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發基〔2017〕380號
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司局,各有關單位:
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科技部、財政部按照需求導向和分類整合的原則,在原“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現將2018年度項目重要支持方向(見附件)予以公布,請根據要求組織項目申報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項目申報總體要求
1. 科技基礎資源調查,是指面向科學目標和國家戰略需求開展的對自然本底數據和材料的獲取、對已有數據和材料的整理與編研等科技基礎性工作,具有基礎性、公益性、系統性等特征;主要目標是產出權威系統的科學數據、調查報告、科技資料、圖集圖件等基礎性成果,并實現開放共享,以推進基礎學科發展、支撐科技創新活動、支撐國家宏觀決策等;重點支持內容聚焦于典型、重點和特色主題,查漏補缺,區別于行業業務工作。
2. 申報單位根據重要支持方向的內容以項目形式組織申報,根據工作任務需要設立課題。項目申報書應涵蓋重要支持方向的全部研究內容,并提出明確、可考核的指標。
3. 原則上每個重要支持方向立項支持1個項目;本批項目擬安排專項經費總額約2.5億元。在項目申報階段,申報單位和申請人只提供項目任務申請書和初步預算需求總額,不編制經費預算。經專家評審基本確定立項后,由項目申請單位編制預算申報書。根據項目評審和預算評估情況,正式立項并簽訂任務書。
4. 項目申報單位推薦本單位1名科研人員作為項目負責人,每個課題設1名課題負責人,項目負責人須作為課題負責人之一。項目執行期一般為3~5年,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執行年限。
5. 按照發揮資源配置最大效益的原則,申報單位應具有較好的工作基礎和相關條件,鼓勵資源調查區域鄰近地區優勢單位承擔或聯合承擔相關任務。
6. 為更好地向科技界提供公共服務,項目組織時應注意加強與國家主體科技計劃、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設等的銜接,應有詳細明確的數據、資料匯交和共享計劃,項目完成后所有數據要按照有關要求實行開放共享。
7. 項目申報書應按格式要求填寫完整,并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提交。項目申報單位與所有參與單位簽署聯合申報協議,并簽署項目申報單位及項目負責人誠信承諾書。
8. 所有申報項目須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核并推薦后統一報送,不受理個人申報。各推薦部門應加強對所推薦的項目申報單位及其合作方資質、科研能力的審核把關,按時將推薦項目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進行提交。
二、申報資質要求
1. 申報單位必須是中國大陸境內注冊的中央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條件,運行管理規范。政府機關不得作為申報單位進行申報。申報項目須通過申報單位上級主管部門推薦,同一申報項目不得多頭申報和重復申報。
2. 項目(含課題)負責人須為具有副高級職稱以上的科研人員,項目(含課題)負責人申報當年不超過60周歲(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工作時間每年不得少于6個月。項目(含課題)負責人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開拓創新意識,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能將主要時間和精力用于本項目的研究和管理。
3. 項目(課題)負責人限申報一個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以下簡稱“改革前計劃”)以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的在研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負責人不得牽頭申報本專項項目(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的在研項目負責人(不含課題負責人)也不得參與申報項目(課題)。
項目參加人員的申報項目和改革前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在研項目總數不得超過2個;改革前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在研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負責人不得因申報本專項項目(課題)而退出目前承擔的項目(含任務或課題)。計劃任務書執行期到2018年12月底之前的在研項目不在查重范圍內。
4. 受聘于內地單位的外籍科學家及港、澳、臺地區科學家可作為項目(含課題)負責人,全職受聘人員須由內地聘用單位提供全職聘用的有效證明,非全職受聘人員須由內地聘用單位和境外單位同時提供聘用的有效證明,并隨紙質項目申報書一并報送。
5. 以下人員或單位不能參與申報項目:(1)參與本年度指南評議及指南編制的專家;(2)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公務人員(包括行使科技計劃管理職能的其他人員);(3)在承擔(或申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有嚴重不良信用記錄或被記入“黑名單”的單位或個人。
申報單位在正式提交項目申報書前可利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查詢相關參與人員承擔改革前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在研項目(含任務或課題)情況,避免重復申報。
三、形式審查和評審流程
1. 本專項委托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開展項目過程管理。
2. 項目申報截止后,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按照本通知要求開展形式審查和評審工作。
3. 項目評審一般包括預審和復審環節;如項目申報數量不超過擬支持項目數的3倍,直接進行復審。預審不需要項目負責人答辯,復審采取會議答辯評審方式。形式審查以及每輪評審結果等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及時反饋項目申報單位和負責人。
4.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根據專家評議情況擇優建議立項。
四、具體申報方式
1. 網上填報。請各申報單位按要求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進行網上填報,網上填報的申報書將作為后續形式審查、項目評審立項的依據。申報書格式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相關專欄下載。
申報單位網上填報申報書時間為:2017年12月20日8:00至2018年1月31日17:00。
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 http://service.most.gov.cn;
技術咨詢電話:010-88659000(中繼線);
技術咨詢郵箱:program@most.cn。
2. 材料報送。請各推薦部門于2018年2月4日前(以寄出時間為準),將加蓋推薦部門公章的推薦函及推薦項目清單(紙質,一式2份)以及加蓋申報單位公章的申報書(紙質,一式4份),寄送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申報書、推薦項目清單須通過系統直接生成打印。
3. 受理單位和咨詢。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負責受理申請和咨詢。
聯系人:王超 石蕾(形式審查負責人)
電 話:010-58881115,58881116
傳 真:010-58881116
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乙15號 郵編:100862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
附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8年度項目重要支持方向
(附編制專家組名單)
科 技 部
2017年12月7日
附件
一、我國近海有毒有害藻類與藻毒素科學調查
工作內容:開展中國近海有毒有害藻類和藻毒素調查,獲取有毒有害藻種類與分布、藻毒素時空動態變化及其相關環境要素等基礎資料;開展近海沉積物中藻類休眠體調查,構建主要有毒有害藻培養系,獲取形態特征、圖像檔案、遺傳信息、色素組成與毒性狀況等基本信息;構建我國近海有毒有害藻類多信息開放平臺。
考核指標:(1)大面調查區域涵蓋我國50%以上近海海域,完成重點增養殖海區、赤潮或綠潮高發區不少于30個調查站位的連續三年的樣品采集;(2)調查主要經濟海洋動物中10種以上藻毒素的含量;(3)形成100種以上主要有毒有害藻類及其休眠體的分布圖,主要赤潮、綠潮發生過程的基本環境數據集,并完成藻類名錄圖譜;(4)建立包括60種以上有毒有害藻類的樣品庫,建立有毒有害藻多信息開放查詢平臺。
二、中國東部農區土壤動物多樣性調查
工作內容:對我國東部農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農田中蚯蚓、螨類、跳蟲和線蟲等重要類群土壤動物的分布和群落特征進行調查,收集其生存現狀基礎數據;系統采集東部農區農田及其緊鄰的自然環境(林地、草地或濕地)中的真土生、半土生和表土生土壤動物樣品并制作標本,數字化編目已有標本及物種信息;建設東部農區土壤動物標本庫、物種資源數據庫及信息共享平臺,整理有害物種清單,編制分布圖集。
考核指標:(1)采集我國東部農區各類土壤動物干制和液浸樣本60萬號;(2)完成我國東部農區土壤動物物種1200種以上的鑒定并編制分類檢索表;(3)完成我國東部農區農田土壤動物群落特征與現狀調查報告;(4)完成我國東部農區農田土壤動物物種資源及有害物種分布圖集;(5)建立我國東部農區土壤動物標本庫、物種資源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臺。
三、我國大宗糧油食材營養品質調查與數據庫構建
工作內容:收集我國不同產區、不同品種的稻米、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大宗糧油食材,開展營養品質調查,獲取營養品質動態數據;建立我國大宗糧油食材營養品質基礎數據庫。
考核指標:收集主要產區、主要品種、不同年份差異的大宗糧油食材原料資源5000份以上,獲取營養品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多糖、多酚等成分)數據10萬條以上;繪制全國大宗糧油主栽品種區域分布圖4套,編纂《我國大宗糧油食材營養譜》、《我國大宗糧油加工專用品種志》;建立我國大宗糧油食材營養品質等級標準和分類指標體系;構建我國大宗糧油食材營養品質基礎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臺。
四、中國東部傳粉昆蟲資源調查
工作內容:建立傳粉昆蟲多樣性調查與監測方法,在中國東部10~15個具有代表性的農林交錯帶固定監測區開展傳粉昆蟲資源調查與標準化取樣;建立傳粉昆蟲DNA分類鑒定方法和流程,開展物種鑒定和圖像采集;建立開放式農林生態系統傳粉昆蟲數據庫和共享網站;評估中國東部傳粉昆蟲多樣性現狀。
考核指標:(1)建立1套傳粉昆蟲資源調查方法;(2)建立10~15個代表性農林交錯帶固定監測區(每個監測區應有3~5個監測樣點),獲取5~10萬號傳粉昆蟲憑證標本;(3)鑒定傳粉昆蟲5000~6000種,提供1.5~1.8萬條傳粉昆蟲DNA條形碼;(4)建立1個傳粉昆蟲數據庫和共享網站;(5)提交中國東部傳粉昆蟲多樣性綜合分析與保護對策建議報告1~2篇。
五、我國害蟲抗藥性基因和敏感基因資源調查
工作內容:針對我國水稻、小麥、棉花、蔬菜和果樹等重要農作物優勢產區的螟蟲、飛虱、蚜蟲、小菜蛾、煙粉虱、葉螨河薊馬等主要害蟲,開展害蟲對殺蟲劑抗性和敏感資源的調查,獲取不同作物、耕作制度、栽培模式、地理區域、年度間害蟲抗藥性和敏感性基因的類型及分布數據,建立數據庫。
考核指標:(1)建立10~15種重要害蟲抗藥性基因和敏感基因資源調查技術規范和方法;(2)采集10萬頭害蟲(每頭害蟲對3種以上藥劑)的抗藥性和敏感性基因數據;(3)構建我國害蟲抗藥性基因和敏感基因資源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臺。
六、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基礎數據調查
工作內容: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孕災環境因子(地質、地貌、氣象、水文、植被等)現狀及變化調查;走廊全區地震、地質、氣象、冰雪和凍融等自然災害分布與活動特征、成災條件及災害效應調查;自然災害活躍區潛在大型災害早期識別、活動性分析和危險性評價;重大災害點的監測分析;構建自然災害孕災條件及災害綜合數據庫、全區自然災害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
考核指標:(1)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孕災條件基礎數據及系列圖件(1:10萬~1:25萬);(2)該走廊地震、地質、海洋、氣象、水文、冰凍等災害編目數據和分布圖件;(3)自然災害活躍區潛在災害分布、危險性評價圖;(4)重大災害點監測分析與減災對策報告;(5)自然災害綜合數據庫和中巴自然災害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
七、南海地殼橫斷面精細結構與典型海島立體地球科學調查
工作內容:橫過南海地殼開展重力、磁力、深反射地震和海底地震(OBS)等方面的地球物理測量(調查剖面北起三亞,近北西走向,垂直于中央海盆擴張脊,長度約1500 km),獲取南海地殼橫斷面精細結構;對斷面途經的重點島礁進行地形、地貌、淺層構造等綜合調查,利用IODP鉆孔和石油地質鉆孔資料進行地震校正,構建三維數據庫。
考核指標:(1)采用自動線條圖技術編制南海橫斷面精細結構圖,解釋地殼上地幔深部構造,剖面全長約1500千米,編圖比例尺1:500 000;(2)深反射地震采集纜長不低于8000m,震源激發槍陣容量不低于6000 cu.in,記錄長度不少于20 s,覆蓋次數不少于80次;(3)被動源長周期OBS臺站不少于40臺沿剖面觀測,剖面反演深度達地幔底部。主動源OBS站位不少于100臺次,剖面反演深度達35km;(4)建立鉆孔校正與典型島礁三維數據庫。
八、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
工作內容:對中沙群島海域珊瑚礁的分布位置、面積、類型及地形、地貌特性等開展現場調查與遙感分析,對中沙群島及其鄰近區域小尺度水動力環境進行調查,構建數據庫;對中沙群島珊瑚礁生態系統結構、生物多樣性及適應性、水體環境特點以及同緯度鄰近海島植被生物多樣性開展調查,采集相關生物樣本;鉆取珊瑚礁巖芯,建立珊瑚礁發育的地層結構圖庫。
考核指標:(1)完成中沙群島珊瑚礁地形圖集(比例尺大于1:500000)以及小尺度水動力環境參數數據集;(2)完成中沙群島及周邊海域生態系統主要參數數據集和分布圖,建立中沙群島珊瑚礁生物標本庫(大型生物標本500個以上)及生物地理圖譜;(3)完成珊瑚礁地層數字影像圖集、珊瑚礁地層物理力學特性數據集和珊瑚礁巖芯樣品庫;(4)獲取10種以上適宜中沙同緯度鄰近海島生長的植被種質或樣品標本。
九、我國大樣本人群與生物暴露參數綜合調查與整編
工作內容:針對國家環境基準制定和環境保護管理需要,調查和整編我國人群和生物的系列暴露參數。范圍涵蓋我國典型地區人群大樣本和重點流域主要水生生物數據,參數包括:典型污染物國家生物累積和放大因子、標準化脂質、有機碳濃度及結構特征等,敏感水生生物暴露參數(體重攝食、代謝特征、種群動態和密度等)、重點地區大樣本人群的環境暴露參數(典型污染物的經水暴露相對源貢獻、人群接觸水的類型、接觸方式、暴露頻率和累積暴露時間、皮膚—水粘附和滲透系數、淡水魚類和近海海產品消耗量)等。
考核指標:提出并獲得20~30種環境暴露系列參數數據集,形成4項國家環境基準參數調查整編技術規范,提交不少于10萬人和20個重點湖庫生物暴露參數綜合調查報告。
十、全國地方病高發區地下水環境質量調查
工作內容:系統收集整理全國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氟中毒、高碘地甲病的地理分布和近30年防控效果資料;調查上述地方病區地下水飲用開發利用現狀,監測地下水砷、氟、碘含量;調查地方病區高砷、高氟、高碘暴露人口數量。
考核指標:(1)完成全國飲水型地方性高砷、高氟、高碘地方病患病率和分布數據庫和圖件,覆蓋85%病區(以縣為單位);(2)建立地方病高發區地下水飲用開發現狀和地下水氟、砷、碘含量數據庫,不少于2個完整水文年(每年豐、枯水期各一次)、覆蓋全國80%以上高砷、60%以上高氟和90%以上的高碘地區;(3)完成全國高砷、高氟、高碘地區暴露人口總數數據庫和圖件,覆蓋病區80%以上的人口;(4)分類提出飲水型地方病高發區供水安全保障對策措施。
十一、化學鍵能資料整編及數據庫的構建
工作內容:建立化學鍵能數據采集和甄別的方法,對不少于15萬篇鍵能相關的文獻、專著進行鍵能數據采集,在對所采集數據進行分析和精確評價的基礎上建立國際網絡版鍵能數據平臺;對甄選的鍵能數據進行系統分類,建立均裂能和異裂能數據庫;建立平臺及數據庫更新及維護的常規機制和程序。
考核指標:(1)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化學鍵能數據平臺;(2)建立異裂鍵能數據庫,收錄異裂鍵能(pKa)總數量不少于35000個;(3)建立均裂能數據庫,收錄異裂鍵能(BDE)總數量不少于8000個;(4)編寫化學鍵能資料和數據相關的專著1部。
十二、我國老年人群藥源性疾病科學調查
工作內容:在我國各大區域系統開展老年人群常用心血管、神經和精神類等高風險藥物的前瞻性隊列調查;收集與整理老年藥源性疾病風險的相關回顧性資料;建立老年人群藥物風險定量識別方法及大數據庫。
考核指標:(1)收集3萬以上老年人群常用高風險藥物的相關數據及資料,包括高風險藥物類別、藥源性疾病的種類、危險因素、特征性臨床損害和標志物等;(2)獲得我國各區域老年藥源性疾病患病率、發病率數據;(3)編制老年人群常用高風險藥物的臨床數據及文獻數據集;(4)建立老年高風險藥物(包括藥物基因組學、關聯標志物等)的臨床數據庫及風險定量識別方法。
十三、中國人口腔基礎數據和健康狀況科學調查
工作內容:在我國各大區域開展各種人群的口腔相關參數調查;采集口腔頜面部正常生理結構、功能、美觀和發育的基礎數據;構建中國人口腔基線數據庫和參照體系。
考核指標:(1)建立包含2萬條以上顏面特征、7.5萬條以上牙弓數據、10萬條以上牙齒形態的數據庫;(2)測量5萬條以上功能和美學相關指標,建立具有臨床指導意義的口腔功能指標體系和具有國人種族及文化特征的面-唇-齒-齦關系特點的數據標準;(3)構建符合國人特征的口腔發育動態分期標準和體系。
十四、我國中部地區腦出血發病率及危險因素基礎數據調查
工作內容:在我國中部地區(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等)建立腦出血監測網絡,采集腦出血患者的基本信息、健康狀況、救治過程和預后等本底數據,獲取各區域腦出血的發病率、危險因素、病死率、病殘率及影響因素的基礎數據,調查中部地區腦出血特定高發區的地域范圍。
考核指標:(1)收集5萬例以上數據量,獲取各區域腦出血發病率、病死率、病殘率、危險因素和影響因素等基源數據集;(2)建立中部地區腦出血的基礎數據庫和防治現狀的最新數據庫;(3)編制中部地區腦出血分布及特征圖譜;(4)建立一個多種類(血清、DNA、RNA、尿液等)的符合國際標準的腦出血生物資源數據庫。
十五、中國人群心臟驟停發病率、病死率及危險因素調查
工作內容:在我國各主要區域建立院前-院內心臟驟停監測網絡,采集心臟驟停患者的基本情況、健康狀況、診治過程和預后等相關信息,獲取心臟驟停的發病率、危險因素、病死率、病殘率和影響因素等流行病學數據;調查中國人群心臟驟停的現狀和特征。
考核指標:(1)建立7區(華東、華北、華南、華中、東北、西南、西北)40個以上監測網點,收集10萬例以上心臟驟停數據量;(2)獲取7個區域心臟驟停發病率、危險因素、病死率、病殘率和影響因素等基礎數據集;(3)建立中國人群心臟驟停基線數據庫;(4)編制中國人群心臟驟停分布及特征圖譜。
十六、中草藥毒性藥材的基源調查及中草藥公共安全鑒定數據庫建設
工作內容:系統調查我國中草藥毒性藥材的種類、分布及對應基源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地方名等;采集拍攝毒性藥材和原植物的形態特征圖片,系統整理其顯微、化學和DNA條形碼等鑒定數據,建立毒性中草藥公共安全鑒定數據庫服務系統。
考核指標:建立500余種含毒性成分的中草藥物種(以及2000余種易混偽品)的實體圖片信息和基源DNA條形碼鑒定信息系統,并完成一體化的中草藥公共安全鑒定數據庫,具備物種與鑒定信息的正反向查詢功能。
十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統草藥品種本底整理及數據庫建設
工作內容:收集和整理“一帶一路”沿線蒙古國、獨聯體、中亞、西亞、中東歐、南亞和東盟各國藥典、國家藥品目錄及其他應用廣泛的草藥典籍,歸納總結涉及傳統草藥的地區性植物志或國際權威的植物學網站,確定藥材基源(物種水平)、分布、化學成分、藥效藥性及商品形式;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享的世界傳統藥物數據庫。
考核指標:建成以中醫藥、印度阿育吠陀傳統醫藥和阿拉伯-伊斯蘭傳統醫藥體系為核心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統草藥品種中英文綜合數據庫,其中包括不少于6500種傳統草藥的實體圖片、化學成分及藥性藥效信息。
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8年度項目指南編制專家名單
序號 | 姓名 | 單位 | 專業技術職務 |
1 | 陳宜瑜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 研究員 |
2 | 方精云 | 北京大學 | 教 授 |
3 | 江桂斌 |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 | 研究員 |
4 | 張 偲 |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 | 研究員 |
5 | 王 浩 |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所 | 研究員 |
6 | 高 銳 | 中國地質科學院 | 研究員 |
7 | 金 力 | 復旦大學 | 教 授 |
8 | 萬建民 | 中國農業科學院 | 研究員 |
9 | 陳發虎 | 蘭州大學 | 教 授 |
10 | 廖小罕 |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 研究員 |
11 | 肖文發 | 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和環境保護研究所 | 研究員 |
12 | 黃鐵青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 研究員 |
13 | 吳豐昌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研究員 |
14 | 陳士林 | 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中藥研究所 | 研究員 |
15 | 張國強 | 中日友好醫院 | 研究員 |
7月27日,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組織專家對近代物理所承擔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維修改造項目“SSC線圈系統改造”進行驗收。專家組由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及高能物......
8月30日上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研討會暨模式動物大設施開工啟動儀式在中國農業大學涿州教學實驗場舉行。河北省副省長徐建培,項目總指揮、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孟安明,教......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筆試將于2018年7月21日舉行。現將參加筆試人員名單及具體安排通知如下: 一、參加筆試人員名單 經初步審查,共108人參加本次公開......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以下簡稱平臺中心)是科技部直屬事業單位,主要承擔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發展戰略及運行服務機制研究,承擔平臺建設專項過程管理、重點科技資源調查、平臺運行績效評價、科技平臺標準化等......
科技部關于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8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380號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司局,各有關單位: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科技部、財政部......
科技部關于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8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380號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司局,各有關單位: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科技部、財政部......
近日,科技部、財政部發布了開展2017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工作的通知,具體如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財務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
近日,科技部、財政部發布了開展2017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工作的通知,具體如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財務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近日,科技部基礎研究司、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將對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33個項目進行驗收,驗收范圍包括2012年立項的20個重點項目、2013年立項的6個一般項目和2014年立項的7個一般項目......
3月3日,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在天津下水,標志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順利完工。據悉,“淞航”號出塢后,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環節,初步計劃于7月驗收交船,9月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