度探究氣候變暖導致植被向高海拔和高緯度轉移的研究較少。近年來,高海拔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成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關注的焦點,氣候變化的影響及其對高海拔地區植被的效應得到重視。? 然而,人類活動常
寒旱所就長江源區植物群落特征與環境因子關系開展研究
地上植被特征與環境因子的關系一直是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內容。環境因子的異質性對植被的蓋度、生物量結構以及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多樣性等具有重要影響。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極其脆弱,近50 a來在全球變化背景下,凍土活動層厚度和土壤等發生著顯著變化,特別是高寒草甸、沼澤草甸發生著不同程度的退化。
魏達:“碳”究青藏高原植被的“呼吸”
羅洪焱? 陳 科巍峨的雪峰、茂密的森林、徜徉在山坡上的牦牛與羊群……這是大自然賜予青藏高原的“禮物”。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富饒的自然資源,其對我國乃至北半球的氣候系統具有重要影響。扎根青藏高原15年、聚焦高寒碳匯研究,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魏達是最了
《科學通報》:高寒生態系統退化加速青藏高原碳流失
專家認為解決辦法在于提高當地生物量和植被光合作用能力 ?氣候變暖將導致土壤釋放出大量的碳,碳排放又增強了全球變暖的趨勢,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青藏高原正是一個可能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的巨大碳庫。我國科學家通過對青藏高原風火山地區高寒草地CO2排放通量的研究發現,隨著退化程度的加劇,高寒草甸碳排放量逐漸提高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封存能力年增114萬噸
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聯合北京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和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氣候暖濕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碳封存能力以每年114萬噸的增長速率持續增強。這項青
趙新全小組提供青藏高原返青期提前觀測證據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獲悉,該所趙新全課題組研究人員利用1990年到2006年間青藏高原東部5個觀測站點、11種優勢植物的野外物候觀測數據,分別在種、科和植被類型不同層次進行了分析,首次從不同水平提供了青藏高原植物返青期提前的實際觀測證據,發現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具有不同的返青期變化趨勢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多年凍土溫度特征與氣候關系研究獲進展
多年凍土與高寒草地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協同進化。全球變暖導致多年凍土融化和退化,引發高寒草地變化,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從而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同時,高寒草地影響地表和大氣及活動層與多年凍土間的水分和熱量交換,進而影響多年凍土變化,而多年凍土溫度是衡量這些變化的重要指標。 當前,少有關于高寒生態系
江源科考發現升溫3攝氏度或將致高原植被退化
以近3年平均氣溫為基準,當氣溫升高3攝氏度時,長江源和瀾滄江源地區的高寒草甸植被將出現覆蓋度降低、物種密度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等難以逆轉的退化風險。這是江源綜合科學考察最新的實驗結果,揭示出氣溫變化對長江源區植被生態的直接影響。 據介紹,青藏高原是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由水利部長江水利委
青藏高原:天氣暖了-植物生長期短了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建初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氣候變暖使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長季推后、生長期縮短,這可能會導致在一年中的某些時期出現牧草短缺現象。 過去的研究指出氣候變暖使多數植物的春季物候提前,但仍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溫帶植物并不遵循這個規律。許建初研究組利用遙感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固碳能力持續增強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類型,總面積約為146萬km2,主要分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由于高海拔、寒冷、半干旱氣候、強烈的太陽輻射、貧瘠的土壤以及短暫的生長季等,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脆弱且敏感。研究表明,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的升溫速率約為全球同期的兩倍,降水也呈顯著增加趨勢,整體呈現出“暖濕化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固碳能力持續增強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類型,總面積約為146萬km2,主要分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由于高海拔、寒冷、半干旱氣候、強烈的太陽輻射、貧瘠的土壤以及短暫的生長季等,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脆弱且敏感。研究表明,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的升溫速率約為全球同期的兩倍,降水也呈顯著增加趨勢,整體呈現出“暖濕化
青藏高原所在青藏高原物候變化研究中獲新進展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為第一署名單位的通訊論文No evidence of continuously advanced green-up dat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last decade。論文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表層土壤汞的累積分布與來源貢獻
汞(Hg)是一種全球性污染物,隨人為活動或自然過程排放進入大氣環境,經大氣循環傳輸并沉降累積至陸地生態系統。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活躍汞儲庫之一,儲存了陸地生態系統至少90%以上的汞。土壤累積的汞一方面可被還原為Hg0重新排放到大氣中從而增加大氣汞負荷,另一方面隨地表徑流進入水生生態系統,轉
青藏高原表層土壤汞的累積分布與來源貢獻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835.shtm 汞(Hg)是一種全球性污染物,隨人為活動或自然過程排放進入大氣環境,經大氣循環傳輸并沉降累積至陸地生態系統。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活躍汞儲庫之一,儲存了陸地生態系統至少90%
氮添加抑制青藏高原高寒沼澤草甸土壤細菌多樣性
青藏高原草地景觀。 張行勇 攝不同處理下土壤細菌門水平相對豐度。論文作者供圖已有研究文獻表明大氣氮沉降水平的持續升高引發了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如土壤酸化、改變土壤原有的氮磷平衡、降低生物多樣性和凋落物分解,而青藏高原又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地區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多年凍土分布區、草地面積約為1.65×106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真菌多樣性研究取得進展
土壤真菌多樣性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是植物殘體和凋落物降解的“主力軍”,而且通過共生或病原方式與植物形成極為密切的聯系。先前的研究表明,從局域尺度到全球尺度,土壤真菌多樣性與植物多樣性的耦合關系并非一致,特別是在高寒生態系統真菌多樣性與植物多樣性、植物生產力的關系還不明確。
成都生物所揭示高寒生態系統植被群落對氣候的響應方式
高寒生態系統植被群落的生命過程受溫度制約明顯。即使在生命循環的末期,氣候變化也能夠使某些草本植物得以機會性生長,進而改變或潛在影響植物秋季養分的回流動態、物質貯存量以及來年生長和物候。但是,植物生命過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可能因植物種類、生活型以及功能群類型的差異而呈多樣性表現,進而影響自然群落間的
高原鼠兔是黃河源區高寒草甸局部退化的重要影響因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052.shtm黃河源區的高寒草甸是黃河源分布最為廣泛的植被類型,處于生物極限水平的水熱條件使其生態系統極為敏感,退化態勢一直沒有得到顯著遏制,部分地區還在擴展。高原鼠兔廣泛分布于黃河源高寒草甸地區,
青藏高原和亞洲季風那點事都被花粉暴露了!
圖說:青藏高原喬木植物花粉的擴散趨勢線與亞洲季風主導的等降水量線的耦合。中科院植物所供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宇飛團隊首次利用花粉豐度等值圖形式,量化和圖形化地展示了青藏高原周邊植被喬木花粉經由亞洲夏季風氣流攜帶、攀爬進入青藏高原的歷程,為評估歷史時期青藏高原抬升過程中亞洲夏季風的
東北地理所:青藏高原沼澤濕地固碳研究新進展
青藏高原分布有大面積的沼澤濕地,該地區沼澤濕地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沼澤濕地生態系統重要的功能參數,植被凈初級生產力(NPP)是衡量沼澤濕地固碳潛力的重要指標。氣候變化顯著影響沼澤濕地植被NPP,進而影響沼澤濕地碳的固定。明確沼澤濕地植被NPP時空動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對于評估青藏
東北地理所揭示青藏高原沼澤植被秋季物候對氣候變化響應機制
植被物候是生態系統響應氣候變化的敏感指標。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植被物候變化會影響生態系統碳循環和水熱平衡過程。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寒冷干旱的青藏高原植被物候是受溫度還是水分主導存在爭議。青藏高原分布著大面積的沼澤濕地。沼澤相對充裕的水分條件為進一步揭示上述問題提供了理想的條件。明確青藏高原沼
氣候暖濕化,雅魯藏布江源區輸沙量增加
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江河源區輸沙量以增加趨勢為主,且冰川、凍土、植被和水文過程等要素也正發生迅速變化。這些要素如何響應氣候變化,對河流輸沙量有著怎樣的影響,影響程度又怎樣?這些目前尚無共識。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凡與合作者通過分析雅魯藏布江河源區奴各沙站1
氣候暖濕化,雅魯藏布江源區輸沙量增加
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江河源區輸沙量以增加趨勢為主,且冰川、凍土、植被和水文過程等要素也正發生迅速變化。這些要素如何響應氣候變化,對河流輸沙量有著怎樣的影響,影響程度又怎樣?這些目前尚無共識。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凡與合作者通過分析雅魯藏布江河源區奴各沙站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