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新構造與地質災害”研究團隊研究員李偉與國際科學家合作,首次揭示了非洲西北部大陸邊緣阿加迪爾海底滑坡的地貌特征、內部結構、形成時間及動力學過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圖1. 阿加迪爾海底滑坡的形成時間
據介紹,阿加迪爾海底滑坡位于阿加迪爾海底峽谷南部,影響面積多達5500平方千米,造成了340立方千米的海底滑坡沉積物。科研人員利用海底多波束測深和多道地震相結合的探測方法,成功揭示了阿加迪爾海底滑坡的地貌特征和內部結構。研究發現阿加迪爾海底滑坡形成于14.2萬年,主要沿著兩個不同深度的滑移面發生滑動,研究認為其形成的觸發因素可能與斷層活動和鹽構造運動相關的地震有關。
圖2. 阿加迪爾海底滑坡三維形成模式圖
此外,此前學者普遍認為阿加迪爾海底峽谷區域大規模的海底滑坡是造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摩洛哥濁積體系的主要原因,然而,本次研究發現阿加迪爾海底滑坡并沒有演變為大規模的濁流事件,這一發現在摩洛哥濁積體系的沉積記錄中得到佐證。該研究成果不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海底滑坡的形成過程和動力學機制,而且對科學評估海底滑坡造成的深水地質災害風險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該研究成果得到了中科院率先行動“百人計劃”項目(Y8SL011001)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7YFC1500401)的聯合資助。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新構造與地質災害”研究團隊研究員李偉與國際科學家合作,首次揭示了非洲西北部大陸邊緣阿加迪爾海底滑坡的地貌特征、內部結構、形成時間及動力學過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新構造與地質災害”研究團隊研究員李偉與國際科學家合作,首次揭示了非洲西北部大陸邊緣阿加迪爾海底滑坡的地貌特征、內部結構、形成時間及動力學過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20世紀90年代中期,德國科學家證實海洋邊緣的陸坡含有大量的天然氣水合物。這些固體冰狀的水和氣體化合物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水泥”,可以穩定斜坡。由于天然氣水合物僅在高壓和低溫下處于穩定狀態,因此水溫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