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4-09-19 16:01 原文鏈接: 統計物理學家加入西湖大學

      “準備好迎接美妙的公式了嗎?”

      這是理學樓里的一間小教室,差不多20平米,除了一面門一面窗,剩下的兩面墻全是黑板。

      相較屋子里其他人的眉頭深鎖,湯雷翰用粉筆在黑板上敲擊出輕快的節奏,不知從哪里召喚出一連串數學公式。

      黑板、講臺,思考、運算,是他的舒適區。

      近日,統計物理學家湯雷翰全職加入西湖大學,任理學院及交叉科學中心講席教授,并建立統計物理與復雜系統實驗室。

      湯雷翰是美國物理學會會士,主要從事平衡和非平衡系統統計物理學研究。他巧妙地運用重整化群的思想和方法,解決了多類含雜質系統序的奇異標度特性。

      網上搜索“湯雷翰”,往往是上面這段內容,普通人能看懂的寥寥,似乎這個名字只跟學術文章里的模型、定理和公式“長”在一起。

      站在寫滿公式的黑板前,湯老師解釋:

      “我的研究工作,就是將對真實世界的好奇,轉換為公式推導。”

      奔跑中的水分子

      湯雷翰感興趣的不是一般的系統,而是“復雜系統”。

      什么是復雜系統?

      盡管字面意思就不簡單,但試著簡單理解的話:

      復雜系統代表著一類集體行為,特別是有長時間傳承和演化的行為。

      湯雷翰從冰箱里取出一瓶礦泉水:“比如水,它既可以是氣體形式,也可以是液體或者固體,為什么當溫度發生變化時,水的結構會產生如此大的變化?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么?”

      這種情況下,研究單個水分子的意義就不大了,他需要關注的是一群水分子——當溫度升高或降低時,水分子之間會有什么互動嗎?這就是“集體行為”。

      在真實世界里,集體行為常常是復雜且難以預測的。

      那瓶水仍然在湯雷翰手里,房間里的熱空氣在瓶身上凝起一層細密的水珠。此時的瓶子里,水分子正在上竄下跳,它們的運動軌跡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規規矩矩。

      事實上,100多年前,奧地利物理學家玻爾茲曼就發現,熱量的傳遞竟不是絕對單向的,只是熱分子跑得比冷分子快,有更大可能“撞”上冷分子,因此物量從熱物體傳向冷物體的概率要大得多罷了。

      把概率引入物理學,便出現了“統計物理學”。也就是說,科學家不再盯著具體的每一個原子分子,而是用統計的方法去把握它們的集體行為。

      這便是湯雷翰的專業領域。

      湯雷翰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空間物理專業。恢復高考的那一年,他才16歲,剛讀高二,對大學是什么完全沒有概念。突擊備考三個月,是聽老師的;填報中科大,是聽老師的;報物理專業,也是聽老師的……

      入學時,他是班上最小的幾個,“什么事都插不上話”。只有在公布考試成績時,他的名字才變得顯眼,“尤其是量子力學,曾得期末最高分”。但他覺得當年自己的物理知識是淺薄的。

      “物理與數學很不一樣,物理需要更多的沉淀,需要對自然現象有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數學則更依賴邏輯思維。”湯雷翰回顧說,在物理這條路上,如果不做實驗,不與真實的系統接觸,就無法開始深刻的思考,無法提出好的問題。

      1981年,湯雷翰考上了李政道教授組織的CUSPEA項目,被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錄取,這種機會在那個年代彌足珍貴。

      在美國,他開始學習統計物理學,導師Bob Griffiths是領域內的大佬,治學嚴謹。這是一個需要扎實數學功底的物理學分支。充滿對理論物理的崇仰,湯雷翰開始仔細閱讀組里在相變及臨界現象領域的文章,誰知導師卻建議他關注那幾年起步的蒙卡計算模擬,費了很多周折才又回到了與非線性動力學系統相關的純理論研究。這個數值與解析方法并用的經歷,對他后面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從那時起,我開始通過特定模型的深入分析來研究復雜系統,考慮怎么樣把數學理論與真正關心的實際物理系統結合起來。”他說。

      更令人興奮的是,這個世界上,復雜系統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從細胞到宇宙,從鳥群到臺風,從房價升降到政黨選舉,不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我們無時無刻不身處在一個又一個復雜系統中。甚至人類自己的身體,以及物競天擇的進化過程,都是復雜系統。

      而數學與復雜系統的組合,也注定了湯雷翰的研究不會聚焦在某一個固定的方向,他需要不斷學習新知,需要和不同學科的人合作。

      這是一個天然的交叉學科。

      劇場里響起掌聲

      湯雷翰1987年從卡內基梅隆畢業,直至1996年接受第一份教職前,有一段長達8年的博后經歷——

      先是在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和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然后來到歐洲,在德國待了7年,先后在于利希研究中心固體物理所、科隆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

      “那段時間對我的學術成長很有幫助。”他說,幾乎每個月都有不錯的學術活動,“歐洲不大,我經常坐火車去巴黎和附近其他城市訪問,也去劍橋待過半年,認識了很多同樣做統計物理的朋友。”

      再后來,短暫地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Blackett實驗室擔任一段時間講師后,湯雷翰于1997年加入香港浸會大學物理系,歷任副教授、教授。

      前面講到復雜系統包羅萬相,但湯雷翰的興趣逐漸聚焦到“生命”上。他帶領團隊與生命科學領域的實驗科學家合作,開發出一系列統計物理學的定量工具和模型,通過研究大量微觀個體的集體行為,揭開復雜系統的面紗,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怎么理解這里所說的“工具”和“模型”呢?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喬治·帕里西,曾用風靡全球的桌游《大富翁》,來類比研究復雜系統的模型工具。

      《大富翁》是一種社會模型,它要比真實的商業世界簡單,但保留了買賣土地、開發房產、賺取租金、拍賣抵押等現實中的規則,同時通過擲骰子和抽卡牌的方式,將入獄、破產等少量“意外”納入模型中。

      這款游戲的英文名叫Monopoly,“壟斷”的意思。也就是說,當我們玩這個游戲的時候,會發現富人越來越有錢,直至壟斷市場,其他競爭對手破產。這個局面,是在每一輪游戲最后,必然會出現的。

      湯雷翰所研究的,就是設計和分析能重現生命過程核心運行規則的“大富翁”模型。

      目前,他已經在微生物代謝、蛋白質凝聚體的形成和潤濕、細胞群體運動及與發育相關的生理過程等方面,取得了若干原創性成果。

      你一定有過這樣經歷:當走進一個不透光的房間,一開始伸手不見五指,但只要在里面待上一會兒,眼睛會逐漸適應環境,慢慢地竟能看見一些了。

      2019年,湯雷翰與學生王壽文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建立了一種模型,描述的就是這類現象背后的機制:一群具有感知適應性的細胞,是如何通過適應不同的信號頻率,最終產生集體振蕩。

      可以想象在一個劇場里,每一個細胞都是一個觀眾,劇場里座無虛席。一場演出結束,觀眾開始鼓掌,一開始掌聲并不太齊,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節奏;但只需一會兒,全場的鼓掌節奏會趨近一致。在一些更加特別的場合,比如喊“安可”的時候,節奏感尤甚。

      從細胞的集體行為出發,到復雜一點的器官,再到更復雜的整個生物體……跨越微觀與宏觀的研究,讓我們不斷接近生命的本質。

      巨人們的肩膀

      湯雷翰的研究,對數百年前的伽利略來說,是根本無法想象的。

      伽利略的物理世界極盡簡化,連摩擦力都沒有,與復雜的真實世界截然不同。但現代物理學的發展,沒有回避真實世界的混沌無序,而是將這些看似無序的運動一點一點地梳理清楚,豐滿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

      湯雷翰也是到了美國讀博之后,才真正感悟到什么是“巨人的肩膀”。“我才知道物理是這么學的,不是會做題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把原理和問題真正搞清楚,去了解背后的故事,去了解發展的脈絡,去了解當年發現原理的物理學家們是怎么想的……”

      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真正看得更遠。

      現在我們回到文章的標題,走進包圍我們生活的復雜系統——城市化、氣候變暖、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轉化醫學——是哪一項定義了21世紀,眾說紛紜。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學、復雜系統、人工智能,讓21世紀的科學家,踩到了跨學科研究的爆發點。

      AlphaFold橫空出世,為人們理解這種“爆發”提供了一個直觀案例。

      人類科學家在過去積累的海量且規范的蛋白質結構數據,為AlphaFold提供了“肩膀”。而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領域的發展,積累了海量實驗數據,再加上人工智能預測數據的加入,為物理學、生物學、人工智能的交叉學科研究提供了“肩膀”。

      這也是西湖大學打動湯雷翰的地方。

      湯雷翰畫過一張草圖,試圖在西湖大學找到復雜系統研究的爆發點。圖上有三個圈——

      第一個圈是生命科學學院,這里的人擅長研究生物體的方方面面;

      第二個圈是理學院,這里的人擅長運用數理化工具構建模型;

      第三個圈是工學院,這里的人擅長突破人工智能的極限。

      三個圈互相交叉,重疊的地方可以做什么,又會爆發出什么,讓湯雷翰有無限期待。

      事實上,從去年夏天開始,湯雷翰的耳邊就不斷傳來有關西湖大學的消息。

      比如自己帶過的博士生王壽文,在拒掉幾所年輕人向往的大學之后,全職加入西湖大學,主聘在生命科學學院。他記得,學生是這樣說的:這里很好,每個人都很興奮。

      而他自己,也從今年年初就提前入駐西湖“考察”,并得出初步結論:

      “這里有一群聰明、揣著夢想的人。什么是好的學術環境?這就是。我不敢說自己每天都學到了新的東西,但這個機會就擺在那里。”

      那是怎樣一群人呢?

      一群學術水平卓越的人,一群彼此獨立又開放合作的人,一群充滿好奇心與探索欲的人。

      “是什么改變了,使得對生命系統的研究有可能成為物理學的一部分,而不僅僅被看作是物理學在生物學中的應用,或是若干跨學科的混合體?”

      深思熟慮之后,湯雷翰在自我介紹的開篇引用了這樣一句話,它將被放在西湖大學官網上。

      是什么定義了21世紀,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到這里已經不太重要了。

      不論此處填入什么詞匯,時間長河中亙古不變的,是一代又一代人試圖解讀真實世界的接續努力,是人類關于“從何處而來”這一哲學之問的叩響——

      收起大富翁的地圖,玩家即刻回歸真實的商業世界。

      當舞臺的帷幕落下,觀眾走出劇場,終將回歸生活。

      無處不在的復雜性,無法預知的不確定性,這樣的真實世界是惱人的,也是迷人的。

    相關文章

    利刃出鞘!西湖大學鄧力團隊發表最新手性胺合成策略

    “武林至尊,寶刀屠龍”、“倚天不出、誰與爭鋒”——在迷人的武俠世界中,行走江湖,人人都向往著擁有倚天劍、屠龍刀這樣的絕世利器傍身,故事也因由對它們的爭奪,變得愈發跌宕起伏、快意恩仇。原因很簡單:這些刀......

    他48歲回歸學術界,任西湖大學教授

    穿著灰色Polo衫、踩著一雙休閑帆布鞋,不久前,48歲的鄭冶楓首次以大學教授的身份,登上了西湖大學的講臺。此前他的身份是產業界的科學家。2006年至2017年,鄭冶楓在西門子醫療美國研究院工作。201......

    我國科研團隊發布厚度僅0.55毫米AR眼鏡

    記者9月26日獲悉,西湖大學國強講席教授、副校長及慕德微納(杭州)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仇旻日前展示了雙目鏡片重量僅5.4克、厚度僅0.55毫米的AR(增強現實)眼鏡。它幾乎和人們平時戴的太陽鏡一樣輕......

    西湖大學技術團隊發布極致輕薄AR眼鏡,雙目重量僅5.4克

    全彩AR眼鏡目前重量還比較重,不便于佩戴,經西湖大學技術孵化,AR眼鏡輕便化、多功能的“中國方案”成為現實。AR是AugmentedReality(增強現實)的簡稱,AR眼鏡可以讓佩戴者在現實世界的基......

    西湖大學技術團隊發布極致輕薄AR眼鏡,雙目重量僅5.4克

    全彩AR眼鏡目前重量還比較重,不便于佩戴,經西湖大學技術孵化,AR眼鏡輕便化、多功能的“中國方案”成為現實。AR是AugmentedReality(增強現實)的簡稱,AR眼鏡可以讓佩戴者在現實世界的基......

    獎金不超過30萬,西湖優秀女性博士后獎開始申請

    “西湖優秀女性博士后獎”是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發起的“西湖女性科學家發展支持計劃”子項目。該獎項由唯品會(中國)有限公司捐贈支持,旨在通過為從事博士后研究的優秀海內外女性科研人員......

    統計物理學家加入西湖大學

    “準備好迎接美妙的公式了嗎?”這是理學樓里的一間小教室,差不多20平米,除了一面門一面窗,剩下的兩面墻全是黑板。相較屋子里其他人的眉頭深鎖,湯雷翰用粉筆在黑板上敲擊出輕快的節奏,不知從哪里召喚出一連串......

    統計物理學家加入西湖大學

    “準備好迎接美妙的公式了嗎?”這是理學樓里的一間小教室,差不多20平米,除了一面門一面窗,剩下的兩面墻全是黑板。相較屋子里其他人的眉頭深鎖,湯雷翰用粉筆在黑板上敲擊出輕快的節奏,不知從哪里召喚出一連串......

    統計物理學家湯雷翰全職加入西湖大學

    “準備好迎接美妙的公式了嗎?”這是理學樓里的一間小教室,差不多20平米,除了一面門一面窗,剩下的兩面墻全是黑板。相較屋子里其他人的眉頭深鎖,湯雷翰用粉筆在黑板上敲擊出輕快的節奏,不知從哪里召喚出一連串......

    著名學者歸國入職西湖大學:只教學、不科研

    日前,美國貝勒醫學院解剖教學中心主任張曉明全職加入西湖大學。在張曉明2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先后拿過19個教學獎。該獎項由學生投票選出,他幾乎每年都會蟬聯。與大多數全職回國的研究型教授不同,張曉明專注......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