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組Nature子刊文章
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臨沂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根據東北地區發現的新鳥類樣品,獲得了鳥類胸骨進化的新發現,指出反鳥亞綱鳥類胸骨形成方式上的不同,這強調了鳥類研究中對同源性和古生物骨骼特征進化理解的重要性。相關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這項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外籍博士后Jingmai O"Connor等人完成。這一研究組去年還與徐星研究員等人獲得了小盜龍新材料提供恐龍捕食鳥類的獨特證據,相關成果發表在PNAS雜志上。 胸骨是鳥類最重要,最具特征性的骨骼元素之一,鳥類胸骨需要高度適應飛行,也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白堊紀早期是鳥類演化發生顯著輻射的時期,不僅表現在多樣的形態結構上,而且在行為習性演化上也體現得十分明顯。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根據來自中國東北地區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中幼鳥樣品的新出現材料,發現了反鳥亞綱(Enantio......閱讀全文
古脊椎所等報道熱河生物群對齒獸新標本
近日,《波蘭古生物學學報》(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毛方園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孟津等完成的學術論文。該研究報道了產于遼寧省大平房九佛堂組的對齒獸類乳齒獸新標本,深入對比研究了鼴獸和張和獸的頜骨和牙齒結構,為認
周忠和任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長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網站消息:8月23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完成所長換屆,擔任古脊椎所所長。 周忠和,出生于江蘇省江都市。1986年獲南京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89年獲中科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1999年獲美國堪薩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
古鳥類葉食性的起源有了新證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801.shtm被子植物決定了現代地球陸地生態系統主要景觀構成,維持著包括人類在內大量多門類生物類群的生存需求。長久以來,科學家認為鳥類可能在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多樣性方面扮演著協同演化的重要角色。然而
科學家首次證實古鳥類葉食性的早期起源和演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87.shtm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導的熱河生物群中古鳥類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從1.2億年前遼西熱河生物群古鳥化石胃容物中發現了被子植物早期分支木蘭類葉子的植硅體,首次
古脊椎所等在翼龍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熱河生物群中的翼龍化石主要產自熱河群下部的義縣組和上部的九佛堂組,其中義縣組主要以古翼手龍超科為主,而九佛堂組主要以準噶爾翼龍次亞目為主。2016年9月,國際刊物《古脊椎動物學報》(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古脊椎所發現熱河生物群帆翼龍科新成員坎波斯凌源翼龍
近日,PeerJ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關于熱河生物群翼龍研究的最新成果。該研究報道并描述了在遼寧凌源熱河群九佛堂組發現的帆翼龍科一新屬種——坎波斯凌源翼龍(Lingyuanopterus camposi)。該翼龍的屬名來自化石產地凌源,種本名獻給巴西古生物學
Current-Biology: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7月11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鄒晶梅、董麗萍、周忠和及天宇博物館鄭曉廷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一件白堊紀早期熱河生物群的馳龍科新標本——趙氏小盜龍(Microraptor zhaoianus)的胃中,近乎完整地保存了一個還未
熱河生物群發現帆翼龍科新成員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PeerJ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對熱河生物群翼龍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報道并詳細描述了在遼寧凌源熱河群九佛堂組發現的帆翼龍科一新屬種——坎波斯凌源翼龍(Lingyuanopterus camposi)。其屬名來自化石產地凌源,種本名獻給巴西古
中科院院士組Nature子刊文章
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臨沂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根據東北地區發現的新鳥類樣品,獲得了鳥類胸骨進化的新發現,指出反鳥亞綱鳥類胸骨形成方式上的不同,這強調了鳥類研究中對同源性和古生物骨骼特征進化理解的重要性。相關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這項研
科研人員命名兩類新的恐龍屬種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與周忠和團隊,聯合國家自然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在遼寧西部熱河生物群發現兩件保存完好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化石,命名兩個新物種即凌源中華鳥龍(Sinosauropteryx?lingyuanensis)和中國華誕龍(Huadanosaurus?sin
中科院在熱河生物群發現帆翼龍科新屬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團隊研究報道并詳細描述了在遼寧凌源熱河群九佛堂組發現的帆翼龍科一新屬種——坎波斯凌源翼龍。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PeerJ。 帆翼龍科是翼手龍類的一個分支。我國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是帆翼龍科化石最為豐富的地區。坎波斯凌源翼龍正型標本產自遼寧凌源四合當的
地質地球所等發現恐龍生活時代氣候寒冷的證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法籍博士后Romain Amiot與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旭等組成的一個多國合作團隊近日在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篇題為“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Oxygen isotopes of Eas
科學家發現這類化石-填補中國中生代蝎化石空白
熱河生物群因發現多種特異埋藏化石而聞名于世,包括帶羽毛的恐龍、早期鳥類、多樣化的哺乳動物、翼龍、節肢動物、植物化石等,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熱河生物群的節肢動物主要以昆蟲和甲殼類為主。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報道了在熱河生物群發現的中生代蝎化石——龍城熱河
研究發現熱河生物群古神翼龍類新成員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和巴西國家博物館等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在線發表了熱河生物群翼龍研究的最新成果。報道了遼寧朝陽下白堊統熱河群義縣組的古神翼龍科一新種:義縣始無齒翼龍(Eopteranodon yi
南京古生物所榮獲2015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月26日,2015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南京召開,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等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中生代中晚期道虎溝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中的昆蟲化石》榮獲2015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該項目始于本世紀初,至2012年底共完成SCI論文60余篇(獲獎人為第一作者或
熱河生物群古神翼龍類現新成員——義縣始無齒翼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527.shtm古神翼龍科是一類沒有牙齒的翼龍,中國的古神翼龍類全部發現在遼西早白堊世熱河群中。2002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員周忠和與研究員汪
南京古生物所等熱河生物群埋藏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對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生態系統的解讀,是理解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重點課題之一。不同于對現代生態系統的研究,對地史中的生態系統恢復,化石記錄是主要的解讀依據,而化石記錄又經歷了兩次重要的信息轉換:死亡過程和死亡后的化石化過程。這兩個過程勢必造成某些生態信息的疊覆和丟失等,在直接解讀化石記錄的信息時可能會
探索原始生命奧妙,揭秘熱河生物群隱藏的生命演化密碼
周忠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進化生物學及古鳥類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中生代鳥類與熱河生物群的研究,提出了熱河生物群是若干生物進化搖籃的假說,找到了一系列支持鳥類恐龍起源學說和鳥類飛行樹棲起源假說的新證據,發現并命名了若干中生代鳥類化石,通過深入研究早期鳥類的系統演
“地史時期海陸生物多樣性演變”專輯中文版出版
我國古生物學領域的第二個973項目“地史時期海陸生物多樣性演變”已于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為全面反映該973項目的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在《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40卷9期)共同組織的專輯已經
古脊椎所恐龍食鳥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網絡版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后鄒晶梅(Jingmai O'Connor)與周忠和、徐星研究員合作完成的一篇題為“小盜龍新材
科學家發現熱河生物群新翼龍——友好美麗飛龍
近日,《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報道了一件遼西熱河生物群保存完整精美的翼龍骨架和一件不完整的翼龍頭骨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和巴西國家博物館/巴西里約聯邦大學教授Alexander Kellner團隊,基于對這件標本的合作研究,建立了朝陽翼龍科(
古脊椎所等在遼寧發現世界最早的懷孕蜥蜴化石
胎生是哺乳動物的典型特征,但大約1/5的現生有鱗類爬行動物(有鱗類包括蛇和蜥蜴)也是產活仔的,被稱為卵胎生。在有鱗類中,胎生這一特征演化了100多次,演化頻率遠遠高于其他所有脊椎動物的總和。但這個特征最早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卻一直是個未解之謎。近日,一件體內帶有胚胎的蜥蜴化石被
三名華裔教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新增三名華裔院士,他們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游景威,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植物細胞生物學教授朱健康,以及當選為外籍院士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 美國國家科學院4月27日上午舉行第147屆年會,宣布新增72名院士,院士總數達到2097名。新增
南京古生物所熱河生物群埋藏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發現于我國東北地區的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是世界著名的特異埋藏化石群,產出了大量保存精美的昆蟲、蝦等無脊椎動物以及帶毛恐龍、鳥類、哺乳類等珍稀脊椎動物化石。盡管大量的化石被描述,但其獨特的化石形成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博、趙方臣和研究員張
古脊椎所等研究揭示熱河鳥奇特雙尾羽的奧秘
10月7日,《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Jingmai O'Connor、Corwin Sullivan、周忠和與山東臨沂大學王孝理、鄭曉廷、張曉梅,以及阿根廷學者Pablo Tubaro合作完成的一篇題為“熱河鳥奇特雙尾羽與早期鳥類尾羽演化的復雜性”的研究
國際學者聚焦“中生代哺乳動物演化新證據”
2018年6月6日~8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辦,北京自然博物館承辦,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自然歷史專業委員會支持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人類一直在探索自己究竟是從何而來的,而哺乳動
研究發現骨折的白堊紀蜥蜴化石
2月28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發現了一件來自早白堊世的矢部龍化石,其左腿存在明顯的骨折現象。這對理解熱河生物群中較大型蜥蜴的行為學有重要意義,亦增加了脊椎動物的古病理學實例,并有助于重建熱河生物群的生態系統。研究論文發表于《歷史生物學》上。 此次研究的蜥蜴化
中美澳團隊在承德避暑山莊發現大量侏羅紀恐龍足跡
12月6日,中美澳科學家宣布,他們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跡研究,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個世界聞名的中國皇家園林的地面上,有著世界罕見的將古生物遺跡化石與人文歷史相結合的案例。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大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并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以恢
我國遼寧發現早白堊世的對齒獸類哺乳動物新屬種
5月24日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報道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臨沂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研究的發現于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哺乳動物新屬種——羅氏晚萌齒獸(Anebodon luoi)。化石是對齒獸類的基干物種,臼齒數目比之前發現的同屬對齒獸的張和獸和毛獸少
我國科學家糾正熱河生物群沿用百年的分類錯誤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下,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和他的博士生黃建東,在對中國北方中生代著名的熱河生物群中的昆蟲化石研究中,發現中國義縣組原被認為是類蜉蝣屬的化石應歸入美麗蜉蝣屬,三尾類蜉蝣可能僅分布在西伯利亞的外貝加爾和蒙古共和國,近百年來一直沿用的熱河生物群中所謂三尾類蜉蝣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