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國會開始調查一些“基因體檢”公司的商業行為。因為其中一些公司,比如“Pathway Genomics”試圖通過街口的社區藥店(Walgreens, CVS等)銷售用于做“基因體檢”的取材試劑盒。
收到國會信函的有基因體檢方面的旗艦公司“23andMe”、“Navigenics”、“Pathway Genomics”等。國會信件中聲稱:“科學家們對這類檢測的準確性有顧慮。”
中國國內常說的“基因體檢”在美國也叫DTC (direct-to-consumer genomic companies),這些公司通過檢查“正常人”的一些多態位點(SNPs)來推算該正常人得各種疾病的可能性或者風險性。因為是檢測“正常人”的標本,不是病人標本,因此廠家想打擦邊球,不用通過FDA報批。因為嚴格地講,FDA主要是管理市場上用來治療病人的藥物和醫療儀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
而且,所謂基因體檢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一些科學家通過用GWAS(全基因組多態相關比較研究)技術,的確發現有些遺傳多態性與病人的某些疾病有關。筆者以前也寫過文章。因為通過這種方法找到的SNPs并不是病人特有的,正常人也有。所以通常的“基因體檢”的結果表述方式就是:“因為查到你有XX突變,你患YY疾病的風險比正常人增加ZZ%。”
這類“基因體檢”(筆者覺得叫“基因算命”更貼切)實際上是科學發展不到位,市場行為超前與科學的一個產物。如果科學發展到位了,應該是通過一個檢查,給出這樣的檢測報告:“因為查到你體內有XX突變,你患有YY病”,或者至少是:“因為查到你有XX突變,你患YY疾病的風險是80%”。
為什么基因體檢的科學還不到位?原因很簡單,該檢測的指標(基因多態性)和疾病沒有直接聯系。有的頂多是一些間接的聯系。好比警察破案,有證人看到兇手是穿白衣服的,因此所有穿白衣服的就都成了嫌疑人。
中國最近也出現了不少“基因體檢”的專業公司。用的技術比國外還簡陋(沒有做全基因組多態分析,而是只分析幾個位點),可是市場比國外做得還紅火,各種“白領套餐”“粉領套餐”都有。“中國有很多有錢人,他們十分關心自己的健康,也能夠承受得了這樣的豪華消費”。
于是,“賺有錢人的錢”就成了一個經營模式。去年回國筆者還在北京會見了一個國內做基因體檢的公司創辦人,直接表達了筆者對這類服務科學性的質疑,認為科學沒有到位的產品或服務太早面世實際上是最大的商業風險。不過,在國內也很難說,“核酸”等各類補品還是很有市場的,因為中醫強調的“預防為主”的概念給這些“補藥”公司一個很強大的文化支撐。
在美國這類直接對消費者的服務也沒有醫保付費,都是消費者自己掏腰包的。兩年前,在冷泉港開“基因組生物學”會議的時候,會議主持人就把“23andMe”、“Navigenics”和“Decode”等三家最有影響的公司主管請來“咨詢”了一番,主要表達科學家對這類商業行為的“顧慮”。科學家們的顧慮主要是怕這樣“夾生飯”樣的產品和服務的推出可能會讓消費者感覺“上當”,等以后科學到位,技術也成熟了的時候再推出產品和服務的時候,反而會遇到不必要的市場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