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樹教授簡介:
鄭樹,腫瘤學專家。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浙江醫科大學校長,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歷任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全國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委,中華醫學會咨詢委員會委員,國際大腸癌外科醫生協會副主席等職。2005年入選美國外科學院委員。被聘為2004年香港中文大學曹光彪教授、2005—2015年Rugters大學客座教授。曾獲2001年浙江省功勛教師、2005浙江大學竺可楨獎、2005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11年浙江省重大科學技術貢獻獎等榮譽。自1987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歷年來主持國家“七五”、“八五”、“九五”攻關、“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省部級以上課題37 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三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共30余項,申請ZL17項。發表SCI收錄160余篇,被他人引證1400余次,專著《結直腸腫瘤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腫瘤生物學》、《大腸癌》等10部,參編15部。
2013年度——浙江大學鄭樹醫學教育基金成立活動
2013年浙江大學116周年校慶之日,時年82歲高齡的鄭樹教授作為原浙江醫科大學的校長,將兩年前獲浙江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所得的50萬元獎金,悉數捐出設立了“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鄭樹醫學教育基金”。“獎勵的標準就是有責任心,能將心比心的老師、學生和醫生。”鄭樹教授說。鄭樹教授于1984年到1996年擔任原浙江醫科大學校長,校友們猶記得湖濱校區這一方培養醫生的搖籃。基金啟動儀式上很多來自浙大附屬醫院的專家教授,他們大多是鄭樹教授的學生。
如今鄭樹教授仍堅持在醫學前線,在胃腸道、乳腺、甲狀腺等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上大展身手,每周兩次出診,帶教查房,風雨無阻,并堅持進行科學研究,目前依然有14位博士研究生跟隨她學習。鄭樹教授說,在傳統的醫學教育中,有四個字特別有分量,就是“無德不醫”,激勵大家追求崇高的醫德醫風。當下,即使醫患關系緊張,也應該讓大家知道,很多的年輕醫生,依然熱愛并執著于這份工作,憑一顆真心在為患者服務。好醫生、好醫學生的典范,應該得到肯定與表彰。
專為醫德醫風設立的基金,鄭樹教授在浙江大學乃至全省開了先河。鄭樹教授這一善舉得到了各方人士的熱情響應,原醫大畢業的陳建青校友向基金捐款人民幣100萬元;腫瘤靶向藥物專家丁列明校友捐款100萬元;羅建明校友捐款人民幣50萬元;干月波校友捐出了1000美金,來自浙醫二院、邵逸夫醫院等附屬醫院的不少醫生,自發每人注資10000元……目前,浙江大學鄭樹醫學教育基金“醫德基金”已超過300萬元。
2014年度——邵逸夫醫院和浙醫二院周年慶典《相信》新書首發活動
2014年初得知邵逸夫先生去世的消息,鄭樹教授有點驚愕同時感到惋惜。在杭州有一家很有名的醫院——“邵逸夫醫院”是邵逸夫先生和鄭樹教授共同促成建立的。“和邵先生這一生的交集就是在這家邵逸夫醫院。他最早一次提出要在內地建個醫院是1985年,當時,他跟助手考察了國內某個城市,那時整個內地醫院的條件都不理想,跟他心目中的醫院相差甚遠。”鄭教授回憶。一次機緣巧合下,邵先生在夫人方逸華的陪同下來杭州游玩。鄭教授說那次她和邵先生第一次見面,地點就在浙江醫科大學,當時她是校長。“了解浙江醫科大學的情況后,邵先生非常開心,他當時就說想把自己心目中的醫院送給杭州。”鄭教授聽到這個消息后,心里除了高興還有一絲擔憂,“高興的是,按照邵先生的想法,這家醫院將引進美國先進的管理理念、方法,建立起國內外醫療交流的橋梁,對內地醫學的發展非常有幫助;擔心的是,當時浙江的醫院、醫療條件并不發達,怕達不到邵先生的要求。”
鄭教授說,當時很怕這個機會就這樣失去了,但她發現自己的擔心多余了:因為邵先生認定浙江是自己的家鄉,所以要讓自己最美的醫療夢在杭州實現。
以后,幾乎每次邵逸夫先生來杭州鄭教授都會去陪他,在和邵逸夫十幾次的接觸交流中,她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也是讓她最為感動的話是“我把這個醫院交給你了,交給你我很放心”。在將這個最美的醫療夢一步步轉變為現實的過程中,鄭教授說碰到了許多困難。商談、簽約,每一個過程都歷經坎坷,連最后拿支票都來回奔波了好幾次。鄭教授回憶,當時剛改革開放要建一所邵逸夫先生心目中管理好、設備好、條件好的“三好”醫院非常難,“上世紀80年代末,大家的觀念還都比較傳統,甚至對于醫院里要不要裝空調這件事都會爭論好久,很多人覺得太浪費錢,但我那時已體會到了邵先生那種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就醫條件的理念,力排眾議,最終把空調裝了上去。”1994在邵逸夫先生和鄭樹教授的共同努力下,邵逸夫醫院在杭州正式運行至今……
這一年鄭樹教授經歷的另一件大事就是鄭教授畢生服務的浙醫二院,醫院舉辦145周年慶典。與其說是一場熱熱鬧鬧的生日聚會,不如說是一場答謝會,鞠躬致謝為人類健康作出貢獻的醫務人員,感謝信任醫生的患者。145年浙醫二院創造多個“第一”,翻開浙醫二院厚重的歷史卷冊,會發現科技創新是一代代浙二人的不懈追求。中國第一例Whipple手術施行者余文光,浙江省骨科、神經外科鼻祖朱焱,浙江耳鼻喉科創始人與奠基人蔡鉞侯,完成全國首例斷肢移位再植手術的蔣讓,國際上最早發現三個與大腸癌相關新基因的鄭樹……
在回顧與展望儀式上,承載浙醫二院發展歷史的《相信——廣濟傳人:38位名醫逸事》新書發布儀式典禮同時舉行。這本書中講述了建國后,在醫學上有很高建樹的38位浙二名醫的故事,其中就有在國際上最早發現三個與大腸癌相關新基因的鄭樹教授。慶典上書中的很多主角來到了現場,鄭樹教授作為嘉賓把這本書作為禮物,贈送給了今年新加入浙二的新員工,希望年輕一代傳承145年的理想和信念。?鄭樹在業內的地位,浙醫二院院長王建安是這樣說的:“她是我們從醫生涯中影響最深遠的人之一,是我們醫院廣濟文化的卓越代表。她為我國腫瘤學,尤其是在大腸癌早期預警和干預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2015年度——鄭樹教授從醫從教60周年紀念活動
2015年5月浙江大學舉行的大腸癌國際學術論壇除了學術交流,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慶賀浙江大學教授鄭樹從醫從教60周年。鄭樹教授在腫瘤學科,尤其在大腸癌領域是泰斗級人物,歷任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全國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目前兼任全國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委,國際大腸癌外科醫生協會副主席等職。從醫從教60年以來,她不僅在臨床為病人看病,還在教學領域培養出了113位博士,60位碩士。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張蘇展、浙江省腫瘤醫院院長毛偉敏、浙江大學加州納米研究院、同濟大學納米醫學院博導亓立峰研究員……省內、全國乃至國外的很多腫瘤專家,都是她的學生。目前,鄭教授還帶著多名博士生碩士生,依然堅持每周2次門診,1次多學科查房,外出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做科研。“我一個人看病,總有看不動的一天,培養出更多的人才,才能為更多的病人服務。”鄭樹說。如今,鄭樹已逾八十高齡她的思路依然非常清晰,依然還在臨床一線工作。她說,她才算跨入“80后”,現在每周還看兩個半天門診,還在帶研究生,還在參與大腸癌的早期篩查項目,還在尋找更特異的早期大腸癌腫瘤標志物。
長三角地區一直是消化道腫瘤高發地,近期研究報道尤其以浙江嘉興等地為全國之最。鄭樹從上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研究大腸癌。她說這些年,我國的大腸癌發病率依然在逐年上升,浙江屬于高發地區,以4%左右的速度在上升。增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飲食習慣、抽煙、環境污染、基因等都有影響。“大腸癌本來好發于中老年,高危人群是40-70歲,但現在30多歲的年輕人也多起來了。我覺得這和現在社會競爭激烈,精神壓力大也有一定關系。”她認為,只要早篩查早診治,大腸癌病人是可以長期生存的,大腸癌早期發現90%可以治愈。早在1978-1998年,鄭樹教授就在大腸癌全國最高發地區嘉善、海寧,啟動大腸癌篩查項目,在40-70歲的二十四萬人中,查出4000多高危人群,從而使該地區大腸癌發病率降低31%,死亡率降低17%,這是多年來癌癥“兩率”下降全國范圍內唯一的例子。現在,全國已有15個地區開展大腸癌篩查項目,而浙江嘉善、海寧的篩查工作,也由弟子、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張蘇展接任,但她親自仍然參與其中。現在還在做兩個大腸癌方面的課題,一個是在篩查階段,尋找高危人群糞便、血液里更特異的腸癌腫瘤標志物,早發現病人就能早做治療。另一個是為了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的:“大腸癌中有15%的病人容易肝轉移,肝轉移是大腸癌病人難以治愈的主要原因。所以我想研究,為什么大腸癌那么容易轉移到肝臟?如果能找出哪些類型的大腸癌容易肝轉移,哪些標志是代表它要轉移了,我就能從前期把它堵掉,那死亡率可能可以降低很多。”
鄭樹教授總是說,病人把最重要的東西交給了醫生,我們要對得起他們的信任,要有責任心。一名鄭教授正在帶的博士研究生對鄭教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對病人特別負責特別耐心。“來看腫瘤的病人,很多家屬會一起來,七七八八地問很多問題,鄭教授總是耐心傾聽解答。她看一個病人只花3分鐘是不可能的,20分鐘到半個小時是常事。”因為鄭教授只坐上午半天門診,有些病人檢查結果出來時,門診時間已經結束了,遇到這種情況,她每次都和病人說,你檢查結果出來了的話,下午到哪里哪里的辦公室去找她好了。鄭樹教授85歲了,還同時在做帶學生、看門診、做科研三件事,一周五天,早八晚五,到浙醫二院上班。她說:“年紀大了腦子多用用是好的,這樣才能保持活力。對我來說,我的工作就是我的興趣,動動腦子身體蠻好。”應驗了鄭教授的另一句至理名言養生經:“活到老工作到老,動動腦子身體好”。總之,鄭樹教授秉承勤勉嚴謹、一絲不茍的態度,潛心研究科研臨床奮斗不息,使不計其數的病人回歸健康生活,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備的醫學精英,大樹底下好乘涼,桃李芬芳滿天下!——也正如金庸送她的那幅字所寫:“鄭人高義、樹木樹人”。(生物谷 Bioon.com)
鄭樹院士將出席生物谷主辦的“2016 腫瘤異質性學術研討會——從基因型到表觀調控”,并做“TCGA數據庫與腫瘤異質性的研究”主題報告。
本次會議將聚焦腫瘤異質性相關的重要問題,探討腫瘤異質性的起源、腫瘤異質性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技術手段及其對藥物研發、臨床治療方案設計和選擇的影響,內容涉及腫瘤演化、干細胞異質性、生物信息學、大數據科學、腫瘤轉移及耐藥、微環境影響、基因編輯疾病模型、腫瘤樣本動態監測、單細胞分析、癌細胞分型和靶向治療等。邀請癌癥生物學家、技術研發專家、生物信息學專家、臨床醫生參與討論和推動腫瘤異質性研究的醫學轉化。
為此,我們熱忱的邀請您參加本次研討會,與您相聚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