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任嬌艷團隊成功搭建非人靈長類動物營養不良代謝模型(U-NHPs),首次報道了食源大豆肽調控肝臟線粒體代謝重編程,可用于有效干預人類營養不良。基于該成果開發的肽類產品已獲得臨床實驗審批,有望積極發揮食源性肽在非傳染性重大慢病主動健康防控中的重要作用。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
相關研究示意圖。研究團隊供圖
論文第一作者、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徐真真表示,營養不良分為營養不足、營養過剩等不同臨床特征,嚴重者可引發機體多器官損害與代謝失調,極度危害人類健康。受制于現有動物模型無法高仿真重現人類營養不良的臨床表現,導致人類營養不良的機制機理研究受阻,缺乏精準干預策略與手段。目前,針對營養不良的主要干預措施是使用高蛋白、高熱量的配方營養,但實際效果非常有限。
為進一步明確人類營養不良的機制機理,任嬌艷團隊選擇非人靈長類動物進行模型搭建。該類動物在系統發育上與人類最為接近,具有相似的基因組、晝夜節律、營養需求、攝食模式,使其成為研究營養不良的理想模式生物。
任嬌艷團隊發現,U-NHPs具有嚴重的肝臟代謝紊亂和線粒體功能受損,基于U-NHPs代謝特征作為干預靶點,采用定向酶解制備的大豆肽,通過調控肝臟線粒體代謝重編程,使得受損線粒體功能恢復,從而有效緩解營養不良表型。這一成果為揭示營養不良的病理機制提供了新的數據支撐,同時為人類營養代謝失衡重大慢病的干預提供了新的策略。
論文通訊作者任嬌艷表示,其研究首次建立了U-NHPs評價標準,基于研究開發的肽類產品已正式通過FDA官方臨床實驗審批,為首例以食源性肽為單一營養組分的正式臨床實驗,擬于3-5年內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多地域、多中心臨床實驗。
上述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食品營養與安全關鍵技術研發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卓越團隊項目、廣東省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專項資金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dvs.202306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