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古代人群之間有著怎樣的遺傳聯系?古人群對現今生活的西藏人群作出了怎樣的基因貢獻?為了找到答案,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團隊聯合多家單位,對距今5200年以來青藏高原人群線粒體基因組展開研究。近日,《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在線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據介紹,研究人員把67例古代青藏高原人群線粒體基因組按照地域和海拔劃分為:青藏高原東北邊緣低海拔組(LTP)和青藏高原高海拔組(HTP)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兩組人群之間具有直接母系遺傳聯系。
此前的研究指出,距今4000年左右耐寒性作物——大麥傳入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并在距今3600年被接納為主要種植作物,是此后古代人群能夠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大部分地區定居的原因。
假設由LTP向HTP的農業傳播是大量人群遷徙帶來的,研究人員預計應該能觀測到更多的單倍群擴增現象,然而實際上他們并未觀察到該現象。表明低海拔人群的代表類群在高海拔區域并沒有大量增加,意味著當地農業帶來的定居更多可能是技術傳播的結果,而不是大量人群遷徙的結果。
那么,現今生活的西藏人群究竟和古青藏高原人群之間有著怎樣的遺傳關系呢?付巧妹介紹,在與現代人群的比較中發現,古代青藏高原人群和現今生活的西藏人群之間有較近的母系遺傳聯系。
為什么一項關于花花草草的研究,會被評價為“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英國皇家植物園領導的由279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4月24日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新論文,公布了科學界對開花植物種系進化樹的最新認......
2月2日,山東大學陳子江院士和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緊密合作,在《自然醫學》(NatureMedicine)期刊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LandscapeofPathogenicMutatio......
青藏高原古代人群之間有著怎樣的遺傳聯系?古人群對現今生活的西藏人群作出了怎樣的基因貢獻?為了找到答案,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團隊聯合多家單位,對距今5200年以來青藏高原人群線粒體基因組展開研究。近日,......
眾所周知,細胞可以通過轉錄過程“解碼”其基因組DNA中包含的信息,并將其“翻譯”為氨基酸,進而組裝為蛋白質。通過大量的實驗,科學家們找到了和核苷酸堿基分子與氨基酸分子之間的對應關系,并被稱為“三聯體”......
采集一滴新生兒足跟血,將從中提取的核酸樣本經擴增放大后注入一片長7.5厘米、寬2.5厘米的載玻片上,放進普通打印機大小的配套儀器里,就可得知受試者是否攜帶遺傳性耳聾基因。這項中國原創的全球首款遺傳性耳......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線蟲性成熟過程中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遺傳途徑,該途徑可能對人類有同樣作用。研究人員確定了一組基因可以誘導雄性和雌性線蟲采取不同路線進行大腦發育,并觸發青春期的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領......
生物通報道:賓州大學Perelman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新方法,可以對附著在DNA表面的化學基團進行測序,從而為更好地檢測血液中的癌癥和其他疾病鋪平道路。這些化學基團能標記基因組中四個DNA“......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破譯DNA表觀遺傳密碼的新方法,利用DNA脫氨酶進行基因測序。他們8日在《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上發表論文稱,新測序方法克服了沿用數十年的亞硫酸氫鹽測序法的局限,將有......
“最近30年測定人類遺傳密碼以后,迄今全世界科學家可以解讀的遺傳密碼不超過3%。”12月20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舉行的第一期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大講堂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表示......
肥胖,是現代社會面臨的重大健康挑戰。遺傳學家們則將尋找到與肥胖相關的基因作為目標。近期,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81570756、81170789)等資助下,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吳曉暉與......