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50多名醫生和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得出結論,肥胖并不總是一種疾病。1月14日,他們在《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上發表報告,敦促對肥胖進行更細致的定義并出臺新的診斷標準,還主張為那些因超重而患有健康并發癥的人廣泛提供減肥治療。這些建議出臺之際,肥胖藥物在美國十分流行,但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人仍然無法獲得。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中心的肥胖癥醫生、FlyteHealth公司的聯合創始人Katherine Saunders表示,這份新報告“將肥胖癥合法化為一種真實的疾病”,但并沒有將體重指數(BMI)作為定義肥胖癥的標準。未參與該報告的Saunders同意報告作者的觀點,即科學研究支持使用BMI以外的指標,包括身體成分和整體健康評估。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確定誰應該接受治療,但有時可能難以實施。
全球已有超過75個專業團體支持該報告,其中包括美國心臟協會、歐洲內科聯合會和世界肥胖聯合會,但這些建議將如何影響醫療實踐還有待觀察。
“問題是,是什么定義了疾病?”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代謝和減肥外科主任Francesco Rubino說。據估計,全世界有超過10億人受肥胖的影響。BMI是根據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計算的,由一位比利時數學家在19世紀30年代提出,通常BMI大于等于30就被認為是肥胖。研究已經確定,BMI定義的肥胖是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和骨關節炎等健康問題的驅動因素。包括美國醫學協會在內的一些組織宣布,所有肥胖都是一種慢性病,部分原因是為了減少人們對肥胖的恥辱感。
盡管Rubino認為BMI是一個有用的工具,但他和一些人認為,這不是一種醫學診斷,因為不能清楚地追蹤健康狀況不佳和承受的痛苦。許多肥胖者在新陳代謝方面是健康的,不認為自己的生活受到體重的不利影響,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療。
該報告指導委員會成員之一、英國劍橋大學的Sadaf Farooqi表示,在承認這種多樣性的同時,這份新報告意味著在許多方面背離了當今的醫療實踐。該報告的核心論點是,醫生應將肥胖者分為兩類:一類是體重導致健康問題或影響日常功能的“臨床肥胖”者;一類是根據血液檢測和其他評估結果是健康的“臨床前肥胖”者。
該團隊指出,這種分類應該對護理產生影響。臨床肥胖者應該能夠獲得藥物治療或進行減肥手術,就像癌癥或心臟病患者通常接受針對其疾病的治療一樣。Farooqi說,目前的情況并不總是如此。
對于那些臨床前肥胖者——報告作者認為他們目前沒有生病,但患病的風險可能更高——如何治療將更加微妙。“我們并不是說他們不應該接受治療。”Rubino說,“但方法……是不同的。”相關治療可能更側重于健康咨詢,以幫助降低未來健康問題的風險。考慮到其他風險因素,如肥胖相關疾病的家族史,減肥藥可能仍然是有必要的。
Farooqi和Rubino還希望這種新方法將使某些種族群體受益,特別是亞裔群體,他們在BMI較低的情況下似乎比歐洲白人更容易患上肥胖并發癥,而歐洲白人是早期BMI和健康風險研究中的主要人群。
另一個建議是關注脂肪在身體上出現的位置,而不僅僅是BMI。大量科學研究表明,腹部脂肪比大腿或臀部的脂肪更具健康風險。然而,Saunders說,將身體成分評估納入醫療護理中可能比聽起來更難,尤其是對于那些可能沒有多少時間分給每一位病人的全科醫生來說。關于如何測量腰圍,甚至還沒有達成一致意見。“要使新的分類系統得到廣泛采用,它需要快速、廉價和可靠。”她說。
她補充說,弄清楚是否以及如何治療臨床前肥胖者可能“真的很棘手”,因為不僅要考慮他們的健康狀況,還要考慮遺傳或其他未來疾病的風險因素。
Farooqi也認為,如果醫生采納該組織的建議,很可能會遇到一些波折。技術改進,比如廉價而簡單的測量身體成分的方法,可能會產生很大影響。“我認為,在這種方法下,醫生在某些方面需要做出額外的工作。”但她表示,這份報告“讓人們對如何評估肥胖患者有了更明智的看法”,這是“成為一名好醫生的一部分”。
肥胖是一項成因復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是導致糖尿病、脂肪肝、心腦血管疾病等一系列疾病的重要病因或危險因素。近日,我國科學家開發的一款減重降糖藥物的臨床研究成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這也是我國代謝新......
英國《柳葉刀·糖尿病和內分泌學雜志》近日發表一項報告指出,當前臨床上主要依據身體質量指數(BMI)診斷肥胖的方法并不可靠,呼吁使用新的、更細分的診斷方法來“重新定義”肥胖。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超重和......
一項由本·古里安大學(Ben-GurionUniversityoftheNegev)科學家領導的開創性國際研究,首次繪制了人體不同脂肪組織中脂肪細胞的多樣化圖譜。研究人員利用先進技術,揭示了脂肪細胞的......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學習和記憶是大腦的“獨門絕技”。然而,美國紐約大學科學家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身體中的神經組織和腎臟組織細胞也具有類似記憶能力。相關論文日前發表于《自然·通訊》。無獨有偶,瑞士和美......
中國國家癌癥中心研究團隊通過對全球肝癌流行病學進行系統分析,發現肝癌的致病因素正在發生重要轉變,其中代謝性風險因素的威脅日益突出。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于《癌癥生物學與醫學》。研究者利用全球疾病負擔研......
一個由50多名醫生和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得出結論,肥胖并不總是一種疾病。1月14日,他們在《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上發表報告,敦促對肥胖進行更細致的定義并出臺新的診斷標準,還主張為那些因超重而患有健康......
在中國,自1980年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重指數(BMI)和肥胖癥一直在穩步上升。然而,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對國家、區域或某些人口亞群的近期趨勢進行可靠評估。為了彌補這一證據差距,該對2004年至2018年......
脂肪組織巨噬細胞(ATMs)在維持脂肪組織穩態和協調代謝炎癥中發揮重要作用。鑒于ATM廣泛的功能異質性和表型可塑性,因此有必要在肥胖環境下鑒定真正致病的ATM亞群。2024年9月17日,華中科技大學王......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內分泌學家楊金奎與合作者研究發現,2007年至2021年間,中國與肥胖相關的癌癥發病率以驚人的速度每年增長3.6%,而與肥胖無關的癌癥發病率則保持穩定。而且,這一增長在年輕人中尤為明顯......
多發性硬化癥(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種靶向中樞神經系統(CNS)白質的自身免疫疾病。該疾病多發于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因此也被稱為“美女病”。肥胖與女性自身免疫增加(包括多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