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羅格斯大學—新不倫瑞克工程師創造了一種柔性輕質材料,經4D打印后的材料可用于飛機和無人機的機翼、柔軟機器人、微型植入式生物醫療裝置等,能更好地實現減震和變形。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材料視界》雜志中。
3D打印也被稱為增材制造,可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將預先構建的數字藍圖轉變為物體。
基于這項技術的4D打印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它使用特殊材料和復雜設計來打印物體,這些物體在環境條件如溫度變化下,會隨之改變形狀。
工程師們創造的這種新“超材料”,經過精心設計,具有自然界中找不到的特性,它們不同尋常甚至違反直覺。以前,超材料的性質和形狀一旦制造出來就不可逆轉,但此次用熱量來調整特性的超材料,能在被擊打時保持剛性,或像海綿一樣變軟以吸收震動。
在室溫73華氏度(約22.8℃)和194華氏度(90℃)之間的溫度區間,剛性調節可以超過100倍,從而很好地控制減震。材料可重新成形,以用于各種目的。它們暫時變形,轉變為任何形狀,然后在加熱時,根據需要回復其原始形狀。
這種神奇的材料,可用于提高飛機或無人機機翼性能,還可用于空間發射的坍塌輕質結構,甚至更大結構的太空板的重建。由這種材料制成的軟機器人像章魚一樣柔韌,可根據環境和當前任務,調整靈活性或剛度。而將其插入微小裝置植入人體進行診斷或治療,可以讓介入裝置暫時變得柔軟和靈活,進入人體進行微創手術并減少疼痛。
總編輯圈點
我有一根仙女棒,變大變小變漂亮。在4D打印技術的加持下,在現實世界上演一場“超級變變變”不再是童話。只需特定的條件,比如溫度或者濕度,不需要復雜的機電設計,材料就能“聰明乖巧”地改變自身的性質和形狀。文中提到的“超材料”,也正是具有特殊甚至反常性質的人造材料。人類給予材料神奇的“魔法”,而材料又將這種“魔法”回饋給人類。盡管技術還不成熟,但可以想象,若超材料得到普遍應用,那如今很多科幻小說里的場景,和現實一比,都會相形見絀。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馬驤團隊提出了一種將磷光分子引入光固化材料以實現實時可視化監測的策略,通過調控磷光分子的種類和比例,可以實現對材料磷光特性和4D打印過程的精確控制,為光固化材料和4D打印技術的發展提供......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教授葛锜團隊在可重構4D打印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科學》上。4D打印作為新興跨學科前沿研究領域,已成為國內外熱點研究方向之一。形狀記憶聚合物(Sh......
意大利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新穎的4D打印的可生物降解的軟體機器人,其形狀像一顆種子,能隨著濕度的變化而改變形狀,并能在土壤中航行。該設備作為監測環境的一種新方式具有很大的潛力。4D打印是使用3D打印技術......
氣動執行器因其彎曲程度高、自由度大、環境適應性強等特點,在醫療保健、復雜地形勘探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由于其壓力系統離不開笨重且剛性的泵驅動氣體設備,極大地限制了執行器的尺寸和移動性,以及在室外環......
刺激響應性水凝膠具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并可感知外界刺激并做出響應,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目前,刺激響應性水凝膠依然存在機械性能差、響應性單一等缺點。因此,制備機械性能優異、多重刺激響應性水......
近日,天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封偉研發了一種具備自主行動能力和觸覺應變的4D打印軟體機器人,該機器人在一次打印成型后即具有熱致無約束滾動能力,無需任何其他后續加工程序。該研究成果在《細胞》出版社旗下頂尖期......
針對心血管內科常見的房間隔缺損疾病,能不能設計出一種生物可降解、組織相容性好、并發癥少,且在心臟“漏洞”修補完畢之后即可自動消失的封堵裝置,以替代傳統的金屬封堵器?近日,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復合材......
4D打印技術是將3D打印技術與智能材料結構結合起來發展出的新技術,智能材料結構在3D打印基礎上受外界環境激勵下隨著時間實現自身的結構變化,從而使三維物體增加了一個時間維度。4D打印技術可改變傳統的“機......
美國羅格斯大學—新不倫瑞克工程師創造了一種柔性輕質材料,經4D打印后的材料可用于飛機和無人機的機翼、柔軟機器人、微型植入式生物醫療裝置等,能更好地實現減震和變形。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材料視界》雜志......
近日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志上的研究顯示,中國香港城市大學呂堅教授研究組首次實現了陶瓷4D打印。這種新技術有望應用于太空探索、電子產品和航空發動機制造等領域。4D打印,就是在3D打印基礎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