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7月1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院周挺研究團隊揭示了樹突狀細胞在組織間隙遷移過程中,被腫瘤微環境抑制的新機制。他們還提出利用Pde5抑制劑——西地那非恢復樹突狀細胞功能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策略。相關研究日前刊發在《自然》期刊。
“作為免疫系統的‘情報員’,樹突狀細胞負責將腫瘤抗原信息傳遞至引流淋巴結,激活T細胞發起攻擊。”周挺介紹。
腫瘤前哨淋巴結的熒光成像,樹突細胞和T/B細胞星羅交織,宛若梵高畫筆下的星空
既然樹突狀細胞和T細胞的關系如此密切,它在腫瘤免疫中扮演著什么角色?研究團隊通過分析人類胰腺癌、乳腺癌和結直腸癌患者的樣本發現,隨著腫瘤進展,引流淋巴結中成熟的樹突狀細胞數量顯著減少。團隊成員湯海潮嘗試采用全基因組編輯篩選方法,探尋樹突狀細胞減少的原因。
研究團隊從小鼠骨髓中采集樹突狀細胞的前體細胞,并進行高通量的全基因組CRISPR編輯。然后,他們將經過隨機基因編輯的樹突狀細胞,移植入小鼠的腫瘤部位,觀察哪些樹突狀細胞能夠來到引流淋巴結。
“研究發現,磷酸二酯酶家族成員Pde5是最顯著的調節因子。”周挺解釋說,實驗證實,敲除Pde5可顯著增強樹突狀細胞進入引流淋巴結。
單個樹突狀細胞超分辨成像,其在環磷酸鳥苷作用下奮力變形移動,每一個亮點代表著增強的肌球蛋白活性
Pde5的功能是降解環磷酸鳥苷(cGMP),而cGMP可促進細胞遷徙。研究團隊成員韋宗仿利用膠原凝膠模型和納米級超分辨成像發現,cGMP可提升樹突狀細胞骨架收縮能力,加速細胞運動。進一步研究發現,腫瘤微環境中一氧化氮稀少,導致cGMP合成不足,因此樹突狀細胞遷移能力減退,削弱了腫瘤免疫循環。
研究團隊還發現,Pde5抑制劑——西地那非可顯著提升樹突細胞遷移能力,增強腫瘤特異性T細胞應答,控制腫瘤生長,且與PD-1抗體聯用有協同效應。
“這項研究首次意外發現西地那非的免疫學機制,為人們重新使用西地那非作為免疫治療藥物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周挺表示,面對復雜的腫瘤,人類的免疫治療武器庫并不充足。這項研究希望為腫瘤免疫機制研究以及臨床應用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西湖大學供圖)
西湖大學迎來一位新成員,其辦公室吸引了多位老師前來交流探討。這位新教授究竟擁有怎樣的學術背景,能產生如此的“磁吸效應”?答案在于統計學。近期,國際知名統計學家佘軼原教授已正式加入西湖大學,擔任理學院和......
“我們要用一根針,推動無創醫學檢測技術提升。”這是武漢紡織大學研究生周凡在進入大學生國際創新創業大賽產業命題項目初期的愿景。如今,該項目團隊給“一針快檢”項目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一套具備高精度、低損......
記者7月1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院周挺研究團隊揭示了樹突狀細胞在組織間隙遷移過程中,被腫瘤微環境抑制的新機制。他們還提出利用Pde5抑制劑——西地那非恢復樹突狀細胞功能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策略。相關......
記者7月1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院周挺研究團隊揭示了樹突狀細胞在組織間隙遷移過程中,被腫瘤微環境抑制的新機制。他們還提出利用Pde5抑制劑——西地那非恢復樹突狀細胞功能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策略。相關......
記者7月1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院周挺研究團隊揭示了樹突狀細胞在組織間隙遷移過程中,被腫瘤微環境抑制的新機制。他們還提出利用Pde5抑制劑——西地那非恢復樹突狀細胞功能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策略。相關......
中國人民大學—西湖大學未來人類聯合研究院28日在北京成立,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講席教授湯超出任研究院首任院長。記者從現場獲悉,該研究院融合中國人民大學的人文社科積淀和西湖大學的科學技術優勢,重點布......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藥學院研究論文發表在Aggregate(《聚集體》)期刊上。論文第一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藥學院博士郭東男、胥丹,通訊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藥學院教授王嗣岑與副教授侯曉芳。生物正交剪切化學(......
近日,浙江省腫瘤醫院(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以下簡稱“浙江省腫瘤醫院”)胃外科胡燦分享了一個案例,AI模型從胃癌患者6個月前拍攝的CT中識別出胃癌信號,而同期的人工讀片卻未能發現任何異常。這一......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研究員康鐵邦、副研究員武遠眾團隊研究發現,ASB7擴增會導致基因組不穩定,同時賦予腫瘤對PARP抑制劑(PARPi)的敏感性。這一發現未來或可為ASB7擴增型腫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思......
CD8T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能夠通過釋放細胞毒素并誘導靶細胞死亡,有效清除被感染或發生異常的細胞。作為免疫治療的前沿手段,CD8T細胞療法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然而,腫瘤微環境常通過抑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