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761.shtm
文 | 周浙昆
珠峰及其山頂的旗云。作者供圖
我多次去過青藏高原,卻一直沒有見到過珠穆朗瑪峰(以下簡稱珠峰),心中存下了一個大大的遺憾。當得知要進行“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編者注:第二次青藏科考隊聯合西藏登山隊實施的活動,于2022年4月全面啟動)時,我毫不猶豫報了名。
2022年4月,我們踏上考察的征程。4月的昆明已是初夏,暖意濃濃,而西藏拉薩卻是春寒料峭。
這次考察主要有兩個任務:一是探尋新近紀以來珠峰地區植物區系的組成及其演變;二是利用植物化石探索喜馬拉雅山脈隆升的奧秘。
現代不同海拔高程地表表土、苔蘚和湖泊表層沉積物中,保留了不同海拔高程的孢粉組合,這些樣品是進行古高程重建,以及探索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奧秘的最好研究材料。我們工作的第一站是采集不同海拔高程的表土樣品。
喜馬拉雅山脈從東西向展開,綿延2400多公里,這里集中了全世界最高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00多座。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海拔8848.86米的珠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也是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脈像一堵墻,橫亙在歐亞大陸和印度次大陸之間,而其中的幾條溝,像是在這堵墻上打開的豁口,成了南北坡之間的天然通道。
我們經帕里鎮,沿亞東溝進到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在進入南坡前,我們在帕里鎮附近的剖面采集孢粉樣品。
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團,晚春的高原內部乍看上去干旱荒蕪,毫無生氣。但巖石下、荒坡上仍有生命頑強地生長,采集孢粉樣品時,不經意就看到了正開著花的叢服和茄參。此時山頂還是白雪皚皚,山下已是春意盎然,紅的、黃的、粉的杜鵑花開得熱烈而燦爛。
亞東溝位于從喜馬拉雅山脈埡口到下亞東的國境線,海拔落差有3000多米,分布了以薄片青岡為優勢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喬松林、云南鐵杉林,以樺木為優勢的落葉闊葉林、西藏云杉林、亞東冷杉林和高山灌叢等各種植被類型。此時的北坡還是一片荒蕪,與郁郁蔥蔥的南坡形成鮮明對照。
完成表土孢粉樣品的采集后,我們沿喜馬拉雅山脈一路向西。一座座高聳的山脈迎面而來,雖然我們已經位于海拔四五千米的高處,但是喜馬拉雅山脈還是高高聳立在前方。
我們一路上繼續采集孢粉樣品,大約晚上9點多到達崗巴縣。在這個海拔4600米的縣城,尋找住宿居然有點小麻煩,多家酒店已經客滿,我們開著車在縣城轉了幾圈才找到酒店。我雖然沒有高原反應的癥狀,但是住在海拔4600米的地方,晚上睡覺還是很不踏實,似乎是睡著了,似乎又是醒著。
第二天繼續前往定日縣。為了保護珠峰地區的生態環境,國家建立了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即便是科考,進入珠峰也需要辦理相關手續。
當吉普車緩緩爬上一個山頭的時候,珠峰映入眼簾。不等車停穩,我就拿著相機跳下了車。
那天天氣特別好,幾座8000米的山峰一字排開,清晰可見。世界上海拔超過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在這個觀景臺,一眼就能看到5座,分別是:8848.86米的珠穆朗瑪峰、8516米的洛子峰、8463米的馬卡魯峰、8201米的卓奧友峰和8027米的希夏邦馬峰。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還有其他地方,一眼就能把全球1/3的海拔超8000米的高峰盡收眼底。
傍晚時我們到了巴松村,這里儼然是一個旅游小鎮,各種賓館、飯店沿著公路一字排開。在藏族師傅夏加的推薦下,我們入住了珠峰屋脊酒店。進到房間后發現,這里不僅干凈整潔,而且24小時熱水和抽水馬桶一應俱全,條件遠好于預期,分到“山景房”的幸運者,從房間里就能看到珠峰。
第二天一早,我們繼續趕往珠峰大本營。車輛沿著平坦的柏油路前行,少了些在世界屋脊行駛的感覺。
到達大本營后,我們迫不及待地向珠峰走去,想“腳踏實地”地體驗登珠峰的感覺。從大本營看珠峰,近在咫尺,垂直高差也不過3648米(大本營海拔5200米)。但這“咫尺之路”和3648米的高程堪稱世界上最難走的路程、最難爬的山。
世界上走完這段路程、爬完這段山的人少之又少。我們爬上兩個冰川形成的終磧壟后,就停止了前進的步伐,因為我們的任務是采化石。2023年下半年,考察隊員蘇濤和劉佳經過充分準備后,再次返回珠峰大本營,并登上了海拔6500米的高程,采集了沿途的樣品,這是后話。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前輩,曾經在珠峰附近三疊紀的地層中發現過旋齒鯊的化石。我們雖然不研究古脊椎動物,但也很想去拜訪一下神奇的旋齒鯊的化石產地。
按照科考的采集記錄,我們找到了旋齒鯊的化石產地。遺憾的是沒有找到旋齒鯊的化石,卻發現了大量的腕足類化石,這表明在三疊紀早期(大約2億多年前)現代的珠峰地區是一片汪洋。
考察隊還需要去卓奧友峰尋找加布拉化石產地,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珠峰。離開珠峰時,我拍下了最后一張珠峰的照片,高峰特有的“旗云”清晰可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761.shtm文|周浙昆珠峰及其山頂的旗云。作者供圖我多次去過青藏高原,卻一直沒有見到過珠穆朗瑪峰......
記者從2023“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前方指揮部了解到,13名登頂科考隊員在圓滿完成峰頂科考任務后,昨夜今晨陸續順利返回到6500米的科考營地。同時登頂采集的雪冰樣品,今天(5月24日)早上也順利運抵大本......
5月23日中午,我國13名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2023年珠峰地區綜合考察研究中的峰頂科考。本次科考順利完成了極高海拔氣象站技術升級、雪冰樣品采集、冰芯鉆取、冰塔林無人機航測、溫室氣體探測、......
2023“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動登頂科考隊由16名隊員組成,其中年齡最小的22歲、最大的則是隊長扎西平措,5月20日,是他41歲的生日。本次登頂科考任務完成后,扎西平措將有可能再次刷新他登頂珠峰的紀錄......
5月30日,“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動的主體任務完成,共有5個科考分隊、16支科考小組、270多名科考隊員參加。此次科考在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影響、巔峰海拔的強烈升溫、巔峰海拔的冰雪融化、高新技術平臺觀......
5月30日,“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動的主體任務完成,共有5個科考分隊、16支科考小組、270多名科考隊員參加。此次科考在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影響、巔峰海拔的強烈升溫、巔峰海拔的冰雪融化、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52.shtm今年5月,“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創造了浮空艇大氣科學觀測世界......
“以前是登山隊帶著科考隊,現在是科考隊帶著登山隊。”日前在科技部與中科院聯合舉辦的“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學術交流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珠峰科考總指揮姚檀棟指出,本次科考實現了從“......
5月15日凌晨4時,高原的天漆黑如墨,但位于海拔4300米的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峰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的營地燈火通明。已經熬了3個晚上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高晶感覺很累,但一點也不敢松懈......
今年4月28日全面啟動的“巔峰使命”珠峰科考主體任務剛剛完成,有哪些“高光時刻”,又創下哪些科考新紀錄,來看盤點。“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是第二次青藏科考自2017年啟動以來學科覆蓋面最廣、參加科考隊員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